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现代实验诊断学
现代实验诊断学

现代实验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鸿利,周新,洪秀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285673
  • 页数:11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详尽地介绍当今实验诊断学中涉及的基础理论、检验技术和临床应用,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临床诊断的高新技术。
《现代实验诊断学》目录

绪论&王鸿利 1

一、实验诊断学发展史 1

二、实验诊断学的现状与展望 5

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与评价 10

第一篇 实验诊断基础&彭黎明 丛玉隆 15

第1章 实验仪器学 17

第一节 概述 17

一、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特点 17

二、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分类 17

三、实验诊断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 17

第二节 显微镜 18

一、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18

二、显微镜的种类 18

三、显微镜的使用 21

四、电镜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三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 22

一、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 22

二、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 22

三、流式细胞分析仪的原理 22

四、血细胞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23

五、凝血仪的原理及方法 23

六、凝血仪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24

第四节 血沉分析仪和血液黏度测量仪 24

一、血沉分析仪的原理及方法 24

二、血沉分析仪的应用 25

三、血液的流变及流动特性 27

四、血液黏度仪的原理及方法 28

五、血液流变学测量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28

第五节 尿液分析仪 29

一、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原理及分类 29

二、尿生化指标的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 30

三、尿沉渣分析仪的原理 31

四、尿液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32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 32

一、生化分析仪的分类 32

二、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32

三、生化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33

第七节 电泳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 33

一、电泳分析原理 33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 34

三、常用电泳分类及方法 34

四、血气分析的原理 35

五、血气测量电极 36

六、血气分析仪的进展 36

第八节 自动免疫分析仪 36

一、自动免疫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36

二、自动免疫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37

第九节 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37

一、自动血培养仪的原理 38

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原理 38

三、自动微生物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38

第十节 色谱分析仪和质谱仪 39

一、色谱分析的原理及分类 39

二、色谱仪的温度控制及数据处理 40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40

四、色谱分析的临床应用 41

五、质谱仪的概述 42

六、质谱仪的分析特点 42

七、质谱仪研究进展 42

第十一节 原子光谱分析仪和荧光分析仪 43

一、原子发射光谱仪 43

二、原子吸收光谱仪 43

三、荧光分析及常用方法 43

四、影响荧光检测的因素 44

五、荧光分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45

第十二节 核辐射探测仪 45

一、概述 45

二、常见放射性核素 46

三、核辐射检测的放射源 46

四、核辐射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47

五、核辐射检测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47

第十三节 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48

一、仪器的维护及保养 48

二、仪器的常见故障 48

三、造成仪器故障的主要原因 49

第十四节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49

一、微型计算机概述 49

二、计算机网络概述 50

三、计算机在自动化仪器中的应用 52

四、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52

五、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 53

六、互联网络在医学中的应用 54

第2章 实验试剂学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试剂的分级及纯度 55

二、试剂配制的基本原则 55

三、试剂的管理 56

第二节 水 56

一、实验室的用水标准 56

二、纯水的制备方法 57

三、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纯水 58

四、自动化纯水系统概述 58

第三节 常用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59

一、常用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 59

二、溶液浓度的计算 59

第四节 常用酸碱溶液和指示剂的配制 60

一、常用酸溶液的配制 60

二、常用碱溶液的配制 60

三、常用酸碱指示剂的pH范围及配制方法 61

第五节 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 61

一、缓冲作用及缓冲溶液的组成 61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61

三、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62

第六节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63

一、常用血液及组织细胞染色液的配制 63

二、常用微生物染色液的配制 65

第3章 实验室质量管理 67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 67

一、基本概念 67

二、基本原理 68

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69

第三节 质量保证计划的要素 70

一、义务 70

二、设施和资源 70

三、技术能力 70

四、技术规程 70

第四节 分析前变异的控制 70

一、系统分析 70

二、分析前变异的类型 71

三、试验的利用和实践指南 71

四、患者的标识 71

五、周转时间 71

六、实验室记录 72

七、抄写误差 72

八、患者的准备 72

九、标本的采集 72

十、标本的运输 72

十一、标本的分离 72

第五节 分析中变异的控制 73

一、分析方法选择 73

二、参考物质和校准 73

三、分析程序的文件化 74

四、参考区间的验证 75

五、监测技术能力 75

第六节 使用商业质控品的分析质量控制 75

一、质控品 75

二、选择质控方法的具体步骤 75

第七节 使用患者数据的分析质量控制 76

一、单个患者结果 76

二、多个患者结果 78

第八节 识别分析误差的来源 80

一、物理检查 80

二、误差类型及来源之间的关系 80

三、方法评价试验 80

第4章 循证实验诊断学 82

第一节 循证检验医学 82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源起 82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促成因素 82

