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学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563149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全面地开始了。新世纪教材的编写要突出精品意识,体现时代性,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教材认真汲取了《针灸学》第五、六版教材的精华,结合有关中医院校的教学经验,由天津中医学院等12所院校集体撰写而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全书分四篇,上篇针灸篇,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
《针灸学》目录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1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2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 3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3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

上篇 针灸理论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5

一、十二经脉 5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5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7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7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7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8

二、奇经八脉 8

三、十五络脉 9

四、十二经别 10

五、十二经筋 10

六、十二皮部 10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1

一、标本 11

二、根结 11

三、气街 12

四、四海 1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3

一、经络的作用 13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13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13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13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3

(一)说明病理变化 13

(二)指导辨证归经 14

(三)指导针灸治疗 14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5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15

一、腧穴的发展 15

二、腧穴的分类 16

三、腧穴的命名 16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7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7

(一)近治作用 17

(二)远治作用 17

(三)特殊作用 17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7

(一)分经主治规律 18

(二)分部主治规律 19

第三节 特定穴 23

一、特定穴的意义 23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23

(一)五输穴 23

(二)原穴、络穴 23

(三)郄穴 24

(四)背俞穴、募穴 24

(五)下合穴 24

(六)八会穴 24

(七)八脉交会穴 24

(八)交会穴 24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4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24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7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27

四、简便定位法 28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9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9

