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唐戏弄
唐戏弄

唐戏弄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半塘著
  • 出 版 社:北京:作家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8
  • ISBN:10020·872
  • 页数:524 页
图书介绍:
《唐戏弄》目录
标签:戏弄

『唐戏弄甲篇』 1

『唐戏弄存说』 1

第一章 总说 1

一、正名 1

唐兼五代 2

『戏弄』与『戏剧』之较 3

曰『戏』与曰『舞』之较 4

『弄』之七义 5

表解与实例 7

『弄』之最高意义 8

『把戏』与『儿戏』 9

恣意顽要 10

横面发展 10

因时即事 11

普通运用 11

戏剧行动 12

戏剧风 14

无限真实 17

以剧类名当脚色名 18

以剧类名当剧名 18

其他名称之关系 18

一般名义之正变 19

以歌曲名当剧名 19

以剧名当剧类名 19

(一)唐说残阙 21

(甲)根本缺陷 21

二、去蔽 21

(二)唐说假借(二十例) 22

(三)唐说简单 31

(四)唐说俚僻 32

(五)宋说疏略 33

(六)源体与本体相混 35

(乙)概念偏颇 35

(七)流变与本体相混 36

(八)重形式、轻本质 38

(九)孤立材料、滋生误会 39

宫廷典型—孙供奉 40

(十)以为唐戏无故事 42

(丙)成见为蔽 42

主观太过 42

(十一)以为唐无戏曲 44

(十二)以为唐戏无说白 45

(十三)以为曲、白、演未合一 47

(十四)忽略全面 48

客观太过 49

(十五)想像支离 49

(十六)以为未脱窠臼 51

(十七)以为离後世规制尚远 52

(十八)以为无脚本便无戏 55

断代限体 57

(十九)体裁之曲解 61

(二十)时代之岐视 63

风气拘囿 65

(廿一)外国乐舞关系 66

(廿二)西域关系 67

(廿三)印度关系 69

(廿四)日本关系 73

(廿五)声韵通转 75

蔽与不蔽、相倚而生 77

研究路线 78

全书结论十八则 78

发展常轨 78

艺术总平 79

人事弱点 79

文化地位 79

歌舞类戏之贡献 80

扩充资料 80

要求通晓 80

无限真实 81

科白类戏之贡献 81

杰出人才 82

特殊英烈 82

比较价值 83

民间滋长 83

帝王提倡 83

从人为戏到物为戏 84

与其他伎艺之关系 84

断代分工与合作 85

为愚旖 86

三 溯源 南北朝隋 86

作用与纲领 86

(甲)後魏 86

俳优鄙艺 87

撰合大曲 88

杂伎内之仙人 88

伎作容态 89

戏衣 89

宫戏 90

(乙)北齐 90

民间戏 90

似戏非戏种种 92

混在百戏内之戏剧 93

(丙)後周 93

歌舞戏二 93

胡戏之可考者 93

作女儿子 95

大规模之装旦非戏剧 95

(丁)南齐 95

後堂杂戏 97

布景伎等 98

上云乐 99

(戊)梁 99

梁戏不振原因 99

『日作优倡』 99

倡优犹杂 102

俳伎与布景伎 102

(己)隋 102

见於乐曲之戏 104

承於前代之戏 104

寓於散曲之戏 105

推自杂伎之戏 105

科白类戏不发达 106

南朝优戏并不罕闻 107

问题商榷 107

隋另有戏、水饰非戏 108

南北朝之比较 108

许史独得隋唐之真象 109

附录:梁武帝、周捨、李白、李贺之上云乐 110

概说与总表 112

四、初唐 112

资料十六条 115

歌舞戏已盛 117

六要点 117

科白戏已立 118

朝野俱有发展 119

女优已普遍 119

胡戏已流行 119

散乐系统已著 121

『浮广』与『不可以御』说 122

太子承乾之事 123

资料二十一条 125

五、盛唐 125

鸟瞰 127

散乐深入民间 129

六要点 129

女优质量俱进 130

歌舞戏众体朋兴 131

参军戏名优辈出 132

傀儡戏等杂伎并作 133

嗜好普遍与演出认真 134

由唐塑故事说明唐戏 135

资料二十四条 136

六、中唐 136

科白类戏空前发展 138

五要点 138

托讽匡正达最高度 139

歌舞类戏编制进步 141

欣赏趣味猥杂 142

军镇与地方戏剧均盛 144

资料二十二条 146

七、晚唐 146

戏剧伎艺益进 147

六要点 147

政治讽刺大衰 149

历史戏具体形成 150

傀儡戏民间更盛 151

社会作用 152

宗教关系 154

资料十八条 155

八、五代 155

庄宗造成黄金时代 157

四要点 157

服饰 158

剧本 158

脚色 158

武打 159

布景 159

讽刺剧复盛 160

歌舞戏进步 161

蜀戏冠天下(十五例) 162

辽戏概略 165

著录当时事实 168

第二章 辨体 168

一、唐人分类 168

段氏分类表 168

段氏分类说明 168

段录传本有异文 170

显示清乐有戏 170

胡部用西凉乐 170

综合分类与全书概况 171

何谓鼓架部 171

对综合分类之误解 173

王史分类 174

二、近人分类 174

歌舞戏、滑稽戏难对立 176

王史分类六失 176

标准不统一 176

歌舞戏反面条件难立 177