三、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 83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和目的 84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任务 84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目的 84

第三节 如何实施循证检验医学 84

一、实施循证检验医学的基本步骤 84

二、关于提出临床诊断试验要解决的问题 85

三、关于收集临床循证检验医学相关的文献 85

四、关于对诊断试验文献证据的评价 87

五、关于临床诊断试验的指南 91

第四节 循证检验医学证据实例 93

一、医学教科书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93

二、临床诊断指南中的循证检验医学证据 93

三、临床诊断试验项目的循证实例 95

第五节 关于循证检验医学的教育 98

一、开展循证医学及循证检验医学教育的迫切性 98

二、开展循证检验医学教育的注意点 98

第二篇 血液病实验诊断&王鸿利 宋善俊 101

第5章 血液病的实验技术 103

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03

一、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103

二、正常血细胞的形态 103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06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106

二、苏丹黑B染色 106

三、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106

四、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107

五、ANAE-CE酯酶双染色 107

六、α-丁酸萘酯酶染色 107

七、酸性磷酸酶染色 108

八、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108

九、糖原染色 108

十、铁染色 109

第三节 骨髓病理学 109

一、骨髓活检的意义、优势与展望 109

二、骨髓活检的取材、标本的制备与常规染色 110

三、部分血液病的骨髓组织病理学特点 113

第四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 114

一、红细胞系 115

二、粒细胞系 115

三、单核细胞系 116

四、淋巴细胞系 117

五、浆细胞系 117

六、巨核细胞(血小板)系 117

第五节 造血调控因子的检测 118

一、造血调控因子 118

二、造血调控因子的检测 120

第六节 造血干/祖细胞培养技术 121

一、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121

二、细胞培养的常用试剂及其配制 122

三、造血干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类 123

四、造血干/祖细胞的培养技术 123

五、造血祖细胞的培养及其鉴定技术 123

第七节 血液免疫学 126

一、血液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126

二、血细胞破坏的免疫学机制 126

三、免疫性血液病的分类 127

四、常用免疫学检测 128

第八节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常见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132

一、白血病细胞的收集 132

二、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制备 132

三、染色体G显带 133

四、荧光原位杂交(FISH) 133

五、常见白血病染色体的异常和受累基因 134

六、常见白血病受累基因的意义 134

第6章 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 13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38

一、造血原料的代谢及其在造血中的作用 138

二、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 141

三、红细胞酶的分类及其功能 144

四、血红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145

五、抗体和补体在溶血中的作用 148

第二节 红细胞病的检测 152

一、铁缺乏所致贫血的检测 152

二、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的检测 154

三、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测 154

四、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测 156

五、血红蛋白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 159

六、抗体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 160

七、补体异常所致溶血的检测 162

第三节 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 163

一、贫血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 163

二、常见红细胞病的实验诊断 165

第7章 白细胞病的实验诊断 1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77

一、粒细胞 177

二、淋巴细胞 179

三、单核-巨噬细胞 181

四、白细胞抗原 182

第二节 白细胞病的检测 183

一、白细胞功能检测 183

二、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测 185

三、白细胞动力学检测 186

四、粒细胞抗体检测 188

五、白细胞免疫标记检测 188

第三节 白细胞病的实验诊断 188

一、急性白血病 188

二、慢性白血病 200

三、少见特殊类型白血病 204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09

五、白细胞增多症及类白血病 211

六、白细胞减少症和功能异常疾病 212

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14

八、恶性组织细胞病 215

九、恶性淋巴瘤 216

十、多发性骨髓瘤 219

第四节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和诊断标准 221

一、WHO分类 221

二、诊断标准 221

第8章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诊断 23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235

