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西南天气
西南天气

西南天气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党建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18053654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描述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参考书。
《西南天气》目录
标签:主编 天气

第1章 地理环境和气候概况 1

1.1 特殊的地理环境 1

1.1.1 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 1

1.1.2 地形和气流的关系 3

1.2 地形波对水热状况的影响 4

1.2.1 地形波对降水的影响 5

1.2.2 地形波和日照、气温的关系 6

1.3 气象要素的分布 7

1.3.1 辐射 8

1.3.2 年平均气温分布 13

1.3.3 降水分布 16

1.3.4 风场 17

1.3.5 雷暴 17

1.3.6 平均云量 17

1.4 西南地区的气候区划 18

1.4.1 气候带 18

1.4.2 气候大区和气候区 19

第2章 地形的大气气候效应 22

2.1 运动大气与地形的相互作用 22

2.1.1 大气总能量方程 22

2.1.2 大气中的西风角动量的平衡 24

2.2 中小尺度地形对局地天气气候的影响 30

2.3 地形对南北低空气流重力惯性波稳定度的影响 37

2.3.1 基本方程 37

2.3.2 频率方程分析 40

2.3.3 地形起伏对重力波不稳定的贡献 45

2.3.4 实例分析 47

2.3.5 分析结果 47

第3章 季风环流 48

3.1 季风的定义和范围 48

3.1.1 季风的分类 49

3.1.2 季风指数 50

3.2 季风形成与维持机制 51

3.2.1 应力差异 51

3.2.2 热量平衡 53

3.3 冬季风环流形势的演变 55

3.3.1 四川盆地的云层 55

3.3.2 1月份环流演变 56

3.3.3 冬季季风环流向夏季季风环流的过渡 57

3.4 夏季季风环流形势的演变 59

3.4.1 夏季前期(6月—7月中旬) 59

3.4.2 盛夏与夏末(7月中旬—9月底) 61

第4章 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 65

4.1 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 65

4.1.1 高原的动力作用 65

4.1.2 高原的热力作用 69

4.2 极锋锋区与温带西风急流 73

4.3 副热带西风急流 74

4.4 中、低纬度大气的相互作用 77

4.5 高原天气系统 78

4.5.1 冬季高原上的短波槽 79

4.5.2 高原切变线 80

4.5.3 高原低涡 81

4.5.4 高原低涡的预报 82

4.5.5 空中低压槽进入高原的天气形势和条件 83

第5章 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分布 85

5.1 横断山区气候的高度效应 85

5.1.1 气温 86

5.1.2 降水 88

5.1.3 次级效应 89

5.1.4 河谷效应 90

5.1.5 “飞地现象” 91

5.2 经度效应和纬度效应 92

5.2.1 经度效应 92

5.2.2 纬度效应 94

5.3 水热条件的经验公式 94

5.4 相关现象 96

第6章 雨季和雨季中断 98

6.1 厄尔尼诺现象和西昌发射场的气候 98

6.1.1 厄尔尼诺现象 98

6.1.2 1998年的长江洪水 104

6.1.3 厄尔尼诺现象对场区气候的影响 105

6.2 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标准问题 106

6.2.1 影响雨季开始的因素 106

6.2.2 雨季开始日期的确定条件 107

6.2.3 雨季结束时的条件 108

6.3 雨季中断 108

6.3.1 雨季中断的概念 108

6.3.2 雨季中断的环流形势 109

6.4 雨季开始期的高空环流形势 110

6.5 雨季开始的水汽来源 112

6.5.1 水汽通量 113

6.5.2 水汽通量散度 113

6.5.3 水汽收支平衡 114

6.5.4 水汽收支的物理过程 115

6.6 雨季初期危险性天气预报研究 117

6.6.1 西昌发射场的降水特点和雨季初期的定义 118

6.6.2 危险性天气分类和标准 119

6.6.3 危险性天气特点 120

6.6.4 危险性天气的环流形势 121

6.6.5 雨季初期雷暴预报中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 121

6.7 雨季开始期的预报要点 122

第7章 西南低涡 124

7.1 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 124

7.1.1 西南低涡定义 125

7.1.2 西南低涡生成的500hPa环流形势 126

7.1.3 西南低涡源地近地面的热力特征 127

7.1.4 涡源地区的地形特征 128

7.1.5 讨论 128

7.2 摩擦作用对西南低涡扰动的影响 133

7.2.1 模型设计 133

7.2.2 两层模式 137

7.2.3 讨论 139

7.3 对流层中上层环流耦合对西南低涡发展的影响 143

7.3.1 p坐标的基本运动方程组 143

7.3.2 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形势对西南低涡发展的贡献 148

7.3.3 结论 154

7.4 暖性西南低涡生成机制 155

7.4.1 坐标基本方程组 155

7.4.2 非热成风涡度的作用 161

7.5 西南低涡的热成风适应特征尺度L0 162

7.6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 167

7.6.1 引言 167

7.6.2 计算方案 167

7.6.3 个例介绍 169

7.6.4 西南低涡数值试验 170

7.6.5 结论 172

第8章 西南准静止锋和西南热低压 173

8.1 西南准静止锋的形成、维持和消亡 173

8.1.1 形成西南准静止锋的地形条件 173

8.1.2 形成西南准静止锋的环流特征 174

8.1.3 西南准静止锋的维持和消亡 177

8.2 西南准静止锋的天气与气候 177

8.3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析与分类 179

8.3.1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析 179