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29

(一)经脉循行 29

(二)主治概要 29

(三)本经腧穴(11穴) 29

1.中府 29

2.云门 30

3.天府 30

4.侠白 31

5.尺泽 31

6.孔最 31

7.列缺 31

8.经渠 31

9.太渊 32

10.鱼际 32

11.少商 32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 32

(一)经脉循行 32

(二)主治概要 33

(三)本经腧穴(20穴) 33

1.商阳 33

2.二间 33

3.三间 33

4.合谷 33

5.阳溪 34

6.偏历 34

7.温溜 34

8.下廉 34

9.上廉 34

10.手三里 35

11.曲池 35

12.肘髎 35

13.手五里 35

14.臂臑 35

15.肩髃 36

16.巨骨 36

17.天鼎 36

18.扶突 36

19.口禾髎 37

20.迎香 37

三、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 37

(一)经脉循行 37

(二)主治概要 38

(三)本经腧穴(45穴) 39

1.承泣 39

2.四白 39

3.巨髎 39

4.地仓 39

5.大迎 39

6.颊车 40

7.下关 40

8.头维 40

9.人迎 40

10.水突 40

11.气舍 41

12.缺盆 41

13.气户 41

14.库房 41

15.屋翳 41

16.膺窗 42

17.乳中 42

18.乳根 42

19.不容 42

20.承满 42

21.梁门 42

22.关门 43

23.太乙 43

24.滑肉门 43

25.天枢 43

26.外陵 43

27.大巨 43

28.水道 44

29.归来 44

30.气冲 44

31.髀关 44

32.伏兔 44

33.阴市 45

34.梁丘 45

35.犊鼻 45

36.足三里 45

37.上巨虚 45

38.条口 45

39.下巨虚 46

40.丰隆 46

41.解溪 46

42.冲阳 46

43.陷谷 46

44.内庭 46

45.厉兑 47

四、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 Taiyin,SP.) 47

(一)经脉循行 47

(二)主治概要 48

(三)本经腧穴(21穴) 48

1.隐白 48

2.大都 48

3.太白 48

4.公孙 48

5.商丘 49

6.三阴交 49

7.漏谷 49

8.地机 49

9.阴陵泉 49

10.血海 50

11.箕门 50

12.冲门 50

13.府舍 50

14.腹结 50

15.大横 50

16.腹哀 51

17.食窦 51

18.天溪 51

19.胸乡 51

20.周荣 51

21.大包 52

五、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52

(一)经脉循行 52

(二)主治概要 53

(三)本经腧穴(9穴) 53

1.极泉 53

2.青灵 53

3.少海 53

4.灵道 54

5.通里 54

6.阴郄 54

7.神门 54

8.少府 54

9.少冲 55

六、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55

(一)经脉循行 55

(二)主治概要 56

(三)本经腧穴(19穴) 56

1.少泽 56

2.前谷 56

3.后溪 56

4.腕骨 57

5.阳谷 57

6.养老 57

7.支正 57

8.小海 57

9.肩贞 58

10.臑俞 58

11.天宗 58

12.秉风 58

13.曲垣 58

14.肩外俞 58

15.肩中俞 59

16.天窗 59

17.天容 59

18.颧髎 59

19.听宫 60

七、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60

(一)经脉循行 60

(二)主治概要 61

(三)本经腧穴(67穴) 61

1.睛明 61

2.攒竹 61

3.眉冲 62

4.曲差 62

5.五处 62

6.承光 62

7.通天 62

8.络却 62

9.玉枕 62

10.天柱 63

11.大杼 63

12.风门 63

13.肺俞 64

14.厥阴俞 64

15.心俞 64

16.督俞 64

17.膈俞 64

18.肝俞 64

19.胆俞 65

20.脾俞 65

21.胃俞 65

22.三焦俞 65

23.肾俞 65

24.气海俞 65

25.大肠俞 66

26.关元俞 66

27.小肠俞 66

28.膀胱俞 66

29.中膂俞 66

30.白环俞 66

31.上髎 67

32.次髎 67

33.中髎 67

34.下髎 67

35.会阳 67

36.承扶 67

37.殷门 68

38.浮郄 68

39.委阳 68

40.委中 68

41.附分 68

42.魄户 68

43.膏肓 69

44.神堂 69

45.譩譆 69

46.膈关 69

47.魂门 69

48.阳纲 70

49.意舍 70

50.胃仓 70

51.肓门 70

52.志室 70

53.胞肓 70

54.秩边 70

55.合阳 71

56.承筋 71

57.承山 71

58.飞扬 71

59.跗阳 71

60.昆仑 71

61.仆参 72

62.申脉 72

63.金门 72

64.京骨 72

65.束骨 72

66.足通谷 72

67.至阴 73

八、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an of Foot-Shaoyin,KI.) 74