一、血管壁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235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238

三、血液凝固机制 242

四、抗凝系统 243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 247

六、血液流变学 25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 254

一、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检测 254

二、血小板的检测 257

三、凝血因子的检测 262

四、抗凝系统的检测 267

五、纤溶系统的检测 273

六、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277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诊断 278

一、一期止血缺陷所致出血 278

二、二期止血缺陷所致出血 280

三、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所致出血的判断 283

四、易栓症 286

五、静脉血栓形成 287

六、动脉血栓 287

七、抗栓和溶栓治疗监测 287

第三篇 肝脏病和肾脏病实验诊断&张丽霞 293

第9章 肝脏病的实验诊断 29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295

一、肝脏的组织结构 295

二、肝脏生化学功能 295

第二节 肝脏功能检测 302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303

二、糖代谢功能检测 310

三、脂质代谢功能检测 310

四、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311

五、胆汁酸代谢功能检测 314

六、肝脏酶学检测 315

七、肝脏纤维化标志物检测 325

八、肝脏摄取排泄功能检测 327

第三节 肝脏病免疫学检测 328

一、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标志检测 328

二、肝脏疾病的其他免疫学检测 335

第四节 肝脏病检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336

第五节 肝脏病的实验诊断 337

一、病毒性肝炎 337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 339

三、乙醇性肝病 339

四、中毒性肝病 340

五、药物性肝病 341

六、肝硬化 341

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342

八、肝癌 343

九、脂肪肝 344

十、肝性脑病 344

十一、肝衰竭 345

第10章 肾脏病的实验诊断 34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347

肾脏的解剖及组织结构 347

第二节 肾功能检测 361

一、尿液分析及生化、免疫学检测 361

二、肾小球功能检测 369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检测 374

第三节 肾脏病的实验诊断 375

一、血尿 375

二、蛋白尿 376

三、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 378

第四篇 临床化学实验诊断&周新 邹雄 379

第11章 酶学异常的实验诊断 38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381

一、酶学特性 381

二、酶促反应动力学 382

三、血清酶学 384

第二节 酶的活性检测 386

一、酶活性检测 386

二、酶活性的表示法和计算法 388

三、影响酶活性检测的干扰因素 389

四、工具酶 389

五、血清酶活性检测条件的优化 390

六、血清酶活性检测的选择和评价 392

七、酶活性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392

八、同工酶及其亚型检测 392

第三节 酶学导常的实验诊断 394

一、α-羟丁酶脱氢酶 394

二、单胺氧化酶 395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 395

四、铜蓝蛋白 395

五、脂肪酶 396

六、胆碱酯酶及其同工酶 396

七、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 397

八、5′-核苷酸酶 397

九、淀粉酶及其同工酶 398

十、β-D-半乳糖苷酶 399

十一、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399

十二、亮氨酸氨基肽酶 400

十三、腺苷脱氨酶 400

十四、醛缩酶 401

十五、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 401

第12章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403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03

糖代谢概述 403

第二节 糖代谢的检测 406

一、血糖检测 406

二、尿糖检测 409

三、葡萄糖耐量试验 409

四、糖化蛋白质检测 411

五、1,5-脱水葡萄糖醇(山梨醇)检测 412

六、胰岛素检测及其释放试验 413

七、C肽检测及其释放试验 414

八、胰高血糖素检测 415

九、胰岛素原检测 415

十、胰岛素受体检测 415

十一、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测 416

十二、血尿酮体检测 418

十三、血尿乳酸检测 419

十四、血清丙酮酸检测 419

十五、血清半乳糖检测 420

十六、高度糖基化终产物检测 420

第三节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421

一、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 421

二、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427

三、糖代谢紊乱实验诊断的应用 429

第13章 脂类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430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30

一、血浆脂蛋白 430

二、脂类代谢有关酶 436

三、脂蛋白受体 437

四、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 440

五、脂质代谢 440

第二节 脂类代谢的检测 442

一、血浆脂蛋白及其相关指标检测 442

二、脂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447

第三节 脂类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 449

一、原发性高脂血症 449

二、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455

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457

四、代谢综合征 457

五、高脂血症的预防 458

第14章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诊断 459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59

