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成都土壤
成都土壤

成都土壤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都市土壤普查成果资料编辑委员会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市农牧局
  • 出版年份:1993
  • ISBN: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
《成都土壤》目录

第一章 成都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和问题 2

第二章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4

第一节 地貌 4

一、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 4

二、地貌类型 8

三、地貌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2

第二节 母质 16

一、地层分布概况 16

二、母质类型、基本特征及一般概况 16

三、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0

第三节 气候 22

一、气候特点 22

二、气候概况 23

三、气候与土壤 27

第四节 植被 30

一、植被基本类型 30

二、植被的分布 33

三、植被与土壤 34

第五节 人为活动 35

一、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35

二、种植制度的改革对土壤的影响 36

三、施肥对土壤的影响 37

第六节 土壤分布规律 37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 37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 38

三、土壤的区域分布 38

第三章 土壤分类 42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42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42

第三节 土壤命名和土壤分类系统 44

第四章 主要土壤类型 50

第一节 黄壤 50

一、面积与分布 50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50

三、基本性状 53

四、亚类分述 54

(一)黄壤 54

1.面积与分布 54

2.基本性状 54

3.土属及其特性 56

(1)冷沙黄坭土属 56

(2)矿子黄坭土属 56

(3)冲积黄坭土属 58

(4)老冲积黄坭土属 59

(5)沙黄坭土属 60

(二)漂洗黄壤 61

1.面积与分布 61

2.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61

3.基本性状 61

(三)黄壤性土亚类 62

1.面积与分布 62

2.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62

3.基本性状 63

4.主要土属及其特性 63

(1)扁沙黄坭土属 63

(2)石渣黄坭土属 64

五、黄壤的利用改良途径 65

第二节 黄褐土 66

一、面积与分布 66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66

三、基本性状 67

(一)典型剖面 67

(二)理化性质 68

四、亚类及土属 70

五、黄褐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71

第三节 黄棕壤 72

一、面积与分布 72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72

三、亚类分述 74

(一)黄棕壤亚类 74

(二)粗骨性黄棕壤亚类 76

四、黄棕壤的利用改良途径 76

第四节 暗棕壤 77

一、暗棕壤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77

二、暗棕壤的形成特点 77

三、暗棕壤的基本性状 77

四、暗棕壤的利用改良途径 79

第五节 棕色针叶林土 79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79

二、亚类分述 80

(一)棕色针叶林土亚类 80

(二)灰化棕色针叶林土亚类 81

第六节 新积土 84

一、面积与分布 84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84

三、主要土壤类型 85

四、新积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86

第七节 石灰岩土 86

一、面积与分布 86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87

三、主要土壤类型 87

四、石灰岩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89

第八节 紫色土 89

一、面积与分布 89

二、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90

三、基本性状 93

四、亚类分述 97

(一)酸性紫色土亚类 97

1.面积与分布 97

2.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97

3.基本性状 97

4.主要土属及其特性 98

(1)红紫坭土属 99

(2)淋溶紫坭土属 100

(二)中性紫色土亚类 101

1.面积与分布 101

2.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102

3.基本性状 102

4.主要土属及其特性 103

(1)暗紫坭土属 103

(2)中性灰棕紫坭土属 105

(3)脱钙紫坭土属 106

(三)石灰性紫色土亚类 107

1.面积与分布 107

2.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107

3.基本性状 107

4.主要土属及其特性 109

(1)红棕紫坭土属 109

(2)棕紫坭土属 112

(3)灰棕紫坭土属 113

(4)砖红紫坭土属 113

(5)黄红紫坭土属 115

(6)原生钙质紫坭土属 117

五、紫色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118

第九节 潮土 118

一、面积与分布 118

二、土壤形成特点 119

三、土壤类型 119

(一)基本性状 119

(二)主要土属及其特性 120

1.灰潮土土属 120

2.灰棕潮土土属 122

3.紫潮土土属 123

四、潮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124

第十节 水稻土 125

一、面积与分布 125

二、水稻土的形成条件 125

三、水稻土的形成特点 127

四、水稻土的基本特征特性 131

五、亚类分述 138

(一)潴育水稻土亚类 138

1.面积与分布 138

2.成土条件及成土特点 139

3.基本性状 139

4.土属及其特性 140

(1)潴育冲积黄坭田土属 140

(2)潴育黄褐坭田土属 142

(3)潴育老冲积黄坭田土属 143

(4)潴育灰潮田土属 144

(5)潴育石灰性紫坭田土属 145

(6)潴育酸性紫坭田土属 146

(7)潴育灰棕潮田土属 146

(8)潴育黄红潮田土属 148

5.潴育水稻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149

(二)淹育水稻土亚类 149

1.面积与分布 149

2.成土条件及成土特点 150

3.基本性状 150

4.土属及其特性 150

(1)淹育灰潮田土属 151

(2)淹育灰棕潮田土属 152

(3)淹育紫潮田土属 153

5.利用状况及改良途径 154

(三)渗育水稻土亚类 155

1.面积与分布 155

2.成土条件及成土特点 155

3.基本性状 155

4.土属及其特性 156

(1)渗育灰潮田土属 156

(2)渗育灰棕潮田土属 157

(3)渗育紫潮田土属 159

(4)渗育黄红潮田土属 161

(5)渗育紫坭田土属 163

(6)渗育钙质紫坭田土属 164

(7)渗育冲积黄坭田土属 165

(8)渗育老冲积黄坭田土属 166