(一)经脉循行 74

(二)主治概要 74

(三)本经腧穴(27穴) 74

1.涌泉 74

2.然谷 74

3.太溪 75

4.大钟 75

5.水泉 75

6.照海 75

7.复溜 75

8.交信 76

9.筑宾 76

10.阴谷 76

11.横骨 76

12.大赫 76

13.气穴 77

14.四满 77

15.中注 77

16.肓俞 77

17.商曲 77

18.石关 77

19.阴都 78

20.腹通谷 78

21.幽门 78

22.步廊 78

23.神封 78

24.灵墟 78

25.神藏 79

26.彧中 79

27.俞府 79

九、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PC.) 80

(一)经脉循行 80

(二)主治概要 81

(三)本经腧穴(9穴) 81

1.天池 81

2.天泉 81

3.曲泽 81

4.郄门 81

5.间使 82

6.内关 82

7.大陵 82

8.劳宫 82

9.中冲 82

十、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 83

(一)经脉循行 83

(二)主治概要 83

(三)本经腧穴(23穴) 83

1.关冲 83

2.液门 84

3.中渚 84

4.阳池 84

5.外关 84

6.支沟 84

7.会宗 85

8.三阳络 85

9.四渎 85

10.天井 85

11.清冷渊 85

12.消泺 85

13.臑会 86

14.肩髎 86

15.天髎 86

16.天牖 86

17.翳风 86

18.瘈脉 87

19.颅息 88

20.角孙 88

21.耳门 88

22.耳和髎 88

23.丝竹空 88

十一、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GB.) 88

(一)经脉循行 88

(二)主治概要 89

(三)本经腧穴(44穴) 89

1.瞳子髎 89

2.听会 89

3.上关 90

4.颔厌 90

5.悬颅 90

6.悬厘 90

7.曲鬓 90

8.率谷 90

9.天冲 90

10.浮白 91

11.头窍阴 91

12.完骨 91

13.本神 91

14.阳白 91

15.头临泣 91

16.目窗 92

17.正营 92

18.承灵 92

19.脑空 92

20.风池 92

21.肩井 92

22.渊腋 93

23.辄筋 93

24.日月 93

25.京门 94

26.带脉 94

27.五枢 94

28.维道 94

29.居髎 94

30.环跳 94

31.风市 95

32.中渎 95

33.膝阳关 95

34.阳陵泉 95

35.阳交 96

36.外丘 96

37.光明 96

38.阳辅 96

39.悬钟 96

40.丘墟 96

41.足临泣 97

42.地五会 97

43.侠溪 97

44.足窍阴 98

十二、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98

(一)经脉循行 98

(二)主治概要 98

(三)本经腧穴(14穴) 98

1.大敦 98

2.行间 99

3.太冲 99

4.中封 99

5.蠡沟 99

6.中都 99

7.膝关 100

8.曲泉 100

9.阴包 100

10.足五里 100

11.阴廉 101

12.急脉 101

13.章门 101

14.期门 102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02

一、督脉(Du Meridian,DU.) 102

(一)经脉循行 102

(二)主治概要 102

(三)本经腧穴(28穴) 102

1.长强 102

2.腰俞 103

3.腰阳关 103

4.命门 104

5.悬枢 104

6.脊中 104

7.中枢 104

8.筋缩 104

9.至阳 104

10.灵台 105

11.神道 105

12.身柱 105

13.陶道 105

14.大椎 105

15.哑门 105

16.风府 106

17.脑户 106

18.强间 106

19.后顶 106

20.百会 106

21.前顶 107

22.囟会 107

23.上星 107

24.神庭 107

25.素髎 107

26.水沟 107

27.兑端 108

28.龈交 108

二、任脉(Ren Meridian,RN.) 109

(一)经脉循行 109

(二)主治概要 109

(三)本经腧穴(24穴) 110

1.会阴 110

2.曲骨 110

3.中极 110

4.关元 110

5.石门 111

6.气海 111

7.阴交 111

8.神阙 111

9.水分 111

10.下脘 111

11.建里 112

12.中脘 112

13.上脘 112

14.巨阙 112

15.鸠尾 112

16.中庭 112

17.膻中 113

18.玉堂 113

19.紫宫 113

20.华盖 113

21.璇玑 113

22.天突 114

23.廉泉 114

24.承浆 114

三、冲脉(Chong Meridian) 114

(一)经脉循行 114

(二)主要病证 115

(三)交会腧穴 115

四、带脉(Dai Meridian) 115

(一)经脉循行 115

(二)主要病证 115

(三)交会腧穴 115

五、阴维脉(Yinwei Meridian) 115

(一)经脉循行 115

(二)主要病证 115

(三)交会腧穴 115

六、阳维脉(Yangwei Meridian) 115

(一)经脉循行 115

(二)主要病证 116

(三)交会腧穴 116

七、阴跷脉(Yinqiao Meridian) 116

(一)经脉循行 116

(二)主要病证 117

(三)交会腧穴 117

八、阳跷脉(Yangqiao Meridian) 117

(一)经脉循行 117

(二)主要病证 118

(三)交会腧穴 118

第三节 十五络脉 118

第四节 常用奇穴 120

一、头颈部穴(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20

1.四神聪 120

2.鱼腰 120

3.印堂 120

4.上明 120

5.太阳 120

6.耳尖 121

7.球后 121

8.上迎香 121

9.内迎香 121

10.夹承浆 122

11.金津、玉液 122

12.牵正 122

13.翳明 122

14.安眠 122

二、胸腹部穴(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123

1.子宫 123

2.三角灸 123

三、背部穴(Poinst of Back,EX-B.) 123

1.定喘 123