一、水与电解质代谢 459

二、酸碱平衡 460

第二节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检测 465

一、体液检测 465

二、电解质检测 465

三、阴离子间隙 467

四、血清(浆)渗透压 467

五、血气检测 467

第三节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诊断 470

一、水平衡紊乱 470

二、钠平衡紊乱 472

三、钾平衡紊乱 472

四、酸碱平衡紊乱 473

第15章 心脏病的实验诊断 4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77

一、概述 477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 478

三、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概述 481

第二节 心脏病的检测 483

急性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483

第三节 心脏病的实验诊断 493

一、心脏病 493

二、心力衰竭 497

第16章 内分泌病的实验诊断 502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02

一、激素的分类 502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502

三、激素分泌的调节 504

四、下丘脑激素 505

五、垂体激素 505

六、内分泌腺激素 506

第二节 内分泌病的检测 509

一、内分泌病常用检测方法及评价 510

二、生长激素功能的检测 510

三、甲状腺功能的检测 511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检测 514

五、肾上腺髓质功能的检测 516

六、性腺功能的检测 517

第三节 内分泌病的实验诊断 519

一、生长激素缺乏症 519

二、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 519

三、催乳素瘤 520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20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21

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522

七、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522

八、嗜铬细胞瘤 523

九、性激素紊乱性疾病 523

第17章 治疗药物监测 52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26

一、体内药物分析 526

二、药代动力学 527

三、影响药物利用的个体因素 527

四、药物的吸收 527

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528

六、药物的代谢 528

七、药物的生物转化 529

八、药物的排泄 529

第二节 药物浓度检测 530

一、常用血药浓度的检测 530

二、检测血药浓度的方法学指标 533

第三节 治疗药物的实验诊断 534

一、抗癫痫药 534

二、强心剂药 537

三、支气管扩张药 541

四、抗生素药 542

五、抗精神失常药 543

六、抗肿瘤药 545

七、免疫抑制药 546

第五篇 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康熙雄 549

第18章 体液免疫的实验诊断 55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51

一、体液免疫 551

二、免疫球蛋白 552

三、补体及其成分、活化途径和生物学功能 554

第二节 体液免疫的检测 556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556

二、血清M蛋白检测 558

三、血清补体蛋白检测 561

第三节 体液免疫病的实验诊断 564

一、免疫增殖病 564

二、免疫缺陷病 566

三、自身免疫病 569

四、感染性疾病 572

五、肿瘤 573

第19章 细胞免疫的实验诊断 5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77

第二节 细胞免疫的检测 577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内检测 577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 578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 579

一、细胞因子 579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586

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586

第20章 感染免疫的实验诊断 590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90

一、概述 590

二、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590

三、宿主对微生物的防御 592

四、不同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特征 596

第二节 感染免疫的检测 598

一、细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598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601

三、真菌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602

四、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603

第三节 感染免疫的实验诊断 604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 604

二、病毒感染性疾病 607

三、真菌感染性疾病 609

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610

第21章 肿瘤免疫的实验诊断 613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13

一、肿瘤抗原 613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 615

三、肿瘤免疫耐受 616

四、肿瘤标志物 617

第二节 肿瘤免疫的检测 620

一、甲胎蛋白检测 620

二、癌胚抗原检测 621

三、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 622

四、CA系统肿瘤相关抗原检测 623

五、铁蛋白检测 626

六、鼻咽癌EB病毒抗原检测 627

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 627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 629

一、大肠癌 629

二、原发性肝癌 631

三、乳腺肿瘤 632

四、肺癌 634

五、前列腺癌 636

六、胃癌 637

七、胰腺癌 637

八、鼻咽癌 639

九、睾丸肿瘤 640

十、卵巢肿瘤 641

第22章 器官移植免疫的实验诊断 644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44

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645

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原的类型 646

第二节 常见器官移植概述 648

一、肾移植 648

二、肝移植 648

三、心脏移植 649

四、胰腺移植 649

五、骨髓移植 649

六、脑组织移植 650

第三节 器官移植免疫的检测 652

一、组织配型检测 653

二、急性排斥的免疫学检测 656

三、移植后的实验检测 656

第23章 自身免疫病的实验诊断 65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58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658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659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659