8.3.2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类 180

8.4 西南准静止锋的结构与移动 180

8.4.1 西南准静止锋的结构 180

8.4.2 西南准静止锋的移动 182

8.5 西南热低压 183

8.5.1 西南热低压的中心位置 184

8.5.2 西南热低压的性质和形成机理 184

8.5.3 动力与热力学特征 187

8.5.4 热低压发展与消失的一般过程 188

第9章 南支急流与西南天气 190

9.1 南支急流的地理分布 190

9.2 南支急流的一般活动特征 191

9.2.1 南支急流的“建立”和“消失” 191

9.2.2 南支急流的活动 192

9.2.3 南支急流的高度和最大风速 193

9.2.4 历年各月风速频率 194

9.2.5 高空综合风剖面 194

9.2.6 低空急流 195

9.2.7 超低空急流 196

9.3 风切变危害的微冲击气流 197

9.3.1 风切变的定义 198

9.3.2 下冲气流 199

9.3.3 微型冲击气流 200

9.4 大风对火箭飞行器的影响 201

9.4.1 高空阵风干扰 201

9.4.2 动压 202

9.5 大风的预报 209

9.5.1 地面大风的预报 209

9.5.2 浅层大风的预报 210

9.5.3 高空大风的预报 210

第10章 台风与西南天气 212

10.1 台风的分类与发生频率 213

10.2 天气尺度环境条件在热带气旋形成中的作用 215

10.2.1 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 215

10.2.2 可能导致热带气旋形成的物理过程 217

10.2.3 有利于热带气旋发生的天气尺度环境 221

10.3 在我国登陆的台风 223

10.4 台风的移动 224

10.4.1 台风的移动路径 224

10.4.2 台风的移动速度 224

10.5 南海台风 225

10.6 台风和西南天气 226

第11章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与西南天气 227

11.1 概述 227

11.1.1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和热带云团的概念 227

11.1.2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的源地和发生频率 228

11.1.3 孟加拉湾风暴的路径特点 230

11.2 孟加拉湾风暴的发生发展 230

11.2.1 风暴的形成条件 230

11.2.2 环境流场对风暴强度的影响 230

11.2.3 风暴发生发展中云的演变特征 232

11.2.4 南支槽和热带云团的关系 232

11.3 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 233

11.3.1 影响风暴移动的大型环流与天气系统 233

11.3.2 孟加拉湾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 235

11.4 孟加拉湾风暴的结构和对西南地区的天气影响 236

11.4.1 孟加拉湾风暴的结构 236

11.4.2 孟加拉湾风暴对西南天气的影响 237

11.4.3 春夏之交孟加拉湾云系与场区天气 238

第12章 南支槽与西南天气 240

12.1 南支槽的结构、性质与天气 240

12.1.1 南支槽的结构 240

12.1.2 南支槽的性质和天气 241

12.2 南支槽的生成 243

12.2.1 南支槽的来源 243

12.2.2 南支槽的生成及变化特点 244

12.3 南支槽与西南天气 245

12.3.1 春季南支槽 246

12.3.2 冬季南支槽 247

12.3.3 夏季南支槽 249

第13章 副热带高压与西南天气 253

1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概况 253

13.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54

13.1.2 南亚高压 256

1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南地区天气 257

13.2.1 季节性变动对西南地区天气的影响 258

13.2.2 非季节性的变化对西南地区天气的影响 260

13.3 南亚高压与西南地区天气 261

13.3.1 季节性变化与西南地区天气 261

13.3.2 非季节性变化与西南地区天气 263

13.4 两高间辐合区与西南天气 265

13.4.1 第一型辐合区与西南天气 266

13.4.2 第二型辐合区与西南天气 267

第14章 中纬度大型天气系统与西南天气 270

14.1 大型天气系统的概念 270

14.2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南天气 272

14.3 东亚大槽和东亚横槽 274

14.3.1 东亚大槽 274

14.3.2 东亚横槽 276

14.3.3 地面形势 277

14.4 巴尔喀什湖低涡和西南天气 278

14.5 中纬度气旋和反气旋 279

14.5.1 蒙古气旋 279

14.5.2 东北气旋 280

14.5.3 黄河气旋 280

14.5.4 东海气旋 280

14.5.5 江淮气旋 280

第15章 山区在数值计算中的特殊性 282

15.1 静力扣减法 283

15.2 截断误差小的差分格式 285

15.3 理想高原地形激发的正压Rossby强迫波 288

15.4 σ坐标系中气压梯度力的一种计算方案 297

15.5 带通滤波对地面场中尺度分析的应用 303

15.6 复杂山地地面风场的诊断方案 307

15.6.1 数值模式 307

15.6.2 计算方案 309

15.6.3 个例试验 310

15.7 资料从经纬度网格插值到正方形网格 310

第16章 天气预报中的诊断计算 316

16.1 诊断分析的意义和起源 316

16.1.1 诊断对象的尺度 317

16.1.2 诊断量的具体含义 318

16.1.3 在方程组中讨论某一个量的作用 319

16.2 ω方程 320

16.2.1 一般平衡模式的ω方程 321

16.2.2 各主要项的物理意义 323

16.2.3 ω方程的求解步骤 324

16.3 垂直运动的计算方法 324

16.3.1 绝热法 324

16.3.2 运动学法及其修正方案 325

16.3.3 解ω方程 332

16.3.4 从降水资料反算垂直速度 338

16.3.5 各种方法的比较 339

16.4 地形和摩擦引起的垂直速度 340

16.4.1 由地形障碍引起的垂直速度 340

16.4.2 由摩擦引起的垂直速度 341

参考文献 3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