歌舞戏不能赅括处 177

滑稽戏不能赅括处 177

滑稽戏反面条件难立 178

其他六家分类意见 179

与唐人分类比较 179

概说 182

三、第三种分类 182

资料总目(七十三单位) 183

二原则 187

要点说明 187

标准统一 187

分类表 188

表例说明 191

全能类略 192

两大缺陷问题 193

纯粹演故事问题 194

真正戏剧问题 195

歌演类略 197

歌舞类略 197

科白类略 198

三种分类比较 199

概说 200

四、歌舞戏总 200

晋歌舞戏 201

远源 201

汉歌舞戏 202

歌舞作剧 205

唐说种种 205

乐、曲、舞 205

舞戏 205

『俳优歌舞杂奏』 206

杂戏、杂伎 207

从杂曲、杂舞到杂剧、杂戏 208

杂剧 208

『子女锦锦』 209

资料之真实 209

产生杂剧之客观条件 210

『杂剧丈夫两人』 210

『杂剧』应为民间所用辞 210

由此事看优伶地位 211

『子女』有『生旦』之义 211

唐燕乐歌舞六型 212

辩明歌舞始见戏剧 212

演故事之辨 213

说白之辨 213

强派戏剧入角抵 214

辩明角抵始见戏剧 214

角抵要义 215

汉魏所谓角抵中有戏 216

角抵、戏剧并行不悖 218

戏剧在角抵以外之实例 219

王史周史说之商榷 219

自汉迄元之发展说明 221

对歌舞戏两种不同之含义 221

外国关系 223

宋仍有未及唐处 224

与宋戏之比较 224

唐已成熟、宋更发展 224

卢论商榷 225

比较表 226

发展与转变 229

五、合生 229

概说 229

以歌舞戏演时事 229

名义 230

初唐表现 230

脚色 232

曲调 232

唐戏风气一斑 233

表演 233

五代转变 234

御前杂剧、唐早於宋 234

中唐实例 234

宋之内容乃咏题目、唱题目、演题目 235

与宋合生之关系 235

宋之形式乃嘲讽 236

唐合生并不偏重舞蹈 237

孙李二说商榷 238

转变经过阙疑 238

比较表 239

概说 240

六、大面 240

假面不皆为大面 241

先决四点 241

大面乃类名 241

面具不皆为大面 242

王氏所考及商榷 243

面具包含套头 243

驱傩所见 245

考补 245

嗔拳戏用面具 246

其他唐戏所见 246

概说 247

装面非大面 247

七、钵头 附钵头戏不同於日本拔头舞、印度拔豆舞辨 247

段录详其表演情形 248

唐说三种 248

张祜诗示为宫伎 248

通典示为西域伎 248

诸史商榷 249

钵头为类名之定论 250

王、许、刘三家原旨 251

『祝千秋』与『格兽复仇』 251

『钵头』音义推测 251

出拔豆国说难立 251

流於荒幻说 253

截断众流说 254

钵头伎非两两相当 255

钵头伎非角抵 255

与大面等戏之比较 256

角抵无许多歌曲 256

常傅二氏说及五要点 257

与日本拔头舞为两事 257

一舞一戏、无从牵合 259

向氏说多参差 260

中印二伎乃各异、非沿讹 261

与印度拔豆舞为两事 261

田边、高楠二氏说 261

外国关系总说 262

概说 263

八、弄婆罗门 附和尚俳优说 263

戏、乐、舞 264

『婆罗』二字断为阙文 264

与霓裳曲之原名无涉 265

唐戏实例 266

有关曲调 266

牵合鲍老舞 267

後世流变 267

诸说商榷 267

牵合霓裳舞 268

和尚俳优 269

附录:望月婆罗门等调格 270

表演不穷 271

九、拍弹 271

概说 271

晚唐情形 271

新声度曲 271

托於赵十之戏 272

风行二十年 273

可能为胡乐、胡戏 274

盛唐情形 274

辞兴长短句 274

汉魏情形 275

『主曲而不主戏』之非 276

十、参军戏 附参军戏非相声杂技辨 276

概说 276

古剧整体不可割裂 276

政治讽刺为灵魂 277

毋掩蔽戏剧性 278

科白并重 278

王说影响 279

唐人之说为证 279

周优戏兼科、白、唱 280

『古优戏』有别於『古俳优』 280

汉优戏兼科、白、唱 282

三国时完美之科白戏 283

从唐以前求唐代情形 284

体裁托始於石耽伎(乙) 286

唐参军戏沿古优戏、非沿古俳优 286

石耽伎乃优戏、非俳优(甲) 286

名称托始於?延伎(丁) 288

调谑必在戏内(丙) 288

唐参军戏三要点 289

旧说疑窦 289

真正戏剧问题 289

周史意见(十四点)与商榷 290

王周二史所见十点 292

特点分析 292

诸说商榷 294

中唐前不限演罪人戏 294

演罪人戏之四种分析 296

硬性规定非宜 298

参军椿宜出盛唐 299

罪人必亲身入戏 299

中唐後不限演假官戏 299

参军椿可能为宫伎 300

演时事亦有永久性 301

概说 302

鹹淡见义 302

问每形式 303

问答体之普遍 304

诸说商榷 305

『鹹淡』二字含义 305

公性与个性 308

概说 309

滑稽形式 309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 310

滑稽价值与唐戏贡献 310

与捷讥关系 311

斫拨 311

与鹹淡关系 312

唐滑稽无扑击 313

