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研究生免疫学教程
研究生免疫学教程

研究生免疫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悦,刘辉主编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6124810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研究生免疫学教程》目录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 1

第一节 免疫学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免疫接种 2

第三节 血清学 4

第四节 免疫化学 5

第五节 免疫生物学 6

第六节 我国免疫学的发展 7

第二章 免疫化学 10

第一节 抗原 10

一、抗原的概念 10

二、抗原的化学基础 11

三、抗原决定簇 11

四、超抗原 1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13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4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15

三、J链和分泌成分 16

四、单体、双体和五聚体 16

五、酶解片段 17

六、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17

七、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和基因控制 18

八、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 21

第三节 补体 22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23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24

三、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24

四、补体受体及免疫学功能 26

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26

第三章 免疫生物学 29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29

一、HLA复合体遗传特性 29

二、HLA复合体的组成 30

三、MHC分子 30

四、MHC与疾病的关系 31

第二节 免疫细胞膜分子 33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33

二、粘附分子 34

三、抗原受体 34

四、其它与免疫有关的受体 34

第三节 细胞因子 35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36

二、干扰素 36

三、白细胞介素 36

四、肿瘤坏死因子 37

五、集落刺激因子 38

第四节 淋巴细胞 38

一、淋巴细胞的分类 38

二、淋巴细胞亚群 39

三、大颗粒淋巴细胞 39

四、淋巴细胞再循环 40

第五节 免疫应答 40

一、抗原递呈 40

二、T、B细胞协同 40

三、MHC限制 41

四、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2

五、免疫应答与遗传 43

第六节 免疫耐受 43

一、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43

二、免疫耐受的机制 44

第七节 免疫调控 44

一、免疫系统本身的调控 44

二、独特型网络调节 44

三、其它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45

四、免疫域理论 46

第二篇 免疫学技术 47

第四章 抗体制备 47

第一节 免疫血清的制备 47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47

二、免疫程序 48

三、动物采血方法 49

四、免疫血清的分离与保存 49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 49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及特点 49

二、B细胞杂交瘤技术 50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56

第三节 抗体纯化 57

一、抗体特异性的纯化 57

二、抗体类别的纯化 57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 58

一、免疫球蛋白类的基因特点 59

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 60

三、基因工程抗体的技术方案 61

四、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及展望 62

第五章 抗原抗体反应动力学 64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64

一、抗原抗体结合原理 64

二、抗原抗体反应过程 65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65

一、特异性 65

二、比例性 66

三、可逆性 66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67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67

二、环境因素 68

第六章 沉淀类免疫学技术 69

第一节 凝胶扩散免疫沉淀反应 69

一、单向扩散沉淀试验 69

二、双向扩散沉淀试验 70

三、技术评价 70

第二节 免疫学电泳技术 71

一、琼脂板微量免疫电泳 71

二、对流免疫电泳 71

三、火节电泳 72

四、交叉免疫电泳 72

五、免疫固定电泳 73

六、免疫电泳技术评价 73

第三节 免疫浊度测定 74

一、透射比浊法 74

二、散射比浊法 74

三、速率比浊法 74

四、技术评价 74

第七章 免疫凝集反应 75

第一节 直接凝集反应 75

一、玻片凝集反应 75

二、试管凝集反应 76

第二节 间接凝集试验 77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77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77

三、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77

四、间接血凝试验 79

五、胶乳凝集试验 80

六、协同凝集试验 80

七、特殊类型的间接凝集试验 80

第三节 免疫凝集反应的方法学评价 82

一、凝集反应分类 82

二、方法学评价 82

第八章 补体测定及与补体有关的免疫学技术 83

第一节 补体活性的测定 83

一、总补体活性测定 83

二、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测定 86

第二节 补体成份的测定 87

一、C4活性测定 87

二、B因子活性测定 88

三、补体各成份含量的测定 88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89

一、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 89

二、补体结合试验技术要求 90

第四节 其它与补体有关的技术 92

一、免疫粘附试验 92

二、溶血空斑技术 93

三、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93

第九章 免疫标记技术 95

第一节 酶联免疫技术(EIA) 95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95

二、酶放大免疫测定法(EMIT) 100

三、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技术 100

第二节 荧光免疫技术(FIA) 102

一、常用的用于标记的荧光色素 102

二、荧光免疫染色法 103

三、应用 104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 104

一、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105

二、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 105

三、固相放射免疫检测法 106

四、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 106

第四节 免疫渗滤与免疫层析技术 107

一、免疫渗滤技术 107

二、免疫层析技术 108

第五节 免疫印迹技术 108

一、基本原理 108

二、操作方法 109

三、应用 109

第六节 发光免疫技术 109

一、发光技术的基本类型和原理 109

二、发光免疫技术 110

第七节 免疫标记类技术的评价 111

一、免疫荧光技术 111

二、放射免疫技术 111

三、酶标记免疫技术 112

四、免疫渗滤与免疫层析技术 112

五、免疫印迹技术 112

六、发光免疫技术 112

第十章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技术 113

第一节 体内法检测技术 113

一、皮肤试验 113

二、接触性过敏 113

第二节 各类免疫细胞分离 113

一、直接沉降法 113

二、密度梯度离心法 114

三、淋巴细胞纯化法 114

四、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115

第三节 吞噬细胞检测技术 116

一、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检测 116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菌功能的检测 117

