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植物生理学  上下
植物生理学  上下

植物生理学 上下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宗巽,吴湘钰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4012·037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
《植物生理学 上下》目录

前言页 1

绪论 1

序言 7

第一章 植物细胞 7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化学成分 7

一、糖类 7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 10

三、核酸 11

四、脂类 12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代谢的区域化 13

一、光学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 13

二、植物细胞的超显微结构 13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 16

四、细胞各部分的分级分离 18

五、植物细胞中代谢功能的分布 20

第三节 胶体和细胞质的胶体特性 22

一、胶体 22

二、溶胶和凝胶 23

三、细胞质的胶体特性 24

第四节 细胞的膜 26

一、膜的特点 26

二、膜的化学成分 27

三、膜的结构 28

第二章 呼吸作用 31

第一节 呼吸作用的意义和特点 31

一、呼吸作用的意义 31

二、呼吸强度 32

三、呼吸商 33

四、呼吸作用的主要化学历程、研究方法和在细胞中的区域化 34

第二节 呼吸作用中糖的分解过程 38

一、糖酵解 38

二、柠檬酸环 41

三、磷酸已糖支路 45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50

一、电子传递链 50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 55

三、电子传递的其它途径 59

一、呼吸作用反应的区域化 62

第四节 呼吸作用的调节 62

二、呼吸作用的调节 63

第五节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66

第六节 不同植物器官的呼吸作用 68

一、种子和幼苗的呼吸 68

二、根的呼吸 71

三、果实、块茎、块根等的呼吸作用 72

第三章 光合作用 75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特点 75

一、光合作用的意义和规模 75

二、光合作用的特点 77

三、光合作用的发现 79

第二节 叶绿体及其色素 79

一、叶绿体及其结构 79

二、叶绿体的化学成分 81

三、叶绿素类 83

四、类胡萝卡素类和藻色素类 85

一、叶绿素在活体中的状态和光能的传递 87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87

二、光合作用中的两个色素系统 89

三、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 90

四、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 91

五、光合磷酸化作用 94

六、光反应中能量利用的效率 95

第四节 光合作用中的碳代谢 96

一、卡尔文循环 96

二、C-4途径 102

四、光呼吸 105

三、景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 105

第五节 细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109

第六节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2

一、植物的光合强度 112

二、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三、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5

四、温度和其它条件的影响 118

第七节 植物群落和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 120

一、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20

二、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21

三、植物群落或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123

第四章 水分生理 126

第一节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26

一、植物的含水量 126

二、水的生理生态作用 127

第二节 细胞的水分关系 129

一、水势 129

二、渗透势和压力势 130

三、植物细胞的水势 133

四、关于细胞水分关系的传统概念 135

五、吸涨作用 136

第三节 蒸腾作用 137

一、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137

二、蒸腾作用及其指标 137

三、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138

四、蒸腾作用的气孔调节 139

五、蒸腾作用的非气孔调节 144

六、蒸腾作用的人工调节 144

一、土壤水分 145

第四节 水分的吸收和运转 145

二、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47

三、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51

第五节 灌溉的生理基础 153

一、作物的需水规律 153

二、灌溉量和灌溉方法 154

三、灌溉指标 154

第一节 植物的必要元素及其生理作用 157

一、构成植物体的元素及其含量 157

第五章 矿质营养 157

二、人工培养和必要元素的确定 158

二、必要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病症 161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68

一、植物吸收矿质盐的特点 168

二、离子透过膜的原理 171

三、离子的积累及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174

四、根吸收离子的过程 176

五、离子和分子的主动转运 177

六、主动转运的机理 180

七、胞饮作用 182

八、根在土壤中的吸收活动 183

第三节 影响根部吸收矿质盐的条件 184

一、温度的影响 185

二、通气状况 186

三、溶液浓度的影响 187

四、氢离子浓度的影响 187

五、微生物的影响:菌根 188

第四节 矿质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再分配 189

第五节 施肥的生理基础 191

一、作物的需肥规律 191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194

三、发挥和提高肥力的措施 196

第六章 氮素代谢 199

第一节 植物的氮源 199

第二节 生物固氮作用 200

一、固氮生物的类型 200

二、固氮作用的生物化学 203

三、研究生物固氮的意义 206

一、硝酸还原酶 207

第三节 硝酸盐的还原 207

二、亚硝酸还原酶 209

三、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形成 209

第四节 氨基酸的合成 211

一、脂肪族氨基酸的合成 211

二、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 214

三、硫酸盐的还原和含硫氨基酸的合成 215

第五节 蛋白质的合成 217

一、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222

第六节 自然界的氮素循环 222

二、自然界的氮素循环 225

第七章 植物体内的其它代谢过程 227

第一节 寡糖与多糖的合成 227

一、蔗糖和其它寡糖的合成 227

二、淀粉和果聚糖的合成和分解 229

三、细胞壁成分的合成 230

第二节 脂类的代谢 232

一、脂肪酸与真脂和磷脂的合成 232

二、脂肪酸的氧化和乙醛酸环 236

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 238

第三节 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240

一、莽草酸途径 240

二、乙酸-丙二酸途径 241

三、苯丙烷衍生物的合成 242

四、黄酮类的生物合成 243

一、生物碱的合成 245

二、嘌呤碱、嘧啶碱和核苷酸的合成 245

第四节 含氮碱和卟啉环的合成 245

三、核酸的合成 246

四、卟啉环和叶绿素的合成 248

第八章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251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和方向 251