与扑击无关 313

扑扶掴搭属角抵 315

唐无『鹘侮参受』之限制 316

愚痴 317

扑击有损戏剧性 317

诸家之说 318

与相声杂伎迥异 318

有歌唱与否 319

演故事与否 319

有政治讽刺与否 320

代言与否 320

概说 321

三种滑稽伎互为影响 321

讽刺作用 321

政治讽刺之正大 322

与清宫廷戏比较 323

比较价值 323

与元院本比较 323

戏内戏外、记载相混 325

纲领与原则 326

社会不平现象 327

匡正与讥嘲二类 327

编演之艰苦 327

演员之勇於牺牲 328

近人明於宋、昧於唐 329

我古优之人格不可诬 329

优谏并非全部优戏 331

编剧之高度技术 331

以『戏曲』代『戏剧』 332

轻视讽刺之弊 332

枉演故事为『托於故事』 333

忘却滑稽戏曾被歌舞 334

否定『意义』 334

唐说二则 335

假官内容 335

假官题材便於讽刺 336

参军椿乃类名 336

『椿』之含义 336

宋明清人之说 337

内容不宜硬性规定 338

唐说二则 339

予明戏之影响 339

歌唱伎艺 339

陆参军 339

宫伎与女优问题 340

内容不必为假官 340

脚色或兼有旦 340

歌以外或有舞 340

是类名、非戏名 341

『陆』之含义 341

望夫歌未必为剧曲 342

假说『椿』与『陆』之总 342

诸说商榷 343

参军戏已入『全能』之渐 345

概说 346

唐宋异同 346

唐参军清贵、难入罪人戏 347

比较表 348

宋演罪人戏、意识转强 349

参军与罪人等五种关系 350

结论 351

附录:宋杂剧之扑击 352

与『人为戏』之源流问题 353

十一、傀儡戏 附戏剧不源於说话辨 353

概说 353

超百戏、入戏剧 354

源流、性质—歌舞戏 355

资料约计 355

具体情况—唐人之说 355

制度、内容—弄郭郎 356

种类、风气—盘铃傀儡 359

晚唐流行情形 360

弄老人 361

弄郤翁伯 362

木人赋—综合说明 363

木女赋及木儡人说 364

附元入对於发音之异说 365

唐说总结 365

陈设与活动非演故事 366

问题讨论 366

故事问题 366

演陈平解?及三国事说无据 368

郭郎乃演故事 369

唐傀儡戏不为讽谏 370

唐用肉傀儡说无据 371

肉傀儡问题 371

二家说商榷 372

以剧中人引歌舞说 373

引歌舞问题 373

以脚色引歌舞说 374

舞队内之舞头说 375

好戏先演说 376

傀儡戏技师说 376

居俳首问题 376

首舞说 376

重丑脚说 376

傀儡发展重在民间 377

宫伎问题 377

唐无肉傀儡舞队 378

内教坊专容女伎 378

舞队问题 378

『舞队』绝非』队舞』 378

凤阮、嵇琴 379

宋舞队或用唐傀儡戏 379

麻婆子 379

穿心国入贡 379

孙武子教女兵 379

六国朝、四国朝 379

快活三郎、快活三娘 380

乔三教 381

唐傀儡与唐俗讲各别 383

本源问题 383

宋傀儡与唐俗讲无关 383

宋傀儡限於讲唱无据 384

唐俗讲分人代言无据 384

戏剧不源於说书 385

傀儡戏之戏剧性不可移 385

傀儡戏乃代言体 386

傀儡戏与崖词之异同 387

傀儡戏效果应高於说话 387

王史重视宋伎之偏 389

傀儡戏不可能为戏剧之源 389

演故事说造成严重矛盾 390

外国关系渺茫 391

宋小说前有唐小说 391

宋杂戏前有唐杂戏 391

结语 391

附录:盘铃考及郭郎儿近等调格 392

与傀儡戏比较 393

十二、猴戏 393

与百戏内猴伎比较 395

猴戏特点 397

调驯行动、以供使役 398

演进步骤 398

玩赏自然神态 398

肄习声伎 398

装服表情、并人格化 399

民间猴戏之基本讽刺 400

唐猴戏之表现 400

翰林说职例弄猴戏 403

五代猴戏—『侯侍中来』 405

效果推测 406

伎艺方面之六要点 406

明改为院本 407

二重讽刺 407

猴戏与院本之比较 408

宋仅有百戏猴伎可考 409

宋以後情形 409

唐猴戏说总结 409

金元院本内有猴戏 410

明清所见百戏猴伎与猴戏 411

猴与『能』之戏剧关系 412

古俳优戏与猴之关系 412

唐曲目流传概况 413

唐无剧目流传原因 413

第三章 剧录 413

一、概说 413

从唐曲目测唐剧目 414

显具本事之唐曲目表 415

与汉乐府具本事者较 417

表内九种情形 418

概说 419

二、踏谣娘 419

全章概况 419

故事 420

全能十事 420

演出情形 422

歌唱 424

音乐 424

舞蹈 425

表演 427

说白 428

化装 429

剧场情形 430

效果一斑 431

『娘』与『郎』非一剧 432

『谣』与『摇』非一事 432

问题讨论 432

歌舞融合一身 433

用杂曲不用大曲 434

歌舞适应故事 434

误为踏歌 435

歌舞为主、未失自由 435

踏爨与踏地为节 436

牵涉民族文化问题 437

无西域关系 437

完全中国北方戏 437

误为突厥之万岁乐 439

未必定受新罗影响 441

可能流传至海南 441

变更唐说原文 442

并无男女合演之事 442

坤角开始问题 443

