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天线
天线

天线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爱金堡(Г.З.Айзенберг)著;毕德显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6
  • ISBN:15045·无1
  • 页数:559 页
图书介绍:
《天线》目录
标签:天线

第一章 长线、有分布常数的体系(毕译) 1

第一节 均匀线理论 1

1.电报方程 1

2.电报方程的解 4

(一)电流与电压的一般公式 4

(二)在高频率时,线上电压与电流的公式、理想线 6

3.衰减常数(β),相位常数(α)与传播速度(v) 7

4.反射系数 9

5.无耗线上电压与电流的分布 11

6.有耗线上电压与电流的分布 16

7.无耗线上的行波系数 21

8.有耗线上的行波系数 22

9.无耗线的等效阻抗与输入阻抗 23

10.有耗线的等效阻抗与输入阻抗 26

11.无耗线上等效阻抗的最大与最小值 27

12.有耗线上等效阻抗的最大与最小值 28

13.线上的最大电压,电位与电流 30

14.线的效率 30

15.线的谐振 32

第二节 均匀长线理论的应用范围 32

第三节 有渐变特性阻抗的线、指数线 33

1.线的微分方程与方程的解 33

2.传播常数 37

3.反射系数与无反射的条件 38

4.线的输入阻抗 39

5.指数线的必要长度与预定行波系数的关系 41

第四节 计算分布常数与线的特性阻抗的公式 43

1.L1、C1与W的关系 43

2.地面附近有限长度的导线 44

3.双导体线 44

4.同轴线 46

第五节 耦合的不对称双导体线 47

1.耦合线的分布常数与特性阻抗的计算 47

(一)线的分布电容 47

(二)线的分布自感与互感 50

(三)线的特性阻抗 50

2.不对称线的皮斯托阔尔斯方程 53

3.不对称线上的同相与反相波 55

4.不对称线计算例题 57

第二章 无线电波的发射(毕译) 62

第一节 马克士威方程 62

1.马克士威第一方程 62

2.马克士威第二方程 66

3.马克士威方程组 68

第二节 乌莫夫——波印廷定理 69

第三节 矢位与标位、电磁场传播速度 71

第四节 基本振子、赫兹偶极子 76

1.电磁波的发射 76

2.赫兹实验 77

3.基本振子理论 78

(一)振子的电磁场强度在直角座标系内的分量 79

(二)在球座标与柱座标系内电磁场向量的分量 81

4.振子场的三个区域 82

(一)近区 83

(二)远区(波区) 84

(三)中间区 86

5.自由空间内远区的电场强度 86

6.振子周围的力线 87

7.振子发射的功率 89

8.振子的发射电阻 90

第三章 天线的发射及接收理论(毕译) 92

第一节 单导线的方向图 92

1.方向图公式的推演 92

2.在自由空间单导线的特殊发射情形 94

(一)单导线上有行波电流(p1=0) 94

(二)单导线一端开路 94

第二节 对称振子的方向图 97

1.对称振子上电流的分布 99

2.在自由空间的方向图 99

3.地面对于对称振子方向图的影响 101

(一)平面理想地面上对称振子在铅垂面内的方向图 102

(二)平面地面上对称振子在铅垂平面内的方向图,地的传导系数为有限.近似解与严格解 104

(三)在水平面内对称振子的方向图 112

第三节 振子系的方向特性 113

第四节 计算发射功率与发射电阻的通用公式 114

第五节 对称振子发射电阻的计算 115

第六节 导线上有行波电流时的发射电阻 116

第七节 对称振子输入阻抗的计算 117

第八节 耦合振子 119

1.感应电动势法 120

(一)感应发射阻抗的一般公式 120

(二)用感应电动势法计算二平行振子的发射互阻抗 122

(三)应用感应电动势法计算本身发射阻抗 126

2.计算二耦合振子的发射阻抗及电流 128

3.二耦合振子的发射阻抗及电流,一振子无源.无源反射器 130

4.由许多振子组成的复式天线发射阻抗及电流的计算 132

第九节 地面对于天线阻抗的影响 133

1.地面对于单对称振子的发射阻抗的影响 133

2.地面对于复式天线发射阻抗的影响.耦合振子体系的输入阻抗 135

3.耦合振子体系输入阻抗的计算 136

第十节 对称振子的理论应用到不对称铅垂振子的分析 138

第十一节 接收天线的理论 139

1.应用互易原理来分析接收天线的特性 140

2.接收天线的等值电路.最大功率输出的条件 142

3.应用互易原理分析接收对称振子 143

第四章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特性电参数(毕译) 145

