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喜平著
  • 出 版 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0305795X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哲学主体研究有一种新的探索,系统地阐述了主体改造和建设的原则,内容和途径,为主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目录
标签:主体 哲学

第一章 主体概述 1

一、主体 1

1.主体的含义 1

2.主体的要素 4

3.主体的特征 9

4.主体的形式 13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2

三、主体间性 26

第二章 需要:主体活动的生成根据一、主体需要的特征 30

1.客观性 31

2.自觉性 31

3.社会性 32

4.延展性 33

二、主体需要的结构 34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34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6

3.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 37

4.现实需要和理想需要 39

5.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 40

三、主体需要的层次 41

1.生存需要 42

2.发展需要 43

3.享受需要 44

四、主体需要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 44

1.精神需要的客观性 44

2.精神需要的层次性 45

3.精神需要的多样性 48

五、主体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59

1.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59

2.满足人的需要是人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根本动因 60

3.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根据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源泉 61

第三章 生存:主体活动的初始动因和初级目标一、主体是物质和精神、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 64

二、主体生存的自然基础 67

1.自然是人类的生命载体和衣食武库 68

2.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和活动场所 70

3.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71

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主体生存的必由之路 73

三、主体生存的社会基础 77

1.社会是主体的存在形式 78

2.社会是主体交往活动的平台 79

3.社会是主体社会化的场所 81

4.实现社会和谐是主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最大价值目标 82

四、主体生存的精神基础 84

1.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是主体的生存方式 84

2.世俗文化等精神性因素是主体交往的桥梁和自我约束的力量 85

3.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主体生存的基础 87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生存手段和意义追求一、主体发展的含义 90

1.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是主体发展的基础 90

2.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主体发展的关键 91

3.潜力的发挥是人之发展的目的 92

二、发展在人生中的意义 94

1.生存与发展的矛盾运动 95

2.发展对生存的意义 97

三、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 99

1.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的关系 99

2.社会进步与自我努力 101

四、主体的发展诉求 102

1.主体发展的物质性诉求 102

2.主体发展的精神性诉求 106

五、主体发展的动力 115

1.发展的人性根据 115

2.发展的社会动因 119

第五章 实践:主体的生存发展之道一、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 123

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 124

2.实践是主体的能动性的活动 124

3.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 125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6

1.实践是人的类本质 126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8

三、实践的类型 131

1.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131

2.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133

3.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133

四、实践的特征 134

1.动物本能活动映衬下的实践特征 135

2.认识活动映衬下的实践特征 138

五、实践的效应 139

1.实践的正面效应 140

2.实践的负面效应 144

第六章 认识: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活动形式一、认识的本质 152

1.学界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152

2.认识的本质 154

二、认识的分类 157

1.个体认识和人类认识 158

2.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精神认识 158

3.历史性认识、当代性认识和超前认识 159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60

5.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 161

6.模糊认识和精确认识 161

三、认识发展的动力 162

1.社会实践 162

2.精神因素 165

3.认识的内部矛盾 170

四、当代认识的社会化特征 170

1.信息化的社会影响 171

2.信息化条件下认识的社会化特征 174

第七章 能动性:主体活动的特有属性一、主体能动性的含义 178

二、主体的意识能动性 179

1.主体思维的自由性 180

2.主体反映活动的能动性 180

3.主体意识的预见性 185

4.主体意识对人活动的指导和控制 185

5.主体意识对社会关系和活动的规范和调整 186

三、主体的实践能动性 187

1.主体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187

2.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87

3.主体实践活动的选择性 189

4.主体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190

四、主体活动的受动性 192

1.自然条件和规律对主体活动的制约 192

2.社会条件和规律对主体活动的制约 194

3.主体自身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 196

五、主体能动性的效应 198

1.主体能动性的正面效应 199

2.主体能动性的负面效应 200

六、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律性 202

1.规律是客观普遍的 203

2.人只能利用规律而不能违反规律 204

3.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205

4.对人在客观规律发展中的作用要作具体评价 205

第八章 自我改造与建设:主体成长的机制和途径一、主体改造和建设的根据 207

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双向性 208

2.对象、环境的日益复杂性 209

3.主体自身的不完善性 210

4.实践过程和结果的难控性 214

5.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15

二、主体建设的原则 215

1.能力与需要匹配原则 215

2.主客观动态对应原则 216

3.能动性适度发挥原则 217

4.道德与知识并重原则 217

三、主体建设的内容 218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18

2.更新观念 219

3.更新知识 219

4.提升能力 222

5.转变作风 222

6.道德内省 223

7.增强体质 224

四、主体建设的途径 224

1.实践磨炼 225

2.自主改造 226

3.资源共享 227

4.整体优化 228

参考文献 231

后记 2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