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紫强主编(山西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630041
- 页数:565 页
第一章 绪论 2
一、概论 2
第一篇 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 2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3
三、环境、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与健康 5
四、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与食物链 7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0
第一节 生物转运 10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10
二、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1
三、吸收 13
四、分布与贮存 16
五、化学物的排泄 19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21
第二节 生物转化 21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3
第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 38
第一节 毒性作用 38
一、基本概念 38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 42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44
四、毒性作用的机理 46
第二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51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51
二、机体(宿主)状况 53
三、接触条件 56
四、环境因素 57
一、诱发突变的类型 59
第四章 化学致突变、致癌变及致畸变作用 59
第一节 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59
二、化学诱变的分子机理 64
三、DNA损伤的修复 67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 69
五、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 70
第二节 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75
一、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 75
二、化学致癌机理 80
三、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 84
第三节 化学物对机体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影响 91
一、雄性生殖毒性 91
二、对雌性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 93
三、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95
第一节 概述 110
一、金属与人体的关系 110
第二篇 不同环境因素的毒性 110
第五章 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 110
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 112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112
四、金属的代谢 113
五、金属的联合作用 119
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 120
第二节 汞 Hg 121
一、汞的理化性质 121
二、汞污染的来源 122
三、汞的代谢 123
四、汞的毒理作用 124
五、汞的卫生标准和经验教训 126
第三节 铅 Pb 128
一、铅的理化性质 128
二、铅污染的来源 128
三、铅的代谢 128
四、铅的毒理作用 129
五、铅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 134
第四节 镉 Cd 135
一、镉的理化性质 135
二、镉的来源 135
三、镉的代谢 136
四、镉的毒理作用 137
五、镉在环境和食品中的卫生标准 139
一、铬的理化性质 140
第五节 铬 Cr 140
二、铬污染的来源 141
三、铬的代谢 141
四、铬的毒理作用 142
五、铬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 145
第六节 砷 As 146
一、砷的理化性质 146
二、砷污染的来源 146
三、砷的代谢 147
四、砷的毒理作用 148
五、砷在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 154
第六章 石油的毒性 158
第一节 石油的组成及主要理化特征 158
一、烃类化合物 158
二、非烃类化合物 159
一、扩散 160
二、蒸发 160
第二节 石油在环境中的运转 160
三、溶解 161
四、生物降解 161
五、乳化作用 161
六、生物吸收 161
第三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62
一、水环境 162
二、土壤环境 163
三、大气环境 163
第四节 原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毒性 164
一、原油毒性概述 164
三、硫化氢的毒性 165
二、含硫化合物概述 165
四、硫醇类 166
五、硫醚类 167
六、硫杂环化合物类 167
第五节 石油馏分及其毒性 168
一、液化石油气 168
二、汽油 169
三、柴油 171
四、石蜡 172
五、沥青 172
第六节 石油及其燃料馏分的燃烧产物毒性 173
一、一氧化碳(CO) 173
二、二氧化氮(NO_2) 173
三、二氧化硫(SO_2) 173
四、石油燃烧的颗粒物 174
第七节 油田及炼油企业环境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 176
第八节 防治措施原则 176
五、硝基多环芳烃(MO_2-PAH_S) 176
第七章 溶剂的毒性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溶剂的一般性质 179
二、溶剂的一般毒性 179
第二节 链烷的毒性 181
一、链烷(Alkanes)的理化性质及毒理学特性 181
二、正己烷(n-Hexane)应用及毒性 182
第三节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 183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183
二、苯、烷基苯的毒性 184
二、乙二醇单烃基醚的特性及其毒性 188
第四节 乙二醇醚类的毒性 188
一、乙二醇醚类的一般性质 188
第五节 酮的毒性 189
一、酮的一般性质 189
二、二甲基酮和甲基乙基酮的作用和毒性 190
第六节 醇的毒性 191
一、醇的一般性质 191
二、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和毒性 191
第七节 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 193
一、含氯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193
二、几种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及毒性 193
第八章 农药的毒性 199
第一节 概论 199
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 201
二、农药的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4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农药及其毒理 207
一、有机氯农药 207
二、有机磷农药 210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213
四、除草剂 215
第三节 预防农药公害的措施 216
一、农药的更新换代 216
二、化学农药的安全生产和施用 217
三、农药残留的消除 217
四、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 217