扮旦毋庸反对 443

别名不如本名 444

『踏谣』 『谈容』与『谈歌』 444

结语 445

『谈容』或指白与料 445

概说 446

三、西凉伎 附胡腾歌舞戏说 446

附录:清代笳吹译文 446

白元二诗 447

发展史略 447

剧情大概 449

全能戏之造诣 449

开天旧伎为歌舞 449

大历初为歌舞戏 449

贞元末成全能戏 449

表演 450

致辞 450

装服 451

乐舞 451

效果 452

戏剧性未经肯定 453

主庸将窳 454

陇右六州之陷没 454

历史背景 454

遗黎之痛尤深 455

政乱民困 455

时在大历贞元两朝 456

胡腾歌舞戏 456

用地方音致辞 457

演员乃真胡儿 457

李刘二诗 457

後期之情节、服装小变 458

胡腾舞 459

效果?高 459

全剧赖以致远 461

仪式化兼大众化 461

胡醉子曲 461

狮舞作用 461

河湟收复、戏遂结束 462

戏与诗相表里 462

美满结束 462

蕲州傩戏 463

明代所见 463

民间之保存 463

宋代所见 463

扮演明皇问题 464

狮舞作用 464

乐之特点 465

西凉伎命名由来 465

西凉乐 465

剧中或用凉州大曲 466

附:『西凉伎历史背景』及『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摘录 467

概说 468

四、苏莫遮 468

与大面、钵头等一类 469

戏剧依据 469

扮演胡王 471

综合乐、歌、舞、戏诸伎 472

始由侨民依其国俗演出 473

百戏之说 474

民间用浑脱舞队 475

表演情形 475

宫廷所演亦有粗野者 478

史料十条 479

历史经过 479

宋伎近似而非 479

盛唐可能为大曲 481

乐曲演变 481

北周迄唐百三十五年 481

宋时高昌习俗仍在 481

明伎近似而非 481

日本舞曲之宫调不同 482

宫调与改名 482

误『乞寒』为『乞食』 483

乞寒宗旨 483

乐器 483

入戏为乞寒上寿 484

原俗为驱暑祛病 484

波斯故事一 485

驱寒迎暖之异说 485

波斯故事三 487

波斯故事二 487

三节不能集中在冬令 488

异说为神名 489

本为帽名 489

戏名本意 489

异说为司祝者之称 490

语原、义原、与戏原 491

教俗说 491

乞寒与泼水须分论 492

五种异说 492

戏俗起原 492

余说商榷 493

高昌说最有力 493

日舞之重点、特徵均异 494

外国关系 494

唐伎并非无定 495

根源印度说 496

日舞『苏莫』音义 496

附录:波斯三故事原说 497

概说 499

五、兰陵王 499

初唐之演出 500

崔记三见曲名之意义 501

北齐为入阵曲与代面舞 502

诸说商榷 504

具体情况 504

唐为歌舞戏 504

宋词存二体 506

宋有曲无戏 506

戏与舞俱未见 508

三段之体、合北齐乐制 508

罗陵王乐舞概况 510

与日本罗陵王舞曲大异 510

日人认为唐乐说 511

日人认为林邑乐说 512

高楠说 512

日舞仅片段、不具体 513

义与象均有别 513

田边说 513

六种理由 514

傅氏断为出於兰陵王 514

陵王?四首 515

答舞情形 515

目击记 515

服装不合 516

傅说商榷 516

舞容不合 517

面具不合 517

本质意义不合 518

王史造意 519

唐戏并非由西域传来 519

兰陵王之戏剧性为举世所忽 519

大面渊源不能忘 520

史与地之关系冲突 520

傅文引申 520

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戏 521

舞始北齐是事实 521

越调非胡声 522

非西域系统之乐舞甚多 522

附录:兰陵王调格及唐乐传入日本情形 523

四据点 525

概说 525

六、凤归云 525

代言对白演故事 526

曲辞 526

周史之追求古剧曲 527

王氏之追求古剧曲 527

二辞宜为敦煌所流行 528

『盖将军歌』之内容 529

演出 529

确有舞、并演故事 530

曲用凤将雏之声 531

歌之声辞 531

辞演陌上桑之事 532

结语 533

综合四据点乃可定事 534

咏罗敷之一般性 534

故事余义 534

社会意义 535

附录:凤归云辞另二首 536

唐歌舞戏之概况 536

推论 536

盛唐已有长短句 536

清乐自有杂言歌辞 536

唐剧曲不必用大曲 536

独立为戏 537

七、苏中郎 537

段录之表现 538

陈书之表现 539

通雅之表现 540

众说商榷 541

比较表 541

与胡饮酒之关系 543

日本关系 543

演出概况 543

周史之重要揭发 544

是涂面、非面具 545

郎中、中郎之涂面各异 545

涂面问题 545

指为傀儡之误会 546

舍利弗 547

梵竺四曲之二 547

结语 547

八、舍利弗 附梵剧唐剧比较说 547

发现经过 548

人物故事 548

摩多楼子 548

梵剧舍利弗 548

与二曲之关系 549

戏与曲何以脱离 550

戏在金元说 550

传入中土时代 550

曲在北凉说 550

最早之目连戏 551

