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革命与建设
中国革命与建设

中国革命与建设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长秋等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314289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与建设》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1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一、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及在清代中期的落伍 1

二、西方列强的崛起及对中国的侵略 4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贫穷落后的根源 12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4

一、近代农民阶级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14

二、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救国主张 20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维新运动 22

第三节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尝试 26

一、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26

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 30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及历史结论 34

第二章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 39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9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43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47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51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土地革命的兴起 51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 56

三、苏区的反“围剿”战争和红军的长征 58

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61

第三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64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64

二、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和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66

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70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 74

一、国共谈判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4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 77

三、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84

第三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87

第一节 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巩固 87

一、各地人民民主政权和国营经济的建立 87

二、恢复国民经济的纲领和成就 89

三、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95

四、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运动 97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0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国家工业化的起步 101

二、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6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9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112

第四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 116

第一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16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果 116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纠“左”的曲折 122

三、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和发展 126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31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国大动乱 131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33

三、“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历史教训 136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开创 144

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铺开 144

二、政治体制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15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基本经验 15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 1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基本路线 157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57

二、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 1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6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72

第三节 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178

一、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 178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88

第六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191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191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的目标 19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1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调控 203

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3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208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12

第三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 217

一、公有制经济的新形式及其主体地位 217

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222

第四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和消费 227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27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相补充 231

三、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37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 240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24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245

一、建立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245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49

三、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254

第二节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259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9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63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267

一、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267

二、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和特点 271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275

四、按照“一国两制”方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80

第八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8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284

二、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建设 289

三、社会主义的科学、教育和文化建设 295

第二节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 301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301

二、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303

三、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原则 305

四、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30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311

第一节 坚持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311

一、实现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311

二、发展外贸、利用外资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315

三、建立经济特区、开放口岸城市和兴办开发区 320

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324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8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 328

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331

三、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34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37

第一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37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337

二、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341

第二节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加快四化建设步伐 350

一、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350

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力量 352

三、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354

后记 3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