四、自身免疫病组织损伤机制 660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检测 660

一、自身抗体检测 660

二、其他检测 670

第六篇 临床病原学实验诊断&洪秀华 673

第24章 病原学检测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67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75

一、生物安全性 675

二、标本的选择和采集 675

三、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及支原体的转运 676

四、标本的运送 676

五、标本的接收和拒收原则 676

六、标本优先处理的原则 676

第二节 各种种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 677

一、体液标本 677

二、胃肠道标本 679

三、生殖道标本 682

四、呼吸道标本 684

五、尿标本 687

六、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和真菌 689

七、伤口、眼、耳、皮肤组织标本 691

第25章 感染病原体的实验诊断 693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93

一、感染病与感染病原体的实验诊断 693

二、感染病原体实验诊断的原则 694

第二节 感染病原体的检测 695

一、细菌感染的检测 695

二、真菌感染的检测 707

三、病毒感染的检测 709

第三节 感染病的实验诊断 710

一、血液感染 710

二、尿路感染 712

三、消化道感染 714

四、呼吸道感染 716

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719

六、创伤和外科感染 721

七、细菌L型感染 723

八、厌氧菌感染 724

第26章 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 72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28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 728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 728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729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 730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 730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任务 730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 730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732

五、医院感染监测的措施 73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 733

一、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 733

二、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 734

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734

四、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 734

第27章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 73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36

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736

二、性病的实验诊断 737

第二节 性传播疾病的检测 738

一、淋病的检测 738

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 740

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检测 741

四、梅毒的检测 741

五、生殖器疱疹的检测 742

六、尖锐湿疣的检测 743

七、艾滋病的检测 744

八、软下疳的检测 745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 746

一、淋病 746

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746

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746

四、梅毒 746

五、生殖器疱疹 747

六、尖锐湿疣 747

七、艾滋病 747

八、软下疳 747

第28章 细菌耐药的实验诊断 748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748

一、抗细菌药物 748

二、抗厌氧菌药物 752

三、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752

四、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753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756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756

二、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耐药 756

三、PBP改变介导的细菌耐药 776

四、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导致的β-内酰胺耐药 778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 779

一、摄入药物减少 779

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779

三、核糖体靶位改变 779

第四节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链阳性菌素和酮内酯耐药 780

一、核糖体靶位修饰 780

二、主动外排系统 781

三、抗生素的灭活 781

第五节 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类耐药 782

一、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机制 782

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784

第六节 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 784

一、靶位酶的改变 784

二、氟喹喏酮类抗生素靶位和耐药性的差异 785

三、药物渗透的改变 785

四、其他耐药机制 786

五、氟喹喏酮耐药的临床情况 786

第七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 787

一、核糖体保护决定子的分布 787

二、核糖体保护蛋白 787

三、延长因子和RPPs的结构比较 787

四、tRNA修饰对四环素耐药性的影响 788

五、RPP耐药性的机制 789

第八节 糖肽类抗生素耐药 789

一、耐糖肽类抗生素肠球菌(VRE) 790

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和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的耐药 791