弄婆罗门 551

盛唐犹有所演 551

唐剧舍利弗 551

一贵一贱 552

一虚一实 552

一般梵剧与唐剧之比较 552

一文一语 553

一浅一深 554

附录:金元戏剧不原於梵剧说 555

剧名—义阳主 556

史料 556

九、义阳主 556

概说 556

主题正大 557

情节—团雪、散雪 557

曲名—义阳子 557

体裁进步 558

真事、真人、真姓名 559

传奇意味 559

诗料 559

名情 559

巧语 559

剧内、剧外、俱传奇化 560

唐戏脚本情况一斑 560

用戏剧解决实际问题 560

合生非乐曲 561

乐曲方面 562

分类方面 562

十、神白马 附『弄贾大猎儿』说 562

概说 562

戏剧依据 562

故事方面 563

歌唱情形 564

玉马坠 564

异说参考—印度神白马 565

弄贾大猎儿 566

附录:唐白马故事及印度秡豆王歌 567

歌辞 568

戏剧特点 568

十一、旱税 568

概说及史实 568

因戏作语之含义 569

政治经济背景 570

历史价值 570

七言句法与後世影响 570

第一流古剧中之第一本 571

演出效果推测 571

众说商榷 572

政治社会背景 573

概说及史实 573

十二、弄孔子 573

北宋 575

流传後世情形 575

故事推测 575

哭颜回 575

夹谷会 575

南宋 576

滇南孔剧 577

辽 577

陈州、徐州孔剧—在陈绝粮 578

附录:孔剧二本情节、及泣颜回琴曲等 579

意义推测 579

以为唐人舞编剧能力 581

王史所致误解 581

十三、樊哙排君难 581

以为唐戏简陋 584

以为唐戏犹乐舞 586

史料四则 588

戏为原有、非新编 589

歌『赞成功』杂曲 589

三项意义 589

主题表彰忠烈 589

霸王戏与樊哙戏之较 590

诗、歌、戏 590

题材广泛应用 590

时代相同 591

排难与排闼相融会 591

徐赋 591

众说商榷 592

推测结果 592

声容表现 592

附录:赞成功调格 594

樊哙冠 594

本事 595

十四、麦秀两歧 595

演出情形 596

效果与意义 597

优伶伎术水准 598

曲调特美 598

七点推论 598

真实性 598

永久性 598

唱辞代言 598

演戏次序 598

音乐传习不易 598

附录:麦秀两歧调格 599

曲调考略 599

二郎神之曲与剧 600

概说及史实 600

十五、灌口神队 600

武剧之造诣 601

宫廷停演、民间保存 601

地方性 601

服装仪仗、素所习见 601

概说 602

十六、刘辟责买 602

责买、贵买与贵籴 603

史实 603

和籴与和市 604

刺韦皋之祸蜀 606

申刘辟之罪行 606

主题意义 606

蜀民怨唐苛政 607

与旱税诸剧较 608

反抗封建统治 608

历史价值 608

有关资料 609

与後世戏剧较 609

总表及其作用 610

概说 610

十七、科白类诸剧 610

体裁介乎俳与戏之间 612

预陈三义 612

问答见义 613

系囚出魃 613

遗佚之戏太多 613

传说简单、戏不简单 613

『靳指』意义 614

本事 614

在所谓『俳优杂戏』中 614

靳指天子 614

本事 615

讟朝政 615

本事 616

侮李元谅 616

政治立场与作用 616

三点推想 617

优胡戏变态 617

生、旦、净、丑粗备 618

乐、歌、舞、科、白粗备 618

疗妒 618

本事 618

意义 618

唐戏之运用 619

家僮充演员 619

乐工充导演 619

本事 620

忤庞勋 620

疗妒戏之发展 620

意见商榷 620

唐人评述 621

三教论衡 621

致辞乃戏中说白 621

滑稽不必讽刺 622

三教考略 623

李剧推测 624

戏剧化之衍进 624

後世流变 625

本事 626

朱相非相 626

『三教人』与此无关 626

本事 627

病状内黄 627

弄婆罗门非普通俳谐 627

朱相与『诸相』 627

鹹淡不全 628

参鹘侮、非侮鹘参 629

『苍头』之讹及其影响 629

徐杨合演 629

四史所纪 629

予後世影响 630

大面实例 630

掠地皮 630

本事与主题 631

焦湖作獭 631

意义推? 632

史料 633

刘山人省女 633

予後世影响 633

近例一—敬新磨所演 635

远例二—优孟与周延所演 635

理论 635

演出分析 636

心理解释 637

本事 638

自家何用多拜 638

无限真实之特例 638

以王衍为戏 638

本事 638

演员殉艺之划时代 638

演员之勇敢 639

本事 639

演出之推测 639

讽刺剧典型 639

史家列为『谈谐』 639

五县天子 639

附录:宋三教论衡剧 640

附见王万弘事 640

孟姜女 641

剧目七 641

十八、待考诸剧 641

概说 641

邓艾吃 642

张飞胡 642

羊头浑脱 644

五方狮子 644

阮郎归 645

曲目七 645

九头狮子 645

益钱 645

濮阳女 646

杨下采桑 647

其他资料—康老子 648

急月记 648

唐四妲 648

吕太后 648