第九章 卤代芳烃的毒性 220
二、卤代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 221
一、卤代作用 221
第一节 卤代有机化合物 221
三、卤代脂肪烃和脂环化合物 224
四、卤代芳香族化合物 224
五、卤代芳烃的生物转化 227
第二节 毒性作用 229
一、与受体关的毒性作用 229
二、致癌作用、生殖毒性及其它 233
第三节 化学分析 235
第十章 多环芳烃及其它常见化学致癌物 239
第一节 多环芳烃 239
一、概述 239
二、多环芳烃的性质及种类 240
三、多环芳烃的吸收和代谢 244
四、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 245
五、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 246
第二节 其他化学致癌物 247
一、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247
二、亚硝胺类化合物 249
三、生物烷化剂 251
六、黄曲霉毒素 251
四、氯乙烯 252
五、多氯联苯 253
七、农药 256
八、微量元素 257
九、石棉 259
十、植物中的致癌物 261
第十一章 环境电离辐射 264
第一节 概论 264
一、天然本底辐射 264
二、氡 267
三、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辐射 269
第二节 基本概念 270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273
一、概述 273
二、电离辐射对植物的效应 275
三、电离辐射对动物的效应 276
第十二章 环境电磁辐射 281
第一节 电磁辐射概述 281
一、交流电 281
二、电场与磁场 282
三、电磁波的传播 283
四、电磁辐射污染源 284
五、电磁辐射的测定 284
一、高频辐射的应用 286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应用 286
二、超高频波段的应用 287
三、特高频波段(微波)的应用 287
四、在军事上的应用 288
第三节 电磁辐射污染 289
一、国民经济中五大系统电磁辐射设备及其污染 290
二、广大城乡环境电磁污染状况 292
三、电磁辐射干扰与污染事件 293
第四节 电磁辐射对机体作用 293
一、机体吸收电磁能量 294
二、电磁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295
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296
第五节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97
二、对睾丸、雌性生殖系统及怀孕影响 298
一、对眼睛的影响 298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99
四、对心血管的影响 299
五、对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 300
六、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300
七、对血液与造血系统的影响 301
八、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01
九、其他影响 302
第六节 电磁辐射致畸、致突、致癌作用 302
一、微波致畸作用 302
二、微波的致突变作用 303
三、电磁辐射对植物的致诱变作用 304
四、电磁辐射对人染色体的作用 305
五、电磁辐射致癌作用 305
第七节 电磁辐射防护 306
一、加强对环境电磁辐射知识宣传 307
二、加强环境电磁辐射管理 307
三、加强制订并贯彻执行电磁辐射各种管理条例,标准和法规 307
四、加强技术性防护措施 309
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310
第十三章 动物和植物毒素 312
第一节 动物毒素 312
一、动物毒素的特性 312
二、毒索及蛇毒的有毒成分 313
三、蜥蜴 314
四、两柄动物 315
五、海洋动物 315
六、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318
七、昆虫 319
八、哺乳动物 320
第二节 植物毒素 320
—、植物毒素的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 321
二、引发胃肠炎的植物 323
三、含洋地黄的植物 324
四、含尼古丁和毒芹碱的植物 324
五、含阿托品的植物 325
六、引起痉挛的植物 325
七、含氰化物的植物 326
八、积累硝酸盐的植物 326
九、引起皮肤病的植物 326
第三节 有毒蘑菇 327
一、肝损害型中毒 327
三、胃肠炎型中毒 328
二、神经精神型中毒 328
第四节 真菌毒素 329
四、溶血型中毒 329
一、真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330
二、真菌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330
三、具代表性的几种真菌毒素简介 332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的分支科学 338
第一节 概述 338
一、大气污染毒理学概念 338
二、大气污染来源 338
三、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339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340
五、室内空气污染 343
六、大气污染毒理学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43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345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 345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46
三、大气污染与肺癌 349
第三节 有害气体的作用及其机理 353
一、二氧化硫(S0_2) 353
二、氮氧化物(No_x) 359
三、—氧化碳(C0) 363
四、臭氧和光化学烟雾 366
五、氯气(Cl_2) 370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理 372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372
二、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372
三、颗粒物的一般毒性 373
四、颗粒物致突变、致癌变作用 375
五、其它危害 377
第十五章 土壤毒理学 381
第—节 土壤环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81
第二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 382
一、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分配 383
二、土壤表面挥发 384
三、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385
四、植物吸收 385
五、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转化 386
六、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其行为特点 386
第三节 土壤环境中的无机污染物质 388
—、金属 389
二、植物营养元素 390
五、卤素 391
三、酸和碱 391
四、盐类 391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92
—、土壤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严重性 392
二、土壤污染物毒理学特性的生物测定 393
三、各种土壤中污染物毒性的持续性及其影响因子 393
四、土壤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对其毒性的影响 395
第五节 土壤毒理学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壤污染治理 396
第十六章 水环境毒理学 400
第一节 概述 400
第二节 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及其分布 401
一、污染源 401
二、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401