第九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 793

一、细胞膜或壁结构及通透性改变 793

二、质粒或转座子介导的耐药 794

三、药物靶位编码基因突变 794

四、耐药菌的基因改变 794

第十节 真菌的耐药机制 797

一、多药耐药蛋白 797

二、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 798

三、蛋白与mRNA 798

第十一节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试验 798

一、非苛养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799

二、苛养菌体外抑菌试验 803

三、厌氧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806

四、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807

五、酵母样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809

六、抗菌药物体外抑菌试验质量控制 809

七、特殊耐药菌的检测 811

第29章 致病性寄生虫的实验诊断 82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21

一、原虫病 821

二、吸虫病 825

三、绦虫病 826

四、棘球蚴病 827

五、线虫病 828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检测 831

一、粪便检测 831

二、肛门周围寄生虫检测 835

三、血液检测 835

四、其他体液和分泌物的检测 836

五、活组织检测 837

六、动物接种 838

七、免疫学检测 838

第三节 致病性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 842

一、寄生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842

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843

三、寄生虫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844

第30章 TORCH感染的实验诊断 84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45

第二节 TORCH感染的检测和实验诊断 845

一、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诊断 845

二、风疹病毒的检测 847

三、HCMV的检测 847

四、HSV-1和HSV-2的检测 848

第七篇 遗传病实验诊断&陆振虞 851

第31章 染色体畸变的实验诊断 853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53

一、染色体的形态 853

二、染色体的分析和分类 854

三、染色体的分类及其命名和书写原则 856

第二节 染色体分析技术 858

一、外周血培养染色体制备技术 858

二、染色体G显带技术 859

三、染色体C显带技术 860

四、染色体R显带技术 860

五、染色体Q显带技术 860

六、高分辨G带技术 861

七、X性染色质技术 861

八、Y性染色质技术 862

九、羊水细胞染色体制备技术 862

十、绒毛细胞染色体制备技术 863

第三节 染色体畸变的实验诊断 863

一、染色体短臂缺失综合征 863

二、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 864

三、三体综合征 864

四、X和Y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865

第32章 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 86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69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869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869

三、X伴性显性遗传 870

四、X伴性隐性遗传 870

五、Y伴性遗传 870

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检测技术 870

一、DNA探针技术 870

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871

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871

四、动态突变检测技术 872

五、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 872

第三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 873

一、Huntington舞蹈病 873

二、Marfan综合征 873

三、α地中海贫血 873

四、β地中海贫血 874

五、苯丙酮尿症 875

六、眼皮肤白化症 877

七、囊性纤维化 877

八、肝豆状核变性 878

九、遗传性共济失调 879

十、抗维生素D佝偻病 880

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880

十二、血友病 881

十三、G-6-PD缺乏症 883

十四、脆性X染色体智力障碍综合征 884

十五、XY型性腺发育不全 885

第33章 多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 88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87

一、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定位的策略和方法 887

第二节 常用的遗传分析方法 889

一、关联分析 889

二、连锁分析 889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实验诊断 890

一、糖尿病 890

二、原发性高血压 891

三、支气管哮喘 892

四、精神分裂症 893

第34章 产前筛查的实验诊断技术 89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895

第二节 实验检测与诊断 895

一、MoM值 895

二、检出率 896

三、假阳性率 896

四、常用的筛查标志物 896

五、血清筛查指标的选择与组合 897

第三节 产前筛查的实验诊断 897

一、产前筛查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与注意事项 897

二、产前筛查的风险率评估 898

三、高风险孕妇的处理 899

第八篇 体液实验诊断&熊立凡 901

第35章 尿液检测 903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03

一、尿液形成 903

二、尿液颜色 904

三、尿比重和尿渗量 904

四、尿液管型 905

五、尿结晶 905

六、尿液蛋白质 905

七、尿液葡萄糖 906

八、尿液胆色素 906

九、尿液含铁血黄素 906

第二节 尿液检测 907

一、尿分析仪检测 907

二、尿液理学检测 909

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910

四、尿液一般化学检测 913

五、尿液特殊化学检测 914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 917

一、急性肾盂肾炎 918

二、慢性肾盂肾炎 918

三、结核性肾盂肾炎 918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918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 919