三、吞噬细胞所含酶类的检测 118

四、吞噬细胞数量的检测 119

第四节 淋巴样细胞功能检测 119

一、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检测 119

二、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检测 121

三、淋巴样细胞毒性试验 122

第十一章 细胞因子检测 125

第一节 干扰素(IFN)的检测 125

一、生物活性检测法 125

二、免疫学检测法 126

第二节 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检测 126

一、生物活性检测法 126

二、免疫学检测法 126

第三节 白细胞介素(IL)的检测 127

一、概况 127

二、白细胞介素1-12的生物活性检测 127

第四节 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检测 132

一、粒细胞CSF(G-CSF)的生物活性检测法 132

二、粒细胞-巨噬细胞CSF(GM-CSF)的生物活性检测法 133

三、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生物活性检测法 133

四、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生物活性检测法 133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 135

第一节 抗原片的制备 135

一、用于酶免疫组化染色的抗原片制备 135

二、用于荧光免疫组化染色的抗原片制备 136

三、用于免疫电镜检测的抗原片制备 136

第二节 酶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137

一、原理 137

二、染色方法 137

第三节 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138

一、直接染色法 138

二、间接染色法 138

三、补体染色法 138

四、双标记染色法 139

五、反差染色法 139

第四节 免疫电镜技术 139

一、免疫复合物电镜技术 139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139

第五节 免疫组化技术评价 141

一、酶免疫组化技术 141

二、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141

三、免疫电镜技术 141

第三篇 临床免疫学 142

第十三章 临床免疫学研究概况 142

第一节 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及研究方法 142

一、免疫功能异常所造成疾病的研究方法 142

二、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疾病的研究 142

三、免疫病理机制研究中易犯的错误 143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43

一、用免疫理论解释发病机制 143

二、利用免疫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 144

三、利用免疫学原理对疾病进行治疗 144

四、疾病的免疫学预防 144

五、利用临床现场研究免疫学理论 144

第十四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 146

第一节 发病机制 146

一、Ⅰ型变态反应 146

二、Ⅱ型变态反应 146

三、Ⅲ型变态反应 146

四、Ⅳ型变态反应 147

第二节 临床诊断 147

一、应考虑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 147

二、过敏原的分析 147

第三节 实验检查 148

一、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计数 148

二、IgE测定 148

三、支气管激发试验 149

四、抗细胞抗体检测 149

五、免疫复合物分析 149

第四节 寻找过敏原的方法 149

一、激发实验 150

二、特异性IgE检测 150

三、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 150

四、变应原的制备 150

第五节 预防及治疗 150

一、特异性脱敏 150

二、药物疗法 151

第十五章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 152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152

一、非特异性免疫 152

二、特异性免疫 153

第二节 几类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154

一、细菌免疫 154

二、病毒免疫 154

三、真菌免疫 155

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诊断 155

一、检查抗原的免疫学诊断 155

二、检查抗体的免疫学诊断 155

三、细胞免疫指标 156

四、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156

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 156

一、免疫学治疗的原则 156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治疗 157

第五节 疫苗的研究 157

一、疫苗及疫苗的制备 157

二、疫苗研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58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及研究方向 158

