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内经临证发微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
内经临证发微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

内经临证发微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庆其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2387054
  • 页数:6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王庆其教授据其多年来《内经》及临床实践中运用《内经》的经验编撰而成,并征集当代医家在《内经》指导下之临床验案,发位旨之幽微,达临证之得失。
《内经临证发微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目录

阴阳五行篇 3

阳化气,阴成形 3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 6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二) 9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三) 11

阳气者,柔则养筋 1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 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二) 17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8

阴阳和,故能有子 22

阳加于阴谓之汗(一) 24

阳加于阴谓之汗(二) 25

阳加于阴谓之汗(三) 26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30

清阳出上窍 31

亢则害,承乃制(一) 34

亢则害,承乃制(二) 37

天运当以日光明 39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40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43

藏象篇 49

心藏神 49

心主身之血脉 52

心在窍为舌 56

心,开窍于耳 5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61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和则口能知五谷 62

心为汗(一) 64

心为汗(二) 66

心合小肠 68

肝为语 70

肝开窍于目 71

肝者,将军之官 72

肝者,罢极之本 74

人卧则血归于肝(一) 76

人卧则血归于肝(二) 78

肝足厥阴之脉 80

足厥阴之别 8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84

脾者土也,治中央 89

胃为之市 90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92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94

肺主身之皮毛 96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聚于胃,关于肺” 97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99

肾者主为外 102

肾者,胃之关 104

地气上者属于肾 106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 10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二) 10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 111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四) 112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113

下焦如渎 115

魄门亦为五藏使(一) 116

魄门亦为五藏使(二) 119

藏气法时 120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22

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此人之常平也 124

病因病机篇 129

生病起于过用(一) 129

生病起于过用(二) 134

久视伤血 136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137

风胜则动(一) 139

风胜则动(二) 14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146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一) 148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二) 152

湿胜则濡泻 154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 156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158

百病生于气(一) 160

百病生于气(二) 161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 164

气伤痛,形伤肿 166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167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168

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 171

饮食五味 173

甘者令人中满 177

中阴则溜于府 178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81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84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89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192

阴虚生内热 197

炅则气泄 198

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200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一) 202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二) 205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三) 206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四) 209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 211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21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15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一) 221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二) 22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三) 22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一) 225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二) 227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一) 229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二) 231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 234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二) 23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一) 238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二) 240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42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243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245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247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250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一) 25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二) 253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一) 255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二) 256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258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一) 259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二) 260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一) 262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二) 264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6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一) 267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二) 268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一) 270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二) 272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三) 274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一) 275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二) 277

五藏阳以竭 278

心病者,胸中痛 283

心气实则笑不休 286

怒伤肝 287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291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295

邪在胆,逆在胃 296

脾病而四肢不用 297

胃为气逆为哕(一) 303

胃为气逆为哕(二) 307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309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310

胃不和则卧不安 313

人无胃气曰死……脉无胃气亦死 316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318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319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324

肺,在变动为咳 327

气虚者,肺虚也 329

肺阳虚 331

形寒寒饮则伤肺(一) 333

形寒寒饮则伤肺(二) 335

重寒伤肺 339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0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 342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二) 344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三) 347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四) 348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350

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351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354

膀胱移热于小肠 358

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 359

三焦病者,溢则为水 36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64

神不使 366

病证篇 371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一) 371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二) 372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373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一) 376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二) 378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380

面肿曰风(一) 381

面肿曰风(二) 383

二阳结,谓之消(一) 384

二阳结,谓之消(二) 385

其心刚,刚则多怒,故为消瘅 386

消渴,治之以兰 388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389

寒厥,不从外,皆从内也 391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393

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396

五藏使人痿 397

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402

刺脊间,中髓为伛 403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404

荣气虚则不仁 407

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 408

石瘕 410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 413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414

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42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422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423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一) 428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二) 431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 433

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 434

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 437

精脱者,耳聋 440

气脱者,目不明 442

鼻渊者,浊涕不止也 443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一) 445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二) 447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 448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451

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 453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454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456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457

三阳结谓之隔 461

三阴结谓之水 463

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胆瘅 465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467

病口甘者,治之以兰 468

喘 469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 471

酒风 473

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475

汗出偏沮 477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480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483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485

疡疮痤痈,病本于肝 486

卫气留(于阴)久则欲瞑 487

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490

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492

邪气留于上焦,故猝然多卧焉 495

卫气独行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497

卫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矣 501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508

不得卧者,卫气常留于阳,阳气满则阳蹻盛 509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511

阳气盛则瞋目 512

昼不精,夜不瞑(一) 514

昼不精,夜不瞑(二) 515

若沃以汤,涩于小便 517

淫气遗溺,痹聚在肾 518

后不利 521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一) 523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二) 524

阴虚阳搏谓之崩 526

治则治法篇 531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 531

粗守形,上守神 532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535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 536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538

因其轻而扬之 540

中满者,写之于内 541

气虚宜?引之 543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545

惊者平之 547

散者收之 548

塞因塞用(一) 549

塞因塞用(二) 550

通因通用 552

逸者行之 555

下者举之 556

适事为故 558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一) 559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二) 561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三) 563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565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566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68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569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570

火郁发之 572

木郁达之(一) 574

木郁达之(二) 575

木郁达之(三) 578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579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581

治痿者独取阳明(一) 583

治痿者独取阳明(二) 585

开鬼门,洁净府(一) 587

开鬼门,洁净府(二) 589

去菀陈莝(一) 591

去菀陈莝(二) 593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596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598

以救俯仰,巨阳引 599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一) 601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二) 602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三) 603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四) 605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607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 609

五味所禁 611

辛以润之(一) 612

辛以润之(二) 613

阴阳俱不足,可将以甘药 615

少火生气 616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619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一) 621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二) 623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624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一) 626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二) 629

乌鲗骨?茹丸 630

半夏秫米汤 6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