2.夹脊 123

3.胃脘下俞 124

4.腰眼 124

5.十七椎 124

6.腰奇 125

四、上肢穴(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125

1.肩前 125

2.肘尖 125

3.二白 125

4.中魁 125

5.腰痛点 126

6.外劳宫 126

7.八邪 127

8.四缝 127

9.十宣 127

五、下肢穴(Point of Lower Extremities,EX-LE.) 127

1.环中 127

2.鹤顶 128

3.百虫窝 128

4.膝眼 128

5.胆囊 129

6.阑尾 129

7.内踝尖 129

8.外踝尖 130

9.八风 130

中篇 针灸技术 131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31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131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131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32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133

一、灸法的起源 133

二、灸法的发展 133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34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34

(一)刺激的强度 134

(二)刺激的时间 135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35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37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37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137

(一)毫针的构造 137

(二)毫针的规格 138

(三)毫针的检查 138

(四)毫针的保养 138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38

(一)指力练习 139

(二)手法练习 139

(三)自身练习 139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139

(一)毫针的选择 139

(二)消毒 140

四、体位的选择 141

五、毫针刺法 142

(一)进针法 142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44

六、行针手法 145

(一)基本手法 145

(二)辅助手法 146

七、得气 147

八、毫针补泻手法 148

(一)单式补泻手法 148

(二)复式补泻手法 148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48

九、留针与出针 149

(一)留针法 149

(二)出针法 149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50

(一)晕针 150

(二)滞针 150

(三)弯针 150

(四)断针 151

(五)血肿 151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51

第二节 灸法 152

一、灸法的作用 152

(一)温经散寒 152

(二)扶阳固脱 152

(三)消瘀散结 153

(四)防病保健 153

二、灸法的种类 153

(一)艾灸 154

(二)其他灸法 157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57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157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158

(三)施灸的禁忌 158

(四)灸后的处理 158

第三节 拔罐法 158

一、罐的种类 158

(一)竹罐 158

(二)陶罐 159

(三)玻璃罐 159

(四)抽气罐 159

二、罐的吸附方法 159

(一)火吸法 159

(二)水吸法 160

(三)抽气吸法 160

三、拔罐方法 160

(一)留罐法 160

(二)走罐法 161

(三)闪罐法 161

(四)刺血拔罐法 161

(五)留针拔罐法 161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161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162

(一)起罐方法 162

(二)注意事项 162

第四节 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电针法 穴位注射法 162

一、三棱针法 162

(一)操作方法 163

(二)适应范围 164

(三)注意事项 164

二、皮肤针法 164

(一)操作方法 164

(二)适应范围 165

(三)注意事项 165

三、皮内针法 166

(一)操作方法 166

(二)适应范围 166

(三)注意事项 166

四、电针法 166

(一)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167

(二)操作方法 167

(三)适应范围 168

(四)注意事项 168

五、穴位注射法 168

(一)操作方法 169

(二)适应范围 169

(三)常用药物 169

(四)注意事项 169

第五节 头针 170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70

(一)额中线 170

(二)额旁1线 170

(三)额旁2线 170

(四)额旁3线 171

(五)顶中线 171

(六)顶颞前斜线 171

(七)顶颞后斜线 171

(八)顶旁1线 172

(九)顶旁2线 172

(十)颞前线 172

(十一)颞后线 172

(十二)枕上正中线 172

(十三)枕上旁线 172

(十四)枕下旁线 173

二、头针的适应证 173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173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173