六、肾病综合征 919

七、急性肾小管坏死 919

八、肾前性氮质血症 919

九、肝肾综合征 919

十、肾移植排斥反应 919

十一、糖尿病 919

十二、狼疮性肾炎 919

十三、妊娠中毒症 920

十四、急性发热状态 920

十五、高血压 920

十六、充血性心力衰竭 920

十七、尿道炎 920

十八、急性间质性肾炎 920

第36章 粪便检测 92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21

一、颜色与性状 921

二、气味 922

三、隐血 922

第二节 粪便检测 923

一、一般性状检测 923

二、显微镜检测 924

三、化学检测 925

四、细菌学检测 926

五、寄生虫学检测 926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 927

一、腹泻 927

二、便血 928

第37章 脑脊液检测 929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29

一、脑脊液形成及血脑屏障特点 929

二、病理性脑脊液改变机制 929

第二节 脑脊液检测 931

一、一般性状检测 931

二、化学检测 931

三、显微镜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934

四、细菌学检测 934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 935

一、化脓性脑膜炎 935

二、结核性脑膜炎 935

三、病毒性脑膜炎 935

四、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935

五、多发性硬化症 936

第38章 浆膜腔积液检测 93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37

一、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 937

二、浆膜腔积液理化性状变化机制 938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测 939

第三节 常见积液的实验诊断 940

一、结核性胸膜积液 940

二、脓性胸腔积液 940

三、恶性胸腹腔积液 940

四、肝硬化腹水 940

五、胰源性腹水 940

第39章 精液检测 941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41

一、精子形成 941

二、精浆组成 941

三、精液异常机制 941

第二节 精液检测 942

一、一般性状检测 942

二、显微镜检测 942

三、化学及免疫学检测 943

四、精子功能检测 943

第三节 精液异常的实验诊断 943

一、精液常规检测 943

二、男性不育症原因及诊断标准 944

第40章 阴道分泌物检测 94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45

一、生理性阴道分泌物 945

二、病理性阴道分泌物机制 945

第二节 阴道分泌物检测 945

一、一般性状检测 945

二、清洁度检测 946

三、病原体检测 946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 947

一、非炎症性阴道分泌物 947

二、炎症性阴道分泌物 947

三、异物刺激性阴道分泌物 947

四、肿瘤性阴道分泌物 947

五、其他异常阴道分泌物 947

第41章 羊水检测 94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948

一、羊水来源 948

二、羊水成分和性状 948

第二节 羊水检测 948

一、一般检测 948

二、胎儿成熟度检测 950

三、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 950

第三节 常见病的实验诊断 951

一、胎儿成熟度评估 951

二、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 951

三、对母婴血型不合预后的判断 952

第九篇 实验诊断相关新技术&吴健民 953

第42章 生物信息学 95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955

第二节 数据库和工具软件 956

第三节 生物信息的利用和分析 958

一、基因组学研究 958

二、基因序列对比 959

三、基因区域预测 959

四、基因功能预测 959

五、蛋白质组学研究 959

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 959

七、疾病相关的数据库 960

八、药物靶点选择 960

九、生物芯片 960

十、应用实例 961

第43章 流式细胞术 963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963

一、概述 963

二、流式细胞仪构造 963

三、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965

第二节 样本的类型、保存、制备 966

一、样本的类型与抗凝剂 966

二、样本的保存 966

三、样本的制备 966

四、影响抗体组合的因素 968

五、荧光素的选择 968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969

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969

二、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免疫分型 970

三、血细胞绝对计数 973

四、血小板分析 974

五、细胞周期与DNA倍体数分析 975

六、HLA-B27的检测 976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977

一、细胞活化检测 977

二、细胞因子检测 977

三、细胞表面分子数检测 977

四、细胞凋亡研究 977

五、多药耐药性研究 978

第44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980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概述 980

一、分子生物学在实验诊断中地位 980

二、临床诊断中的必要性 980

三、基因诊断原理和途径 981

四、基因检测的流程 981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诊断 982

一、聚合酶链反应(PCR) 982

二、DNA测序 987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993

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994

五、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技术 996

六、单核苷酸多态性 996

七、连接酶链反应及其应用 998

第三节 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 999

一、基因芯片 999

二、蛋白芯片 1001

三、组织芯片 1001

第45章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1003

第一节 概述 1003

一、基因组 1003

二、基因组学 1003

三、蛋白质组 1004

四、蛋白质组学 1004

五、临床蛋白质组学 1005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1005

一、基础常用的研究技术 1006

二、临床常用的研究技术 1010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1011

一、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概述 1012

二、蛋白质组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012

三、蛋白质信息学技术在蛋白质功能预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012

第四节 蛋白质组学的临床应用 1014

一、蛋白质组学与神经生理学 1015

二、肿瘤蛋白质组学 1015

三、蛋白质组学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1016

四、蛋白质组学与消化系统疾病 1016

五、蛋白质组学与泌尿系统疾病 1018

六、蛋白质组学与肥胖 1018

七、蛋白质组学与老年性疾病 1018

第46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1019

第一节 概述 1019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1020

一、基础理论 1020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1021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1023

