中国教育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培青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1723261
- 页数:512 页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1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1
二、教育的起源 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3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3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4
三、原始宗教教育 4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5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6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6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8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9
本章小结 10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1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11
一、夏代的教育 11
二、商代的教育 13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16
一、西周的社会 16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8
三、六艺教育 22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25
一、官学衰废 25
二、私学兴起 2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28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29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0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30
三、提倡“有教无类” 32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3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34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7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41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45
九、历史影响 47
本章小结 48
一、养士之风盛行 50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50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50
二、百家争鸣 52
三、私学发展 53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55
一、稷下学宫始末 55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57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61
第三节 墨瞿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62
一、墨瞿生平和墨家学派 62
二、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63
三、教育内容 64
四、教育方法 66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 67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67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69
三、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70
四、理想人格 71
五、教学思想 72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 73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74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74
二、教育与社会群体 76
三、“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77
四、教育目的 78
六、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79
五、教育内容 79
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81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82
一、从商鞅到韩非 82
二、绝对的“性恶论” 83
三、禁“二心私学” 84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5
五、提倡“耕战” 86
第七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87
一、《大学》 88
二、《中庸》 90
三、《学记》 93
四、《乐记》 95
本章小结 98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99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99
一、统一文字 99
二、严禁私学 100
三、吏师制度 101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101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101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03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104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04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109
一、生平及政治主张 112
第四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112
二、论教育的社会作用 113
三、论胎教 113
四、论早期教育 114
五、论品德修养 114
六、论教学方法 115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16
一、生平和著述 116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116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17
四、论道德教育 117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19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121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121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122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123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124
五、论学习 124
本章小结 12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27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127
一、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 127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129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132
一、宋与齐的学校教育 133
二、梁与陈的学校教育 134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 136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36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138
第四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139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139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39
三、论学校教育 140
四、论道德教育 141
第五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4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142
二、论士大夫教育 142
三、论儿童教育 144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46
本章小结 147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148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148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149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149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151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151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151
二、中央官学 153
三、地方官学 156
四、私学 157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58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60
一、隋朝科举制的产生 161
二、唐朝科举制的发展 162
三、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63
四、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67
五、科举制的影响 168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 169
一、中日教育交流兴起的历史背景 169
二、人员交流在中日教育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170
三、中日教育交流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171
四、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74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175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175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的作用 176
三、“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 177
四、关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思想 178
五、论尊师重道 179
六、论教学方法 181
第六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182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182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83
三、论教师 184
四、论教学 185
本章小结 186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88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89
一、文教政策 189
二、教育制度 191
第二节 辽金元的教育 197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 197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198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200
第三节 宋元的书院 204
一、书院的萌芽 204
二、宋朝的书院 205
三、元朝的书院 209
第四节 宋元的蒙学 210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 210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11
三、蒙学教材 21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213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213
二、主持“熙宁兴学” 214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215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 217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218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18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219
三、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 220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222
五、论读书法 224
第七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 226
一、陈亮的教育思想 226
二、叶适的教育思想 227
本章小结 229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231
第一节 明朝的文教政策 231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31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232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233
第二节 明朝的官学制度 234
一、中央官学 235
二、地方官学 237
第三节 明朝的书院 239
一、明朝书院的发展 239
二、东林书院 241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42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42
二、论教育作用 243
三、论道德教育 244
四、论儿童教育 245
第五节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24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47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247
三、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 248
四、论认识与知识 248
五、论学习与修养 249
本章小结 24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251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52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252
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 252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254
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 254
一、中央官学 255
二、地方官学 258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 260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 260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262
第四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26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63
二、“公其非是于学校” 264
三、“取士八法” 265
四、论教育内容 266
五、关于教学思想 267
六、论教师 269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27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70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271
三、教学思想 272
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 273
五、论教师 275
第六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27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75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276
三、学校为“人才之本” 277
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278
五、“习行”教学法 279
六、论劳动教育 280
本章小结 281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82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282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 282
二、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 283
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284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 287
一、文化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措施 287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289
第三节 早期的教会学校 291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291
二、教会学校的竟相设立 294
本章小结 296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98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298
一、洋务学堂概览 298
二、京师同文馆 301
三、福建船政学堂 305
四、洋务学堂的特点 307
第二节 洋务留学教育 308
一、幼童留学美国 308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 311
第三节 “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 313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3
二、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314
三、“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317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扩张 318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 318
二、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 320
三、教会学校的课程 321
四、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323
本章小结 324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326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326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326
二、维新教育实践 328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330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331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332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335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339
第二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342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343
二、废科举、兴学堂 347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348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349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351
一、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 351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 352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353
本章小结 355
一、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357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357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357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358
三、封建教育的回潮 359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360
一、学制的形成过程 360
二、学制体系 361
三、课程标准 362
四、学制的调整 364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64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364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66
三、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368
四、教育独立思想 372
本章小结 373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375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375
一、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375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377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380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382
一、平民教育思潮 383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384
三、职业教育思潮 386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386
五、勤工俭学运动 387
六、科学教育思潮 389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391
八、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392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394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394
二、“新学制”的指导原则和学制体系 395
三、“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396
第四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 398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教育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98
二、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398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399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00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40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402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 404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407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410
本章小结 414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415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415
一、“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 416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417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419
四、《中华民国宪法》中的教育法规 42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 421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 421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 422
三、初等教育 423
四、中等教育 424
五、高等教育 426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控制措施 427
一、“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 428
二、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 429
三、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431
四、实行毕业会考制度 432
第四节 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434
一、沦陷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浩劫 434
二、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435
三、沦陷区人民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 437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 438
一、美国文化教育渗透的加剧 439
二、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的衰败 440
三、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 441
第六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443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443
二、论教育的本质 443
三、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 445
四、“全人生指导” 446
第七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448
一、生平与教育实验活动 448
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449
第八节 梁潄溟的教育思想 45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452
二、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453
三、乡村教育的实施 455
第九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457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457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57
三、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458
第十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462
一、生平与“活教育”实验 462
二、“活教育”的目的论 463
三、“活教育”的课程论 465
四、“活教育”的教学论 466
第十一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467
一、生平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467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468
三、生活教育理论 470
本章小结 476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47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477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提出 478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479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482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484
第二节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 486
一、干部教育 486
二、成人教育 488
三、普通教育 489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发展 490
一、干部教育 491
二、社会教育 494
三、普通教育 496
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497
第四节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 501
一、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502
二、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03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505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505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06
三、依靠群众办学 507
本章小结 508
参考书目 51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