第一节 发射天线的参数 145

1.方向系数 145

2.效率 148

3.增益系数 148

第二节 接收天线的参数 149

1.方向系数 149

2.增益系数 150

3.效率 151

4.实效长度 151

第三节 接收与发射时ε与D的数值不变 152

第四节 收到外部无方向性的干扰的强度与天线的方向性无关接收天线参数对于信号功率和干扰功率比值的影响 153

第五章 短波天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毕译) 157

第一节 短波传播情形简述 157

1.决定短波传播的电离层 157

2.必需的波段 159

3.到达接收地点射线的仰角和偏向 160

(一)仰角 160

(二)射线的偏向 162

4.回声和衰落.选择性的衰落 163

(一)回声 163

(二)衰落,选择性的衰落 164

第二节 对于发射和接收短波天线的要求和它们的设计方法 168

1.对发射天线的要求和它的设计方法 168

2.发射天线的种类 170

(一)对称振子 170

(二)达达林诺夫天线 170

(三)同相铅垂天线 172

(四)同相水平天线(СΓ) 173

(五)倾斜导线所做成的天线 175

(六)V形天线 175

(七)菱形天线 177

3.对于接收天线的要求 177

4.接收天线设计方法 179

5.接收天线的种类 182

(一)曲折天线 182

(二)行波天线 182

第三节 馈线和天线上的最大容许电位 183

1.馈线上的容许电位 183

2.天线上的容许电位.等效电位 186

第六章 对称水平振子(叶译) 188

第一节 概述及符号 188

第二节 方向性 188

1.方向图的一般公式 188

2.铅垂平面内的方向图 190

3.水平面内的方向图 195

第三节 发射阻抗 198

第四节 输入阻抗 200

第五节 方向系数(D)及增益系数(ε) 204

第六节 电压和等效电位 207

第七节 使用波段 209

第八节 对称振子的架设及馈电 213

1.细导线对称振子 213

2.低特性阻抗的对称振子.纳金宁科偶极子 214

3.并联馈电对称振子 218

4.折合天线 219

第九节 接收用的对称振子 220

第十节 皮斯特阔尔斯角形天线 220

第十一节 有反射器或引向器的振子 225

1.有反射器或引向器的振子的线路图及工作原理 225

2.反射器电流的计算 228

3.有反射器的振子的方向图 230

4.发射阻抗与输入阻抗 232

5.方向系数与增益系数 233

第七章 铅垂对称振子与非对称振子(叶译) 236

第一节 方向图 236

第二节 发射电阻与输入阻抗 243

第三节 方向系数及增益系数 244

第四节 铅垂振子的架设 245

第八章 同相水平天线(天线СΓ)(叶译) 248

第一节 概述及符号 248

第二节 反 射器电流的计算 249

第三节 方向性 254

第四节 发射阻抗 260

第五节 方向系数及增益系数 261

第六节 输入阻抗 262

1.天线的组成部分对称振子的输入阻抗 262

2.天线的组输入阻抗 263

3.在配电馈线分枝点的输入阻抗 264

第七节 天线上最大电流、电压及等效电位的有效值 265

第八节 天线СΓ的使用波段 266

第九节 天线的馈电 267

第十节 天线的架设 267

1.天线面及反射面的架设 267

2.配电馈线的架设 269

3.悬挂天线的支柱 269

第十一节 接收用的天线СΓ 270

第十二节 在水平面内方向图的调节 270

第九章 倍波天线(天线КΓ)(叶译) 272

第一节 概述及符号 272

第二节 反射器上电流的计算 273

第三节 方向性 274

第四节 发射阻抗 289

第五节 方向系数及增益系数 289

第六节 输入阻抗、最大电压与电位 293

第七节 天线КΓ的使用波段 294

第八节 天线的馈电 295

第九节 架设方法 295

第十节 接收用的天线КΓ 296

第十章 菱形天线(蒋译) 297

第一节 概述及符号 297

第二节 工作原理 298

第三节 方向性 302

第四节 衰减常数与发射电阻 304

第五节 增益系数与方向系数 305

第六节 效率 306

第七节 电压及等效电位的最大有效值 307

第八节 菱形天线尺寸的选择 308

第九节 菱形天线的使用波段 337

第十节 复式菱形天线 339

1.双菱形天线(РΓД) 339

2.复式双菱形天线 342

第十一节 回授式菱形天线 346

第十二节 折式菱形天线 350

1.概 述 350

2.方向图 351

3.增益系数与方向系数、效率 352

第十三节 菱形天线的架设 357

