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
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

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建状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52658X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靖康之难后的政府南迁,同时实现了文化大迁移。本书以靖康、绍兴这四十年间的背景,以南宋初年的词坛为切入点,考察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上一篇:爱的美丽与疼痛下一篇:残局
《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目录

弁言 1

上编 文化版图的重组第一章 宋室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 5

第一节 南方士人的崛起与北宋文化格局 5

第二节 宋代士人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 10

第二章 南渡士人文化迁移中的生存发展与心灵历程 15

第一节 南渡三题 15

一、“渡”的含义 15

二、南渡士人的阶层 17

三、士人南渡的类型 19

第二节 南宋政府安置南渡士人的政策措施 21

一、南宋政府安置南渡士人的一般性措施 22

二、安置流寓东南士人的特殊政策 25

三、对归正人的补充规定 29

第三节 从北方移民到南方土著——论南渡士人的生存与发展 32

一、移民生活 33

二、婚姻、文学、学术——南北融合的连接点 36

第四节 南渡士人的地理分布 48

一、南渡士人地理分布的特点 48

二、影响南渡士人地理分布的因素 51

第五节 南渡前后贬居岭南士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 72

一、从冲突到和谐 73

二、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岭南风俗之改变与南迁文人之心态 81

下编 文学命运的再造引言 “衣冠南渡”的文学意义 89

第三章 宋室南渡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97

第一节 《乐府雅词》、《复雅歌词》与《碧鸡漫志》—— 南渡词坛的风向标 98

一、崇雅黜浮与崇苏黜柳 98

二、清算政宣与再续元祜 104

三、简短的说明 106

第二节 南渡前后政治格局之变化与文学命运之改变 107

一、徽宗朝的政治格局与元祐学术的命运 109

二、苏学典范地位在南渡后的确立 113

三、北宋党争余波及其影响 123

第三节 家国沦亡与中兴恢复两种情绪激荡朝野——时势之新内涵与词体创作 130

一、“步趋苏堂而哜其胾”——“南宋四名臣”等志士词人的新开拓 130

二、时势之危急与士风之劲直 137

三、大背景下的不同发展方向 140

第四节 由北而南——新时空与新词境 143

一、从城市到乡村——洗去京洛风尘 145

二、岭南风物的侵入 149

第五节 一脉北传——北迁词人与文化传播 151

一、北迁文人的文化、文学活动 151

二、北迁文人的文学影响 153

结语:对一则词史公案的简短回答 155

第四章 建炎以来文坛风气 157

第一节 唱和之风 159

一、由应歌而应社——从创作目的看唱和词的产生与兴盛 162

二、文坛结社之风与词坛唱和之风 164

三、词人的相对集中与频繁流动——词人南渡与唱和之风 166

第二节 禅悦之风 169

一、朝野士人对佛教的态度 169

二、以禅喻诗与援禅入诗 173

三、南宋政府的权宜之计与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 180

第三节 秦桧与文字狱 184

一、排斥异己与控制言论——政治动机与文化动机的合一 184

二、有形的损失与无形的损失——文字狱对南宋初期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199

第四节 谀颂之风——文字狱的另一面 202

一、相权对谀颂文风的牵引力 203

二、重见中兴的期望——歌功颂德之作背后的社会心理 204

三、功成作乐的政治动机与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 208

第五章 绍兴和议后的文坛新动向 211

第一节 和战之争与南渡文人的分野 211

一、和、战双方的人员组成 212

二、和战之争的学术背景 226

三、和战之争与南渡文人的分野 230

第二节 文武之争与文士集团的扩大 238

一、地位与利益关系的不平衡——文武之争的缘起 238

二、抑武——文士集团重获尊严与权益的途径 243

三、重文轻武之风的再度兴起与文士集团的扩大 249

附编附录一 词人南渡情形考 255

一、北方籍词人,乱后迁居南方的 255

二、宦居北方的南方人,北宋汴京失守后回到南方的 259

三、南方人宦居北方,金人两次围汴之间回南方的 263

四、曾在北方为官,靖康之乱前已回南方的 264

五、曾在北方留居过的南方士人 266

六、出身于建炎以前的南方人,可能未去过北方的 270

七、靖康后先北上,后又回到南方的 272

八、靖康之乱中随父辈南渡的 272

九、北迁词人 273

附录二 南渡士人生平考证五则 275

一、王灼生年新证 275

二、庄绰生年考 280

三、郭印生卒年考 281

四、林季仲生卒年考 283

五、曹勋生年考 286

引用书目 288

后记 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