第六节 耳针 174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74

二、耳郭表面解剖 174

三、耳穴的分布 175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76

(一)耳轮穴位 176

(二)耳舟穴位 178

(三)对耳轮穴位 178

(四)三角窝穴位 179

(五)耳屏穴位 180

(六)对耳屏穴位 180

(七)耳甲穴位 181

(八)耳垂穴位 182

(九)耳背穴位 183

(十)耳根穴位 183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183

(一)耳穴的适应证 183

(二)选穴原则 184

(三)操作方法 184

(四)注意事项 185

下篇 针灸应用 187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87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187

一、补虚泻实 187

二、清热温寒 188

三、治病求本 188

四、三因制宜 189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190

一、疏通经络 190

二、调和阴阳 190

三、扶正祛邪 191

第三节 针灸处方 191

一、穴位的选择 191

(一)选穴原则 191

(二)配穴方法 192

二、刺灸法的选择 193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194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94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195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196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97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198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198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198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98

第七章 治疗各论 202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202

头痛 202

[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204

面痛 205

落枕 206

[附]颈椎病 207

漏肩风 208

[附]臂丛神经痛 210

肘劳 211

腰痛 212

[附]坐骨神经痛 213

痹证 214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15

中风 215

[附]假性延髓麻痹 217

眩晕 218

面瘫 219

痿证 221

痫病 222

癫狂 224

颤证 226

不寐 227

郁证 228

痴呆 230

心悸 231

感冒 232

咳嗽 234

哮喘 235

疟疾 237

呕吐 239

呃逆 240

胃痛 241

腹痛 243

胁痛 244

黄疸 246

泄泻 247

痢疾 249

便秘 250

癃闭 251

阳痿 253

遗精 254

消渴 255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257

月经不调 257

痛经 259

经闭 261

崩漏 263

绝经前后诸症 264

带下病 266

不孕症 267

胎位不正 268

滞产 269

缺乳 270

阴挺 272

遗尿 273

惊风 274

疳证 275

积滞 277

小儿脑性瘫痪 27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79

抽动障碍 280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 281

瘾疹 281

蛇串疮 283

丹毒 284

痄腮 285

乳痈 286

乳癖 287

肠痈 288

脱肛 289

痔疮 290

疔疮 291

疝气 293

扭伤 293

腱鞘囊肿 295

扁平疣 296

神经性皮炎 297

斑秃 298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299

目赤肿痛 299

麦粒肿 300

近视 301

耳聋、耳鸣 302

鼻渊 303

牙痛 304

咽喉肿痛 305

第六节 急症 306

晕厥 306

虚脱 307

高热 308

抽搐 309

内脏绞痛 310

(一)心绞痛 310

(二)胆绞痛 311

(三)肾绞痛 312

出血症 312

(一)咯血 312

(二)吐血 313

(三)衄血 313

(四)便血 313

(五)尿血 314

第七节 其他 314

慢性疲劳综合征 314

戒断综合征 315

(一)戒烟综合征 315

(二)戒毒综合征 316

肥胖症 316

衰老 317

肿瘤 317

附篇 参考资料 321

第八章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321

第一节 标幽赋 321

第二节 百症赋 322

第三节 玉龙歌 323

第四节 肘后歌 325

第五节 通玄指要赋 326

第六节 金针赋 326

第七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328

第九章 子午流注针法 330

第一节 子午流注的意义 330

第二节 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 331

一、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 331

二、天干地支 332

(一)干支配合六十环周 332

(二)干支分阴阳 332

(三)天干合化五行 333

(四)一天十二时辰与24小时的分配 333

(五)年、月、日、时干支推算法 334

三、天干配脏腑 337

四、地支配脏腑 337

第三节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338

一、纳干法 338

二、纳支法 342

第十章 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 344

第一节 灵龟八法的组成 344

一、九宫八卦 344

二、八脉交会 344

三、八法逐日干支代数 345

四、八法临时干支代数 345

第二节 灵龟八法的运用 346

一、开穴法 346

二、定时取穴、配穴的治疗 346

三、按时取穴、配合病穴 346

四、流注、八法联合应用 346

[附]飞腾八法 348

第十一章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释义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