大姊 648

附录:刘阮故事之词调及诗篇 650

近人说有奇正二派 651

确切有表现者四组 651

第四章 脚色 651

一、概说 651

『最重要之脚色』 652

王氏基本意识商榷 652

明人误解处 652

脚色认为非脚色 653

唐脚色之启发作用 655

非脚色认为脚色 655

其事均有於上古 656

生旦合论 656

二、生旦 656

其名均有於唐代 657

弄假妇人之意义 658

旦 658

不仅『男为女服』 659

不止装旦 659

众说商榷 660

由此可验戏剧水准 660

与称旦并行不碍 661

源於西汉胡妲 663

旦与妲 663

音义推测与胡妲实例 664

众说商榷 665

资料之处理非 667

宗旨与方向是 667

徐释研讨 667

木笪与木笪人说 668

木大绝非旦 669

多结外国关系 670

演员性别无关脚色 671

少识汉唐情形 671

基础与成果难同时 673

以男演女、不算形式 674

结语 675

古剧发展、说明不易 675

生与末酸 676

生 676

末厥之关系 677

生与厮 677

生是否见於宋剧 678

五代以後问题 678

引戏是否为旦 679

入末念酸 680

三、末酸 680

意义 681

末 681

二重任务 682

众说商榷 683

卫说嫌生造 684

『手执榼瓜』说辨 684

徐释有六隔 685

主要意识由旦而兴 686

酸 686

风醋与醋大 687

众说商榷 688

由李商隐诗而定 689

脚色之地位 689

四、参军苍鹘 689

概说 689

因李诗所生误解 690

参为主、鹘为辅 690

近人破坏古剧脚色处 691

苍鹘出於俳辞 692

命名之意义 692

参鹘对立之作用 692

完成鹹淡、故二色不可分 692

实例说明 692

扮演内容、舞从限制 692

『苍头』说舞一般性 693

参军椿颇似脚色 694

徐释七点难立 695

杨笺三说难立 696

戏外之种种 698

戏内戏外之分 698

众说商榷 698

唐宋脚色、关系混淆 700

宋参军色在戏外 701

『净』为『参军』促音说难立 702

宋初之净或扮老生 703

徐释说净与副净 704

『副参军』之说不应有 705

王史青史说之得失 705

比较表 707

分在根本一合在枝干 708

歌舞戏与科白戏之分合 708

唐参军戏并无戏外指挥 708

生与净、丑与旦、不接近 709

参鹘与孤酸 709

附录:杨氏释参鹘、徐氏辨促音、内藤辨参军色非净 711

参军难兼净丑二色 711

生旦难为俳优 711

概说 713

五、痴大本大 713

北朝 714

弄痴戏 714

唐 715

宋以下 716

五代 716

打和鼓应用广泛 717

青氏『大木』说 717

外国之译音说渺茫 718

中国之辞义肯定 718

弄痴与杂扮大有别 718

徐氏木大为旦说 718

『葫芦提』与『装呆』 720

脚色表 721

附录:王氏青氏脚色表略 722

概说 725

一、剧本 725

第五章 伎艺 725

事实 726

陆羽写参军戏本 726

编剧本、撰戏曲之事实 726

五点意义 728

作用推测 729

内容推测 729

李防等编周优人曲辞 729

非敦煌曲八首 730

戏曲著录 730

敦煌曲十二首 731

大曲存疑 734

近人意见 734

与俳谐文章殊途 735

对剧本与戏剧之关系 735

『戏剧文体』 735

在一般诗内 736

唐代表现 736

谐谑、轻薄、落调等 737

在咏史诗内 737

在歌行内 738

在赋内 739

在语内—俳语险诨 740

在曲辞内—弄辞 740

骚赋予话本剧本之影响 741

源与流 741

『戏剧风』酝酿『戏剧文体』 741

宋代古文内之传奇体 742

脚本最古之名义—戏象 742

五家意见 743

剧本有舞之问题 743

明之传奇杂剧 743

唐代之承先与启後 743

问题讨论 743

剧本存在之方式 744

有唱本即有剧本 744

优谏是优戏之片段 745

『不敢以死为戏』、故必有本 745

何谓无剧本 745

杨名高笑林是否剧本 747

代言不始於元曲 747

戏曲代言与叙述之问题 747

代言即戏剧文体之一 747

附录:陈陶大曲水调词 748

『野人之乐』 749

唐戏属於散乐 749

二、音乐 749

散乐巡村 750

科白类戏亦属散乐 750

曰『散乐』、等於曰『戏弄』 750

散乐配合散妓 750

宫中散乐多女伎 751

散乐对观众最有地位 751

崔记关於散乐有佚文 751

散乐之教习及人数 752

殿庭散乐列最後 752

後世对散乐之误解 753

文康乐、凤归云二词 755

不但乐未亡、且有戏 755

清乐胡乐之表现 755

清乐 755

胡部乐或西凉乐多合歌 756

鼓架部与龟兹部之乐多合舞 756

胡乐 756

何谓『鼓架部』 757

『鼓架』与『舞鼓』对立 758

清乐与清音有别 759

清胡兼用 759

傀儡戏乐 759

诸家偏见与辩正 761

实际用杂曲者多 761

杂曲大曲之表现 761

唐戏如何用大曲尚待考 764

大曲为止步、杂曲为起步 764

唐人悲歌与唐代悲剧 765

演唱与扮唱 765

三、歌唱 765

从立唱想像演唱 767

从清唱想像演唱 768

唐讲唱种种 769

从讲唱想像演唱 769

