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章禄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121511
  • 页数:1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中药性味归经和针灸穴位的作用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内容有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表里双解、滋补类、安神类、开窍类、固涩类、理气、理血类等17大类进行列表说明,并按每大类中就穴位、分类、归经、性能、临床应用等逐一罗列,并对表中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本书中简表言简意赅,内容全面,事半功倍,便于实际操作。对各级中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医疗技术,增强疗效有较大参考价值。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目录

第1章 解表类 1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1

二、大椎—桂枝 2

三、太渊—紫苏叶 3

四、风门(灸)—羌活 4

五、风府—防风 5

六、天柱—藁本 6

七、风池(泻)—薄荷 6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7

第2章 涌吐类 13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13

二、内关(补)—藜芦 14

第3章 泻下类 16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16

二、丰隆(泻)—火麻仁 17

三、中脘—巴豆 18

第4章 清热类 21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21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21

二、神门(泻)—栀子 22

三、上脘(泻)—淡竹叶 23

四、睛明(泻)—决明子 24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26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27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28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29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30

五、间使(泻)—牡丹皮 31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32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34

第三节 清热燥湿类 37

一、合谷(泻)—黄芩 38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38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40

四、行间(泻)一龙胆 40

五、上廉(泻)—苦参 41

第四节 清热解毒类 44

一、足临泣(泻)—连翘 44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45

第5章 化湿类 47

一、胃俞(灸)—藿香 47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48

三、足三里(泻)—厚朴 49

四、膻中(灸)—白豆蔻 50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51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 52

第6章 利水渗湿类 56

一、内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56

二、水分(灸)—猪苓 57

三、涌泉(泻)—泽泻 58

四、大敦(灸)—车前子 59

五、胆俞(泻)—茵陈 59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60

七、脾俞(灸)—薏苡仁 61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62

九、少泽(泻)—木通 63

十、小肠俞(泻)—瞿麦 63

第7章 祛风湿类 68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68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69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70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71

五、环跳(泻)—海桐皮 72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73

第8章 温里类 77

一、神阙(灸)—附子 77

二、隐白(补)—干姜 78

三、关元(灸)—肉桂 79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81

五、中脘(灸)—高良姜 82

六、曲泉(灸)—小茴香 82

第9章 开窍类 87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87

二、水沟—石菖蒲 88

第10章 安神类 91

一、大陵(泻)—朱砂 91

二、心俞(泻)—琥珀 92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93

四、涌泉(补)—柏子仁 94

第11章 平肝息风类 97

一、肝俞(泻)—石决明 97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98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 99

第12章 理气类 102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102

二、脾俞—大腹皮 103

三、天枢(泻)—枳实 104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105

五、天枢(灸)—木香 106

六、俞府(灸)—沉香 107

第13章 理血类 112

一、隐白(泻)—三七 112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113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114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115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117

六、支沟(泻)—红花 118

七、血海(泻)—延胡索 119

八、太冲—五灵脂 120

九、肩井(泻)—牛膝 121

十、大肠俞(泻)—桃仁 122

第14章 补益类 128

第一节 补气类 128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128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129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130

四、三阴交(补)—白术 131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132

第二节 补阳类 135

一、命门(灸)—鹿茸 136

二、肾俞(灸)—肉苁蓉 137

三、腰阳关(补)—锁阳 138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139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139

第三节 补血类 142

一、中极(灸)—熟地黄 143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144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144

四、肺俞(灸)—阿胶&(1. 45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枸杞子 146

第四节 补阴类 150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150

二、膏育(灸)—麦冬 151

三、大杼—桑寄生 151

第15章 消导类 154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154

二、三焦俞(泻)—山楂 155

三、中庭—麦芽 156

四、痞根(灸)—阿魏 156

第16章 化痰止咳类 159

第一节 温化寒痰类 159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159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160

三、中府(泻)—桔梗 161

四、尺泽(泻)—白前 162

第二节 清化热痰类 164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164

二、支沟(泻)—瓜蒌 165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166

四、哑门—竹沥 167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170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170

二、痰喘(灸)—紫苏子 171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171

第17章 收涩类 174

一、肾俞(灸)配中极(灸)—山茱萸 174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1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