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
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

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101050158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中国红十字会与国内一般社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兼容官民的社团属性。红十字会在民国元年成立以后,一直面临政府接管的压力。在北京政府时期,以上海地方精英为核心的常议会还可以成功地予以抵制。但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官方介入的态度更为积极,而常议会内部又发生激烈的争执,终于导致红十字会最后逐渐落入政府的监管。中国红十字会虽然基本延续善堂的发展脉络,但整体而言,中国红十字会实已突破明清慈善组织的格局。如果说社会教化是明清善堂主要的职责,那么推动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各项救援工作主要的力量可能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对于该会工作的影响,可从其逐渐由救济工作转向战地救护,尤其是抗战时期的种种作为得到证实。本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初期发展做了详尽的研究,填补了近代中国社团发展史以及新式慈善事业研究的空白。就单一全国性社团来说,目前尚未有严谨的专书著作出现。由此而论,本书的出版当有其必要与相当之价值。
《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取向 1

第二节 红十字会的性质、研究和史料 5

一、红十字会的起源 5

二、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与初期的发展 6

三、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研究与史料概况 7

第一章 萌芽与草创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1912—1927) 10

第一节 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10

一、新观念的引进 10

二、中国参与日内瓦公约的尝试 13

三、援引红十字会名义的慈善团体 16

四、中外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20

五、争取日俄双方的承认 25

六、朝野的响应和支持 27

七、完成加入日内瓦公约的程序 29

八、清末筹备红十字会的过程与争议 33

九、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 39

第二节 官办与民办之争——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43

一、京沪对立 43

二、正统地位的竞争 50

三、南北的统一 52

四、政府的干预 56

第三节 会务的开展 67

一、人事变迁 68

二、常议会的改组 72

三、会务的推展 86

第四节 救援工作的推展 100

一、灾难救济 100

二、医疗卫生 102

三、战地救护 106

四、国际救援 108

第二章 从民间团体到官商共治(1928—1936) 110

第一节 组织运作与政府介入 110

一、因改组而起的争议 112

二、政府立法管理 128

三、总会遵循法律完成改组 131

第二节 经费来源与会务推展 138

一、经费来源的消长 138

二、会员征募规模的扩大 140

三、会员种类及其权利 141

四、分会管理的演变 145

第三节 功能转化 151

一、社会救济 151

二、医疗卫生 155

三、战地救护 157

第四节 总会权力核心的移转 164

第三章 战争中的中国红十字会(1937—1942) 175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重整 175

一、组织的分立 175

二、人事的调整 186

三、会务的发展 189

第二节 战地救护工作 193

一、战役与救护 193

二、救护策略的调整 198

三、救护总队的建立及其贡献 201

四、现实环境与爱国热情的矛盾 205

第三节 战时医疗与防疫 219

一、战时医疗的兴废 219

二、战时防疫的扩展 222

三、战时医药的补给 230

第四节 支持三合一政策 231

一、庞京周与三合一政策的推动 231

二、贯彻三合一政策的代价:林可胜的去职 234

第五节 寻求外援襄助抗战 248

第四章 变为国家机构的中国红十字会(1943—1949) 255

第一节 政府控管 255

一、战时改组实现军管 255

二、战后改组转隶行政院 259

三、草拟红十字会法 263

四、政府控管下的会务 267

第二节 政策执行 271

一、战后社会工作的萌芽 271

二、儿童福利 273

三、服务站工作 276

四、妇女与青年工作 278

五、健康保险 280

第三节 战后地位变迁 281

一、总会国际地位的提高 282

二、总会在国内红十字会组织中地位的日趋衰落 285

结论 299

第一节 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与人事的变迁 299

第二节 工作内容及其贡献 302

第三节 特殊属性 304

一、具有国际性格 304

二、兼容官民的社团属性 309

三、与传统慈善组织的区别 312

第四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争论的再讨论 313

第五节 历史意义 3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