歌舞合於一人之问题 770

讲唱、演唱、兼重扮相 770

唐说每寓戏於舞 771

唐戏舞蹈之三方面 771

四、舞蹈 771

鼓架部之戏多用健舞 772

歌舞戏有特殊力量 772

凤归云舞乃具体事例 774

哑舞失辞、成为穿插 774

钟馗舞流传至今 775

歌舞戏决定於有说白 777

五、说白 777

从讲唱想像戏白 778

从讲吟想像戏白 779

说白之二要义 779

唐代戏外之致语 780

戏白限於戏内 780

戏内戏外须严别 780

唐代戏外之口号 781

旄人奏散 781

宋明人对戏内戏外不分 782

近人对戏内戏外不分 783

宋戏白在戏、不在舞 784

宋以後戏外之语白 785

对白与自白 786

散说与道念 786

说白种类 786

附录:维摩诘经变文二种摘录 787

随说白而来 788

随歌唱而来 788

六、表演 788

一般要点 788

与百戏之表演有别 789

痴大与木大由表演产生 789

随舞蹈而来 789

重点所在—科 789

表演性最高者—旦 789

面部表情 790

猴戏最重表演 790

武打全属表演 790

资料有待集中 791

科泛、格范、窠段等 791

魏伎『更衣易貌』 792

汉伎『伪作假形』 792

七、化装 792

范围—装面 792

进度—适应戏剧发展 792

舞装与戏装 793

唐戏十一例 794

扮人非扮兽 795

象人说 795

唐人之戏剧观 796

指化装、不指面具 797

假面说 797

面具障碍表情 798

古剧正旦仍化装 799

不应滥指古剧用面具 799

问题讨论 799

歌场 800

四种娱乐场 800

参军戏与化装 800

第六章 设备 801

一、剧场 801

概说 801

道场 802

变场 802

戏场 803

历史悠久 804

露天戏场 804

戏台曰乐棚 805

第二例—舞榭 806

第一例—席前 806

室内戏场 806

总概念—定场屋 806

设—设? 807

第三例—舞筵、锦筵等 809

酺—观酺 809

第四例—戏台露天 810

第五例—看座在庭中 811

帘 812

地衣 812

戏台设备 812

幕 812

棚座 813

伫立情形 813

上下场门问题 813

观众席次 813

宴席 814

露台 815

砌台 815

宋代剧场参考 815

成都赛戏情形 815

由舞服到戏服 816

二、服饰 816

结语 816

易服与古装 817

歌舞戏服饰 818

以画喻戏 818

朝服、土服、罪服、戏服 819

科白戏服饰 819

实例说明 820

女优?束说 821

苍鹘情形 821

庄宗巾裹二十品与戏剧内容 822

五代冠冕 822

头饰 822

常例与特例 824

三、道具 附布景 824

晚唐?撚带 824

竹竿子 825

木简 825

戏内与戏外之别 825

武戏器仗 826

竹马问题 826

南齐天台山伎 827

汉戏所有 827

布景 827

五代水纹地衣 828

附录:竹竿子图说、闽南竹马戏情形 829

明人及近人意见 830

杂记、附记、与专记 831

优笑、优谏、与优戏 831

第七章 演员 831

一、概说 831

存在非优伶演员之意义 832

二、非优伶之演员 832

著录标准 832

帝王四人 833

臣僚三人 835

纨绔二人 836

和尚一人 837

军卒 837

优伶非优伶间一人—陆羽 838

附录:陆羽自传 839

十八条 841

称谓 841

三、优伶名位与生活 841

? 844

初唐颇以为贱 845

本色官 845

地位 845

宫廷伶官 845

弄人 845

英杰 845

晚唐最盛 846

盛唐中唐授赐渐滥 846

後唐之出位与造乱 847

後唐在伎艺上之地位 848

进展与障碍相矛盾 849

伶党可慕 850

民间艺人 850

伶正之师受推重 851

伶正不凡 851

优名 852

生活 852

盛唐民间戏剧水准 852

服装 853

女优之始与盛 854

四、女优 854

从女乐到女优 855

合班、合演、搭班、定戏 857

女优证明盛唐有宫戏 857

色艺并重 858

女优之遭遇 859

男女优五人 860

初唐 860

五、初盛中唐优伶 860

初唐之不列者 861

男优六人 862

女优三人 862

盛唐 862

女优二人 864

男优五人 864

盛唐之不列者 864

中唐 864

中唐之俟考者 865

白 866

文宗朝四人 866

六、晚唐优伶 866

概说 866

懿宗朝六人 867

武宗朝四人 867

宜宗朝三人 867

僖宗朝七人 868

昭宗朝十三人 869

概说 870

七、五代优伶 870

後唐九人 871

吴二人 871

後蜀五人 872

前蜀一人 872

後汉一人 873

南汉一人 873

南唐五人 874

後周一人 874

本章结束 875

概说 876

第八章 杂考 876

一、唐诗与唐戏 876

诗见於戏—戏曲 877

戏见於诗—十四例 877

周史商榷 878

诗体之关系 878

一般蔽障 878

唐戏曲不限於齐言 879

普通文辞非戏曲 879

『词曲』二字古今义 880

诗可合曲、?是歌辞 881

附说—唐曲不唱反切阴阳 882

诗入戏曲概况 882

结说—声时促进戏剧 882