(9)渗育冷沙黄坭田土属 168

5.利用改良途径 169

(四)潜育水稻土亚类 170

1.面积与分布 170

2.形成特点 170

3.基本性状 170

4.土属及其特性 172

(1)潜育下湿潮田土属 173

(2)潜育下湿紫坭田土属 173

(3)潜育下湿钙质紫坭田土属 174

(4)潜育下湿黄坭田土属 176

(5)潜育矿毒田土属 177

5.利用改良途径 178

(五)脱潜水稻土亚类 178

1.面积与分布 178

2.成土特点 178

3.基本性状 179

4.土属及其特性 180

(1)脱潜潮田土属 180

(2)脱潜黄坭田土属 181

5.利用改良途径 182

(六)漂洗水稻土亚类 183

1.面积与分布 183

2.成土条件与成土特点 183

3.基本性状 183

4.土属及其特性 184

(1)漂洗老冲积黄坭田土属 185

(2)漂洗冲积黄坭田土属 186

(3)漂洗黄红潮田土属 187

(4)漂洗黄褐坭田土属 188

5.利用改良途径 189

六、水稻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189

第十一节 亚高山草甸土 189

一、面积与地理分布 189

二、形成条件与成土特点 189

三、基本性状与分类 190

(一)亚高山草甸土 190

(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191

四、开发利用 192

第十二节 高山草甸土 192

一、面积与分布 192

二、成土条件与特点 192

三、开发利用 193

第十三节 高山寒漠土 193

一、面积与分布 193

二、成土条件和特点 193

三、剖面构型及理化性状 193

第五章 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分异评述 195

第一节 自然土壤理化性质 195

一、自然土壤物理性质 195

二、土壤组成 197

三、自然土壤酸碱性及养分含量 199

第二节 耕地土壤物理性质 202

一、土壤质地 202

二、土壤水分 206

三、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210

第三节 耕地土壤化学性质 214

一、土壤酸碱度和碳酸钙含量 214

二、代换量与盐基饱和度 217

第四节 耕地土壤元素含量 220

一、养分元素 220

(一)土壤有机质与氮素 222

(二)土壤全磷和有效磷 226

(三)土壤全钾、缓效钾与速效钾 231

(四)微量元素 236

二、重金属元素 241

第五节 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特点及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245

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特点 245

二、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特点 246

三、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248

第六章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251

第一节 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51

一、土地的含义 251

二、土地资源调查 251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51

四、土地利用详查与概查面积比较 261

五、全市地貌类型面积 262

六、本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国内外比较 265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265

一、土地资源的优势 265

二、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劣势 267

第三节 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70

一、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270

二、开源节流并重 270

三、田坎、土埂的综合利用 271

四、庭院的综合利用 271

五、建立相对稳定的蔬菜基地 272

第四节 对建立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议 272

一、环城蔬菜区 272

二、龙泉山水蜜桃与小水果生产基地 273

三、丘陵紫色土柑桔基地 273

四、浅丘、侵蚀台地黄壤、黄褐土、紫色土区建立西瓜、海椒、生姜和茉莉花基地 273

五、龙门山麓黄棕壤、紫色土区建立猕猴桃、果梅生产基地 273

六、龙门山麓酸性土区建立茶叶基地 274

七、平原江河沿岸建立建材基地 274

八、中药材基地 274

九、花卉基地 274

十、水产品基地 275

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 275

一、土地土地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275

二、土地评级的依据 275

三、土地评级标准及各等级面积 275

第七章 中低产田土的改良与开发利用 280

第一节 本市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 280

第二节 中低产田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指标 280

第三节 中低产田土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281

一、湿害型农田 281

二、粘板型田、土 282

三、沙漏型田、土 282

四、坡薄瘦型土 282

第四节 中低产田土改良利用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286

一、历史 286

二、现状和问题 286

第五节 中低产田土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287

一、中低产田土改良的指导思想 287

二、中低产田土综合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287

(一)湿害型田 287

(二)粘板型田土 289

(三)沙漏型田土 290

(四)坡薄瘦型土 290

第六节 改良中低产田土的政策、措施 291

第八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294

第一节 分区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命名 294

第二节 分区概述 295

一、西北部高中山森林土生态保护区 299

二、西部中低山黄壤名优特产改良利用区 300

三、中西部低山丘陵紫色土农林牧水土保持区 303

四、中部平原水稻土高产优质农产品改良培肥区 307

五、南部台地黄壤粮果改良培肥区 311

六、东南部台地黄褐土、黄壤粮经改良培肥区 315

七、东部低山丘陵紫色土粮经改良培肥区 318

第九章 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发展土壤科学,促进农业生产 323

第一节 开拓成果应用新途径,促进农业全面增长 323

一、查清土壤资源,为农业开发“三三”工程建设服务 323

二、划分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为农业区划服务 324

三、推广土肥科技成果,为科技兴农和增强农业后劲服务 325

第二节 开展专题调查 发展土壤科学 331

一、开展专题调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 331

二、研究石灰施用问题,革除石灰施用旧习 334

三、总结群众经验,推广稻草还田复盖油菜栽培技术 336

第三节 普及土肥科技知识,加强土肥机构建设 337

一、普及土肥科技知识,提高领导和群众对土肥工作的认识 338

二、加强土肥机构建设,狠抓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监测 338

三、土肥科技成果累累,土肥工作任重道远 3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