一、物质运输的形式 251

二、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向 252

第二节 韧皮部中物质运输的特点和原理 255

一、韧皮部中物质运输的特点 256

二、韧皮部中物质运输的原理 261

三、有机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再分配 264

第九章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 267

第一节 生长素类 269

一、生长素的发现;类似生长素 269

二、人工合成的类似生长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71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分布和传导 273

四、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钝化 275

五、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 277

六、生长素的作用方式 278

七、生长素在农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280

第二节 赤霉素类 281

一、赤霉素的发现和存在 281

二、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282

三、赤霉素的生理作用、作用机理和实践应用 284

第三节 细胞分裂素类 287

一、细胞分裂素的发现和分离 287

二、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实践应用 289

第四节 脱落酸 292

一、脱落酸的发现与存在 292

二、脱落酸的生理作用 293

第五节 乙烯 296

一、乙烯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 296

二、乙烯的生物合成 298

三、乙烯的应用 298

第六节 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生成抑制剂 301

一、植物体内天然抑制--酚类化合物 301

二、人工合成的生长抑制剂 302

一、除草剂的类别和使用方法 305

第七节 除草剂 305

二、除草剂选择性的生理基础 310

第十章 种子萌发的生理 312

第一节 种子和其它延存器官中的贮藏物质及其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312

一、种子中的贮藏物质 312

二、种子萌发时的物质转化 315

第二节 种子萌发的条件 325

一、水分 325

二、温度 327

三、氧气 328

四、光线 329

一、种子或胚的其它部分限制氧的供应而造成的“休眠” 330

第三节 种子的休眠 330

二、胚未发育完全,或种子未完成后熟作用而造成的“休眠” 331

三、萌发抑制剂与休眠的关系 331

第四节 种子的寿命和贮藏 332

一、种子的寿命 332

二、鉴别种子生活力的原理与方法 333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35

一、植物周期或分裂周期 335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长和分化 335

二、细胞延长期 337

三、细胞分化期 339

第二节 分化生长和形态建成 339

一、极性是分化的第一步 339

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342

三、细胞的全能性:分化的基因调节 346

四、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作为研究生长和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350

第三节 生长的动态分析 352

一、一年生植物的生长曲线 352

二、生长的数学表示 354

一、温度 355

第四节 外界条件对于生长的影响 355

二、光 358

三、水分 360

第五节 植物各部分的相互关系--相关现象 361

一、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 361

二、主茎与分枝、主根与侧根的关系 362

三、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65

第六节 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休眠 366

一、休眠的适应意义 366

二、芽休眠 367

三、种子休眠 368

第七节 植物的运动 371

一、向性运动 372

二、感性运动 373

四、近似昼夜节奏运动--生物钟 374

三、原生质运动 374

第十二章 成花生理 376

第一节 光周期现象 376

一、光周期反应类型 376

二、光周期效应和光周期诱导 378

三、光敏色素在成花中的作用 385

四、成花反应的分段过程 390

五、成花刺激物或成花抑制物 392

六、光周期的控制在农林业和园艺上的应用 393

第二节 春化作用 394

一、春化作用的一般性质 395

二、赤霉素与春化 397

第三节 从已知激素对开花的作用看花激素的性质 397

第四节 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 399

一、花的发端 399

第一节 花粉生理 405

一、花粉的生物化学 405

第十三章 生殖、成熟和脱落 405

二、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410

三、花粉的寿命和贮藏 412

四、通过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414

第二节 传粉和受精生理 415

一、柱头分泌物和柱头生活力 415

二、关于“识别蛋白”的研究 416

三、传粉受精所引起的代谢变化 417

第三节 果产和种子的形成 418

一、果实的生长 418

二、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420

三、肉质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424

四、禾谷类作物空瘪粒问题 427

第四节 器官脱落的生理 428

一、器官脱落与离层的形成 429

二、影响器官脱落的内在因素 429

三、果树的落果 431

四、化学脱叶剂或脱果剂 432

第十四章 植物的逆境生理 435

第一节 逆境和逆境生理 435

第五节 衰老的生理(senescence) 435

第二节 抗旱性与抗涝性 437

一、干旱的为害 437

二、植物对干旱的抵抗 438

三、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440

二、性别的表现(Sex Expression) 440

四、水分过多的为害和植物的耐涝性 441

第三节 抗寒性、抗冻性与抗热性 442

一、寒害与抗寒性 442

二、冻害与抗冻性 443

三、热害与抗热性 445

第四节 盐害与抗盐性 446

一、盐分过多的为害 446

二、植物的抗盐性 447

一、二氮化硫 449

第五节 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449

二、臭氧 450

三、氟化物 450

四、含氮化合物 451

五、其它 451

第六节 植物的抗病生理 452

一、寄生对侵染的抵抗 452

二、寄生对病原物的生理反应和抗病的生理基础 4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