白氏诗义 883

诗义之关系 883

讽刺戏、讽喻诗同时 883

附表 883

剧旨与诗义详较 884

剧人处境尤艰 885

文艺史上之盛况 885

新乐府非直接歌辞 886

诗篇化为曲辞问题 886

唐赋与唐戏 887

陈氏说商榷 887

旧说疏略 888

二、唐传奇与唐戏 888

概说 888

唐稗与戏本接近处 889

与梵剧关系渺茫 889

唐稗予後世戏剧影响 890

唐稗予当时戏剧影响 891

原文节略 892

特例—嵩岳嫁女 892

剧本之重要成分悉备 892

歌—对唱与散唱 895

科 896

祝辞—近於说白 896

诗—介於唱白之间 896

唐代之总会仙倡 897

情节与场面 897

七要点 898

九例表 898

选例 898

本事八曲 900

比较研究 900

故事诗十七首 901

结说 903

比较表 903

剧戏绝不出於讲唱 904

两伎时代之先後 904

三、唐变文与唐戏 904

概说 904

我国产生讲唱由於自发 905

第一点—唱白分清 906

脚本形式之比拟 906

两伎关系之保留 906

唐变尚多未见 906

唐戏存说详於唐变 906

对唐变之认识犹浅 906

失名变文整理 907

第二点—表示演员上下场 908

历史剧不拘守史实 909

题材情节之比拟 909

第三点—唱辞之前具说明 909

时事剧用实事真名 910

正面之例—孟姜女 911

戏剧文体之比拟 911

周史商榷 912

反面之例—捉季布 912

实名一、虚名三 913

概说 913

四、梨园考 913

主业、副业均不在戏 914

清人说—梨园子弟 915

宋明人说—梨园乐 915

沿讹情形 915

借用 916

近人说 916

与教坊不分 917

於戏剧无建树 918

作用—按乐、大合乐等 920

地点—芳林门外 920

禁苑梨园 920

彼此异同 922

『弟子』含义 922

宫内梨园 922

男女两部总说 922

梨园法部与小部音声 923

男弟子 923

来源 923

性质 923

地点 924

执掌 924

晚唐情形 925

结局 925

宜春北院 926

女弟子 926

内人与内弟子 927

梨花园 927

应用上与教坊混称 928

兼尚歌舞 928

供奉新曲 929

太常梨园—别教院 929

俗乐部 930

梨园新院—东都所有 930

地位较低 930

成立时期 930

乐官院 931

人数 931

地点 931

总表 932

乐营 933

唐代伎乐之四机构 933

余说 933

『报本追远』之潜意识 934

概说 934

五、附会玄宗庄宗诸说 934

冯道 935

魏徵 935

本节宗旨 935

一般附会所及 935

明戏神—清源师 936

祀先说 936

附会玄宗说 936

梨园祖师 936

总祖师与分祖师 937

循乐曲以立说 938

亲教歌舞 939

老郎神 939

躬亲扮演说 939

以磨尘鉴说作结 940

净角之帽由来 940

充丑角 940

老郎神 941

附会庄宗说 941

优服红鞋饰带由来 942

脚色名目由来 942

充丑角 942

执榼瓜由来 942

剖心以明 943

一、唐优语 三十六则 943

附载 943

怕妇大好 944

冷热相激 944

阿姑阿妹 945

泰山之力 945

内财吉 945

兔尾代鱼 946

一转入流 946

丞相善马经 946

看球知乐 946

自家儿得人怜 947

喷帝 947

闻鼓知心 948

有耳道 948

猢狲似文树 948

阿与我死也 949

圆梦 949

桔槔打不出 951

未奏即知 951

见屈原 952

禄命俱尽 952

三郎郎当 952

大人两个 954

阿婆舞 954

鸡大好 954

最药王菩萨 955

陛下落第 955

卖麸炭 956

内逼光访 956

位乖燮理 956

驴患头旋恶心 957

一年生一个 958

五百年始生 958

禁月明 958

面孔似和尚 959

何处得此膏乐 959

禁民稼? 960

二、五代优语 二十二则 960

毋纵儿女啮人 961

李天下 961

六目龟 962

冷飞白 962

同无光 962

鼻孔大、眼睛深 962

阿爷爱诗 963

圣瑠璃 963

咏橘 963

雨惧税 964

南朝天子爱风流 965

柳条结絮鹅双生 965

绐署 966

大殷平天冠 966

牛老 967

钓龙 967

止哭儿 968

皖公山色 969

一枝高 970

迎佛送如来 970

匡谏 971

三、关於黄幡绰之传说 十二则 971

生死厄於陈 971

求作白打使 972

书霓裳谱 972

解纷 972

讽杨妃 972

梦引钟馗 972

笑林 973

面滑稽 973

绰墩 973

磨尘鉴 974

明皇捧首 974

优名 974

一般资料十一问 978

四、唐戏百问 一百零三则 978

体裁五问 979

重要资料四问 979

服饰名目七问 980

曲调本事八问 980

内容四问 980

术语专词二十问 981

名物制度史实廿五问 982

假说四问 984

外国关系七问 985

辽宋关系八问 985

补说 五十三则(目略) 987

後记 1012

索引 10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