三、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402
第三节 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蓄积 405
一、污染物的吸收 405
二、污染物的代谢 406
三、污染物的蓄积 407
四、水环境温度对污染物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407
第四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影响 408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08
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409
第十七章 野生生物毒理学 414
第一节 野生生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415
一、野生生物毒理学的产生 415
二、野生生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415
四、野生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416
三、限制因子 416
第二节 研究实例 417
一、对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的研究 417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 418
三、农田排水污染和野生生物 419
第十八章 河口生态毒理学 422
第一节 河口与河口生态毒理学 422
一、河口(estuary)及其环境特点 422
二、河口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of estuary) 423
第二节 河口毒物的来源 423
一、重金属污染 424
二、农药污染 425
三、放射性物质污染 425
四、化学需氧量(COD) 425
三、生物可利用性 426
二、含量系数 426
第三节 污染和生物积累 426
一、背景值分析 426
第四节 毒物的降解、转化和吸收 427
第五节 毒性指标 428
第六节 毒物的生物效应 430
一、DNA损伤和生化效应 430
二、个体效应 430
三、种群效应 431
四、群落效应 432
五、生态系统效应 433
第七节 小结 434
第十九章 职业毒理学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一、生产性毒物的形态与接触机会 439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439
二、职业人群接触生产性毒物的途径 441
三、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442
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443
五、职业中毒 444
第三节 职业卫生标准 447
一、意义 447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 447
第四节 毒物监测 450
一、空气中化学因素的监测 450
二、皮肤化学物污染量的测定 451
三、生物学监测 451
第五节 危险度评定 452
一、危害因素潜在作用的评价 453
二、人群健康损害的评价 454
第二十章 环境流行病学 458
第四篇 环境毒理学基本方法 458
第一节 环境接触水平的评价 459
一、接触与剂量 459
二、接触-效应关系和接触-反应关系 461
第二节 人群健康效应的评价 462
第三节 疾病发生频率的测量和比较 463
一、疾病频率的测量 463
二、疾病发生的比较 464
第四节 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66
一、生态学研究 467
二、现况研究 467
三、队列研究 468
四、病例-对照研究 469
一、随机误差 470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潜在的误差 470
二、系统误差 471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研究 473
一、病因(cause)的概念 473
二、病因的推断 474
第七节 危险度评估与危险度管理 476
第二十一章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方法 478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478
一、水样的采集 479
二、液体样品的采集 479
三、固体样品的采集 480
四、气体样品的采集 480
五、生物样品的采集 480
一、无机化法 481
六、样品的控制 481
第二节 样品的分离富集技术 481
二、气态分离法 482
三、溶剂萃取法 482
四、固相萃取法 483
第三节 样品的化学分析方法 484
一、色谱检测器 484
二、其它的分析检测器 488
三、荧光分析法 489
四、离子色谱法 491
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s) 493
第二十二章 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496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496
一、概述 496
二、试验程序与评价 497
三、LD_50的测定 504
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512
一、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512
二、蓄积作用 515
三、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517
四、特殊毒性试验 519
第三节 免疫毒性试验 521
一、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521
二、免疫毒性检测方法 523
三、在免疫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 525
第四节 行为毒理学试验 525
一、行为毒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 526
二、行为毒理学的内容和实验方法 526
第一节 概述 531
第二十三章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 531
第二节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 533
第三节 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 535
第四节 剂量反应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S) 536
一、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 537
二、致癌物的剂量反应评定 538
三、外推低剂量的数学模型 539
第五节 危险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 544
一、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544
二、危险度分析 544
三、评定结果的书面总结 545
第六节 环境健康危险评定中的一些问题 546
一、低剂量暴露的生物效应对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结果的影响 546
二、基线剂量法在环境健康危险评定中的应用 547
三、易感人群对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结果的影响 548
第二十四章 生态风险评价 551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意义 551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要求 553
一、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554
二、接触表征 555
第三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556
一、确定问题 557
二、获得必须的信息/数据 558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 559
四、评价接触的特征 560
五、生态风险表征 561
六、总结并提交结果 563
七、小结 563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