一、固定相 1023

二、流动相 1025

三、化学衍生技术 1026

四、专家系统 1026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1027

一、中毒诊断 1027

二、药物的定性和含量检测 1028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检测 1029

四、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1029

第47章 免疫标记技术 1031

第一节 荧光免疫技术 1031

一、概述 1031

二、常用荧光物质 1032

三、荧光免疫技术 1032

第二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034

一、概述 1034

二、放射免疫分析的主要试剂 1034

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1035

第三节 酶免疫检测技术 1036

一、概述 1036

二、酶和酶底物 1037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37

第四节 生物素-亲和素标记技术 1038

一、概述 1038

二、生物素-亲和素标记技术的应用 1039

第五节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040

一、概述 1040

二、化学发光剂 1040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041

第六节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1043

一、概述 1043

二、金标记免疫分析试剂 1043

三、金免疫检测技术 1044

第七节 免疫电镜技术 1044

一、概述 1044

二、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1044

第八节 免疫标记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1045

第48章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1046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046

第二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047

一、基本结构 1047

二、基本功能 1047

第三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1048

一、细胞断层扫描与三维重建 1048

二、多荧光试验 1049

三、离子成像 1050

四、细胞间通讯及细胞膜流动性的检测 1051

五、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1052

六、细胞内pH的测量 1052

第49章 膜片钳技术 1054

第一节 膜片钳技术概述 1054

一、膜片钳技术原理 1054

二、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组建 1055

三、膜片钳玻璃微电极的拉制及应用 1055

四、膜片钳技术记录模式 1056

第二节 膜片钳技术的应用 1058

一、膜片钳技术在细胞电生理中的应用 1058

二、膜片钳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1058

三、膜片钳技术在细胞分泌中的应用 1059

四、膜片钳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059

五、膜片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 1059

六、膜片钳技术的展望 1060

第50章 细胞培养技术 1062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062

一、基本概念 1062

二、体内外细胞的差异与分化 1062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过程 1062

第二节 常用实验检测 1063

一、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063

二、细胞形态学检测 1064

三、细胞及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技术 1065

四、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1065

第三节 临床实验诊断的应用 1066

一、在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1066

二、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068

三、在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1072

四、细胞培养技术的评价 1072

第十篇 输血医学实验诊断&傅启华 1075

第51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107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078

一、ABO血型系统 1078

二、Rh血型系统 1080

三、其他血型系统 1082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的检测 1084

一、血型的血清学检测 1084

二、血型基因鉴定 1089

第三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实验诊断 1090

一、新生儿溶血病 1090

二、临床输血 1092

三、Rh缺失综合征 1093

四、ABO血型系统与骨髓、器官移植 1094

第52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109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096

一、血小板抗原 1096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生物学 1099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的检测 1101

一、血清学检测 1101

二、基因分型 1105

第三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的实验诊断 1109

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110

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110

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110

四、血小板输注无效 1110

第53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1112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112

一、HLA 1112

二、人类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 1114

第二节 白细胞抗原系统的检测 1115

一、HLA分型 1115

二、HLA抗体筛选试验 1116

三、HNA抗原/抗体的鉴定 1116

第三节 白细胞抗原系统的实验诊断 1117

一、HLA的实验诊断 1117

二、HLA与临床的关系 1118

第54章 输血反应的实验诊断 1119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119

第二节 输血反应的检测 1120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检测 1120

二、过敏反应的检测 1120

三、发热反应的检测 1120

第三节 输血反应的实验诊断 1121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 1121

二、发热反应 1123

三、过敏反应 1124

四、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1125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126

第55章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112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1128

一、病毒性肝炎 1128

二、艾滋病 1129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 1130

第二节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1131

一、病毒性肝炎的检测 1131

二、艾滋病的检测 1132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1133

第三节 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1134

一、病毒性肝炎 1134

二、艾滋病 1135

三、其他经血传播性疾病 1136

检测项目参考范围 11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