1.天线面的架设 357

2.吸收电阻的架设 358

3.菱形天线与馈线及吸收电阻的匹配 359

4.菱形天线的支柱 361

第十四节 接收用的菱形天线 362

1.菱形各边的架设 363

2.吸收电阻的架设 363

3.馈线至天线的接法 364

第十一章 行波天线(蒋译) 366

第一节 概述及符号 366

第二节 工作原理 367

第三节 容电器Ck的功用 370

第四节 方向性 370

第五节 集合线的γc,相位常数(αc)k1及特性阻抗(ρc)的计算 372

1.γc、αc及k1的计算 372

2.ρc的计算 374

第六节 增益系数、效率、方向系数 376

1.增益系数 376

2.效率 377

3.方向系数 378

第七节 行波天线尺寸的选择 379

第八节 复式行波天线 381

第九节 行波天线的电参数 383

第十节 天线的架设 406

1.天线面的架设 406

2.分配馈线的架设 407

3.吸收电阻的装架 409

第十二章 无线电衰落现象的防止(毕译) 410

第一节 分集接收法 410

第二节 可控制方向性的天线 413

第十三章 馈线、天线及馈线的交换(毕译) 417

第一节 发射天线的馈线 417

1.对于发射天线馈线的要求 417

2.发射天线馈线的种类.架设数据及电参数 418

(一)架空二导线馈线 418

(二)架空四导线馈线 424

第二节 接收天线的馈线 426

1.对于接收天线馈线的要求 426

2.接收天线馈线的种类.架设数据及电参数 426

(一)架空四导线馈线 426

(二)架空二导线馈线 428

第三节 发射天线馈线的引入及交换 429

1.馈线的引入 429

2.馈线的交换 431

第四节 接收天线馈线的引入及交换 435

第五节 由四导线馈线到同轴电缆的变换器 439

1.变换器的线路图 439

2.变换器的分析 440

3.变换器计算例题 445

第六节 天线和馈线的多工制 448

1.两个发射机共用一个天线 448

2.用一个天线向两个方向通信 453

3.用一个馈线向两个天线馈电 454

4.一个天线并联到几个接收机 454

第七节 天线的避雷装置 458

第八节 指数馈线变换器 459

第十四章 天线的调整和试验(毕译) 463

第一节 测定用仪器 463

1.测定回线 463

2.毫安培计与串联电容 466

3.谐振电路 467

第二节 测定电流 467

第三节 测定电场强度 468

第四节 测定行波系数 469

第五节 测定功率 470

第六节 振荡器 471

第七节 天线的调整与试验 471

1.对称水平振子的调整和试验 471

(一)绝缘的检查 472

(二)对称的检查 472

(三)反射器与馈线的调整 473

2.同相水平天线(СΓ)的调整与试验 474

(一)绝缘的检查 474

(二)转换器的检查 474

(三)对称的检查 474

(四)反射器之调整 475

(五)馈线的调整 476

3.倍波天线(КΓ)的调整与试验 480

(一)反射器的调整 481

(二)调整馈线到行波状态 482

4.菱形天线与行波天线的试验 484

5.作天线的方向图 485

6.馈线效率的测定 486

附录(毕译) 487

附录一 均匀导线特性阻抗近似公式的推演 487

附录二 公式(Ⅰ-92)的推演 488

附录三 馈线效率公式的推演 488

附录四 天线СΓ和КΓ的方向图公式的推演 489

附录五 菱形天线方向图公式的推演 494

附录六 行波天线方向图公式的推演 500

附录七 计算回授式菱形天线的基本公式 504

附录八 反射计的分析 505

参考部分(毕译) 507

一、计算方向(方位角)与通信距离的公式 507

二、计算射线仰角的公式及其曲线 510

三、计算相互阻抗的曲线 511

(一)计算对称振子间的相互阻抗时所用的辅助函数f(δ,u) 511

(二)长度2l=λ/2的二平行对称振子相互阻抗的曲线 518

(三)二平行振子中点在沿轴方向的距离等于零时的相互阻抗曲线 518

四、架设短波天线的材料 531

(一)导线 531

(二)绝缘子 534

1.天线绝缘子 534

(一)天线绝缘装甲棒 534

(二)天线用十字形绝缘棒 534

(三)行波天线用绝缘子容电器 535

2.馈线绝缘子 535

(一)单导线发射馈线绝缘子 535

(二)接收用馈线绝缘棒 536

(三)四导线接收绝缘子 536

(四)馈线穿洞绝缘子 537

3.拉绳用绝缘子 537

(一)马鞍形拉绳绝缘子 537

(二)ИТ型拉绳用绝缘子 538

(三)胡桃形绝缘子 539

五、正弦积分与余弦积分表 539

六、输入阻抗计算圆图 5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