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谭斌昭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2315027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贵州科学进展下一篇:科学技术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2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4

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4

二、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诞生与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和实验-归纳为主导的方法论 8

三、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 12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4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5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7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17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7

二、自然界物质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22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无限多样性 24

四、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25

一、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基本因素 27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27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 31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33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37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2

一、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42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 44

三、自然界物质层次结构的论证 47

四、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51

一、自然界的历史观的确立 58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58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 58

二、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59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性 64

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64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67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73

一、自组织与他组织概念 74

二、自组织理论:系统进化的机制和条件 75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84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始 84

第三章 人与自然 84

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特点 86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 88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90

一、渔猎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 90

二、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化 92

三、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 9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向生态文明 97

一、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 97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树立生态文明观 102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106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想 106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10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 113

第一节 科学认识 113

一、科学认识系统 113

二、科学认识过程 115

三、科学认识方法 117

第二节 科学问题 118

一、科学问题的规定 118

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19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来源 122

一、科学问题来自科学外部的矛盾 122

二、科学问题来自科学内部的矛盾 123

第四节 科研选题 125

一、科研选题的重要性 125

二、科研选题的原则 126

第五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 129

第一节 科学事实 129

一、科学事实的含义 129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130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132

第二节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132

一、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 132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 133

三、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 134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136

一、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136

二、观察的客观性 139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141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 144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144

第一节 逻辑思维 144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 145

三、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149

第二节 直觉思维 151

一、直觉思维的特点 151

二、直觉思维产生的规律 152

第三节 数学方法 154

一、数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54

二、数学模型方法 156

一、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 159

第四节 系统科学方法 159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60

三、基本的系统科学方法 163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69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 169

一、科学假说的定义 169

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170

三、科学假说的作用 171

一、科学假说的形式 173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形成检验 173

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175

第三节 科学理论 180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 180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84

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186

第八章 技术研究方法 188

第一节 技术研究的特点和原则 188

一、技术研究的特点 188

二、技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190

第二节 技术问题与技术目标 191

一、技术问题与技术立项 191

二、技术目标的确立 194

三、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 196

第三节 技术原理与技术方案 204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 204

二、技术方案的设计 208

第四节 技术试验与技术实施 212

一、技术试验 212

二、技术实施 215

第九章 科学技术系统 21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217

一、科学的涵义与性质 217

二、技术的涵义与性质 221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224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22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29

一、科学角色和科学共同体 229

二、社会建制的形态 232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 2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 237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 238

二、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240

三、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 245

四、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 247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25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50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50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功能 252

三、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 255

四、科学技术推进社会改革的功能 25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58

一、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 258

二、适宜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是科技进步的保证 259

三、良好的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260

四、创造良好条件,加速我国科技进步 26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264

一、“科技决定论” 264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266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70

第十一章 当代科技的社会价值发展 270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70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275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277

一、知识经济时代 277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81

三、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284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2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