第十六章 精神与免疫 160

第一节 精神的物质基础及免疫学特点 160

一、神经系统的免疫特殊性 161

二、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161

第二节 精神与免疫的联系 162

一、精神与免疫的现象观察 162

二、精神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162

第三节 精神类疾病的免疫病理基础 163

一、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研究 163

二、体液免疫的研究 164

三、各种自身抗体的研究 165

四、细胞因子的研究 166

五、细胞免疫的研究 166

第四节 免疫系统对精神的影响 167

一、细胞因子对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作用 167

二、细胞因子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 167

三、细胞因子对睡眠的影响 167

四、细胞因子对行为的影响 167

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风湿病 169

第一节 概念、分类及病理 169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69

二、风湿病 169

三、自身免疫病及风湿病的免疫病理 170

第二节 几种风湿性疾病中的自身抗体 171

一、抗核抗体 171

二、类风湿因子 172

三、抗磷脂抗体 172

四、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 173

第三节 风湿病的治疗 173

一、免疫抑制剂的特点 173

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 174

第十八章 内分泌疾病与免疫 175

第一节 Ⅰ型糖尿病与免疫 175

一、HLA与IDDM 175

二、Ⅰ型糖尿病的关键抗原——GAD 177

三、细胞因子与胰岛损伤 178

第二节 甲状腺炎 179

一、Graves病与免疫 179

二、桥本氏甲状腺炎与免疫 180

三、碘与TITD 181

四、产后甲状腺炎 182

第十九章 血液病与免疫 183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83

一、发病机制 183

二、实验室检查 184

三、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185

四、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185

第二节 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86

一、免疫复合物型 186

二、半抗原型 187

三、自身免疫型 187

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187

一、发病机制 187

二、临床表现 188

三、实验室检查 188

第四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88

一、发病机制 188

二、临床表现 189

三、实验室检查 189

第五节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89

一、发病机理 189

二、临床表现 190

第六节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90

一、急性型血小板减少紫癜 190

二、慢性型血小板减少紫癜 191

三、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92

四、继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92

第七节 免疫增殖类血液病 192

一、淋巴瘤 192

二、浆细胞瘤 193

第八节 骨髓移植 194

一、同种异体骨髓移植 194

二、自身骨髓移植 195

三、未梢血干细胞移植 196

第二十章 输血与免疫 197

第一节 人类血型 197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 197

二、ABO血型系统 198

三、Rh血型系统 200

四、其它的血型系统 201

第二节 红细胞的输血与免疫 202

一、血管内溶血 202

二、血管外溶血 203

三、速发性输血反应 203

四、迟发性输血反应 203

第三节 血小板输注与免疫 203

一、血小板输注的副作用 203

二、血小板同种免疫 203

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 205

第一节 移植类型及移植物类型 206

一、移植类型 206

二、移植物类型 206

第二节 移植抗原与器官移植 206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06

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07

三、反复移植与联合移植 207

第三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207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07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208

第四节 供者选择 209

一、供者选择 209

二、供者受者选择的其它条件 210

第五节 排斥的诊断与免疫学检测 210

一、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211

二、NK细胞活性测定 211

第六节 延长移植物存活期的措施 211

一、免疫抑制 211

二、建立免疫耐受 212

三、诱导免疫促进状态 212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 213

第一节 肿瘤的发生与免疫 213

一、细胞突变 213

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214

第二节 肿瘤抗原 214

一、肿瘤特异抗原 214

二、肿瘤相关抗原 215

第三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 216

一、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216

二、体液介导的抗肿瘤免疫 217

第四节 肿瘤逃逸免疫监视的机制 218

一、肿瘤细胞的逃逸特性 219

二、宿主免疫状态 219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检测 220

一、肿瘤的免疫学诊断 220

二、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评估 221

第六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221

一、肿瘤主动免疫治疗 221

二、过继免疫治疗 222

三、肿瘤的抗体导向治疗 223

四、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223

五、特异性免疫治疗 223

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治疗 223

第二十三章 免疫制剂的开发途径 225

第一节 免疫制剂研究的基本过程 225

一、选题 225

二、应用基础研究 226

三、临床研究 227

四、生产工艺及质控标准研究 227

第二节 免疫制剂的研究策略 228

一、及时申报专利 228

二、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 228

三、可行性分析 228

四、横向联合 229

五、集约化研究 229

六、产品的商品化研究 229

第三节 免疫调节药物的研究 229

一、动物选择 229

二、模型及方法 229

三、免疫调节药物药效学试验要求 238

第四节 抗过敏药物的研究 238

一、动物选择 238

二、试验模型及方法 238

第五节 免疫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241

一、体内抗癌试验 241

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试验 241

第六节 生物制品的研究 242

一、新生物制品的基础研究 243

二、新生物制品的临床研究 243

第七节 免疫诊断试剂的研究 244

一、评价诊断试剂的指标 244

二、免疫诊断试剂的研究方向 245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连续出版物简介 247

第一节 期刊评价方法 247

一、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标准 247

二、评价核心期刊的工具 247

第二节 中文免疫刊物 247

一、中文免疫期刊概况 247

二、投稿要求 248

三、主要中文免疫期刊简介 248

第三节 外文免疫期刊 249

一、英文免疫学期刊概况 249

二、主要英文免疫期刊简介 250

三、日文免疫期刊简介 252

第四节 免疫学主题词及关键词 252

一、主题词及关键词的概念 252

二、主题词及关键词的选定 252

第二十五章 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指导 253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 253

一、抗血清的制备原则 253

二、抗人全血清免疫血清的制备 254

三、抗体效价测定(双向免疫扩散) 255

四、用正交实验分析影响抗血清制备的因素 256

第二节 酶联免疫法检测伤寒抗体的方法建立 256

一、细菌免疫血清的制备方案 256

二、抗体效价测定(免疫凝集试验) 257

三、抗血清纯化 258

四、酶与抗体的连接 261

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62

六、实验条件摸索(方阵滴定) 263

主要参考书目 266

免疫学主题词索引 267

一、英汉索引 267

二、汉英索引 274

附录 282

免疫制剂生产经销厂家简介 2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