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博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6883150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角度对公民道德进行研究,把公民道德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从市民社会及其伦理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伦理对它的导向意义,分析公民道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一、从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及其关系的视角研究公民道德建设 1

1.党和国家主导的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客观存在,决定着本项研究的视角选择 1

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主导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问题 3

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公民道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1.公民道德的内涵 23

2.公民道德建设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26

3.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28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35

1.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的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统一 35

2.把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及其关系作为研究的主线 36

3.比较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道德建设 36

4.吸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方法 37

第二章 公民道德思想的历史考察 38

一、西方公民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嬗变 38

1.古希腊罗马的公民与公民道德思想 38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臣民与公民道德思想 44

3.近代资产阶级公民与公民道德思想 47

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国民(公民)道德的探讨与启示 56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70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和公民道德的特点 78

一、马恩列斯对“阶级道德”的强调与对“公民道德”的淡化及其原因 78

二、毛泽东关于阶级道德、公民道德的观点 83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视 8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的特点 90

1.过渡性、动态性 90

2.多元性、混合性 92

3.主(次)从性、层次性 93

五、公民道德的含义及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关系 94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101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伦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建构 10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伦理的现实依据 10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伦理的内容 110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111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12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五爱” 134

4.公民道德20字规范 138

5.三个基本领域 139

第五章 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与公民道德建设 156

一、“市民社会”及其与伦理道德的关联 156

1.作为西方历史存在的市民社会 157

2.作为西方思想存在的市民社会 169

二、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及其与公民道德的关联 196

三、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主导型互动关系 20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和方针 216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 216

1.社会性目的 216

2.主体性目的 218

3.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222

4.公民道德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最大化实现 223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 223

1.坚持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224

2.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225

第七章 经济科技全球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232

一、经济科技全球化与普遍伦理 232

二、普遍伦理与跨国家道德交流 235

三、地球村落与国家伦理边界 238

四、国家伦理安全与社会主义公民人格 245

第八章 政治文明与公民道德建设 253

一、政治、政治文明与道德 253

二、政治文明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257

第九章 中华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建设 265

一、中华传统美德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当代意义 265

1.爱国主义 270

2.讲究诚信 272

3.团结友爱 275

4.自强不息 276

5.勤劳节俭 277

6.谦敬礼让 279

二、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281

1.伦理精神的传承 282

2.国家伦理对中国革命道德的优先选择与创新 285

第十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288

一、国家伦理实现的三种形式 288

1.强道德意识形态 289

2.弱道德意识形态 290

3.潜道德意识形态 291

二、重视转型期市民社会伦理的培育 296

三、公民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 302

1.公民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 302

2.公民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 304

3.公民道德法律化的限度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