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
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

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治文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8049582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进行新的探索。
《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目录

绪论: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局限 1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14

(一)统一的人民政权建立:科技复兴的重要基础 14

(二)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9

1.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19

2.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21

3.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26

(三)科技文化观念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34

1.科技文化观念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34

2.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土化 37

3.对民众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41

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52

(一)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52

(二)“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55

1.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56

2.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58

3.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60

4.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62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及其曲折 63

三、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69

(一)科技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69

1.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69

2.建国以后科技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79

(二)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84

1.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84

2.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85

3.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88

(三)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90

1.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90

2.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95

3.“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97

4.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意义的“大科学”体制 104

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文化观念的历史迷途 109

(一)科技文化观念的再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109

(二)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和原因 115

1.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115

2.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发展并向各领域渗透 117

3.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120

4.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121

(三)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 124

1.大规模的“群众性科技网络”建立 124

2.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127

(四)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132

五、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137

(一)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37

1.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137

2.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139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143

(二)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47

1.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148

2.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150

3.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152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56

1.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阐述和新认识 157

2.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合流的战略展开 160

六、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166

(一)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66

1.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166

2.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173

3.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175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178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78

2.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190

3.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192

4.开始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193

(三)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0

七、中国社会的科技文化观念的新发展 209

(一)科技文化观念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209

1.科技文化观念再次转型的历程 209

2.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初步理性化的时期 212

(二)民众科技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219

1.民众科技文化的新发展 219

2.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231

(三)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238

八、21世纪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247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技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247

(二)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250

(三)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255

(四)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261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266

附录二 全国性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271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289

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