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子今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1125461
  • 页数:540 页
图书介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史的特征。本书从气候、水资源、动植物分布、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分析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对于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也有所说明。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目录

一 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简略回顾 1

1.自然史和人类史 1

2.生态环境研究与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3

3.本书“生态环境”用语的概念界定 10

二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 12

1.秦汉气候史研究的进步 12

节气序次:宋元学者的发现 12

天地相应之变迁:清代学者的讨论 14

20世纪的古代气候史研究及学界对秦汉气候的关注 15

2.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新认识 18

北方的竹林 18

黄河流域稻作经济 22

气候变迁与主要作物由水稻而豆麦的转换 25

稻处种麦 30

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31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现今农耕生活 33

农时的比较:《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35

附论:关于西汉黄河流域的稻米生产 37

3.科学考察的实证 40

海面升降与气候变迁 41

华北地区植物群的变化 42

东南地区的“凉期—暖期”和“旱期—湿期” 42

秦俑一号坑淤积和沉降的原因 44

汉代昆明地区气温的推定 45

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变化 45

赤峰地区古气候与科尔沁沙地的演变 45

新疆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 46

西藏的历史时期气候背景资料 47

居延遗址的古植被考察 48

内蒙古盐湖的演变与气候环境史考察 48

不同的数据和不同的认识 56

考古与生态环境研究:南越王墓的考察 57

4.两汉气候变化 60

汉武帝时代的严寒记录 60

西汉晚期和王莽时代的严寒灾害 61

东汉前期的异常气象 62

东汉中晚期的“寒气错时”情形 64

区域差异:渐变的可能 67

附论: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 68

三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 74

1.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秦汉水文史资料 74

华北平原湖泊的扩张与收缩 74

长江流域的江湖古水文状况 76

红水河阶地的考察 76

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分布的水资源条件 77

2.秦汉时期渭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分析 78

秦与西汉王朝的名川之祀 78

关于“河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说 80

秦都咸阳水井调查 81

汉代古桥规模的参考意义 83

附论:说“高敞”:西汉帝陵选址的防水因素 84

“高敞”追求与秦汉丧葬礼俗 85

帝陵规划与防水要求 87

西汉帝陵潜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考察 90

3.秦汉时期关中的湖泊 93

宫廷池沼 93

苑囿的湖泊 98

源泉灌注,陂池交属 103

昆明池 104

关中湖泊的命运 109

4.秦汉时期黄淮海平原湖沼分布 112

秦汉之际有关黄淮海平原“泽”的历史记录 112

历史文献所见先秦西汉湖沼的地域分布:以黄淮海平原为重心 113

黄淮海平原湖沼发育的条件 115

5.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116

秦人传统水神之祠 116

民族文化汇流的神学标志 119

朝那湫的环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121

6.两汉漕运经营与水资源形势 124

河渭航路的历史变化 124

漕渠的成功 127

汧河码头仓储发现 131

关于“北斻泾流” 132

洛河漕运 134

“凭汾水以漕太原” 135

汉武帝时代的褒斜漕运设计 136

《赵充国传》水运史料 138

虞诩嘉陵江上游“开漕船道”事 140

王梁的失败记录:渠成而水不流 141

附论:从渔业看秦汉水资源 142

江湖之鱼,不可胜食 142

“水居千石鱼陂” 144

“陂池水泽之利”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146

四 秦汉时期野生动物分布 149

1.秦汉时期犀牛的分布 149

荆扬犀革之贡 149

汉代犀牛分布地域北界的南移 154

犀:南徼外牛 158

对犀的物用追求 162

犀的捕猎 165

南越王墓的皮甲 168

2.秦汉时期野象的分布 171

象:南夷之所多也 171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象牙和象牙器 174

3.秦汉时期鹿的分布 177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梅花鹿标本 177

鹿的分布地域 182

汉晋之际的“入皮”制度与相关生态现象 184

猎鹿故事 192

野生鹿的生存条件 195

4.秦汉时期的虎患 197

“虎暴”和“虎灾” 197

虎患与自然灾变 200

虎患对交通安全的威胁 202

“虎”与秦汉社会生活 206

附论:秦汉驿道虎灾——兼质疑几种旧题“田猎”画象的命名 209

5.秦汉时期灵长目动物的分布 217

“猩猩”的生存空间 217

关于“猱”和“狨” 220

附论:“金线狨”的厄运 222

鸟兽之异,中国之贵 223

狨鞍·狨鞯·狨座 223

“金线狨”的猎杀记录 226

“金线狨”生存地域的演变 227

五 秦汉时期的植被 229

1.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 229

“山西”饶竹的经济意义 229

北方竹林:经济作物?自然植被? 232

关于《郭伋传》“竹马”故事 233

竹类的分布是否可以作为气候变迁的标志 236

附论:简牍资料与汉代河西地方竹类生存可能性的探讨 242

河西汉简文字所见“竹” 242

河西的竹简 243

居延出土竹质箭杆 244

关于“羌人伐竹” 247

河西出土竹制生活用器 248

“竹简削衣”发现的意义 249

2.西汉“五陵原”的植被 250

“五陵”和“五陵原” 250

周秦“五陵原”植被 253

原始: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一 255

破坏: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二 256

再生:西汉“五陵原”植被考察之三 258

绿色“五陵原”的意义 261

3.东汉洛阳的“上林” 263

汉赋所见洛阳苑囿 263

上林:田猎的场地 264

猎季与草木生态 265

上林与皇家休闲生活 266

东汉上林的管理 267

洛阳苑囿的规模 270

4.汉代西北边地的“茭” 271

“茭”的实义 271

“茭”和“稾” 273

“茭”的计量和相关问题 275

关于“茭长二尺,束大一韦” 276

关于“大司农茭” 278

对“除陈茭地”作业的理解 279

苇·蒲·慈其 281

5.《南都赋》植被史料研读 282

南都山林植被 283

?—水杉 283

楈枒栟榈 284

“藷蔗”与“穰橙邓橘” 286

附论: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287

建始元年“黄雾四塞”事 288

“霾”和“雨土” 290

楚汉战争中的“窈冥昼晦”气象 291

历史记忆:“暴起之风”与“正昼晦冥”景象 291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292

沙尘暴发生密度的历史比较 293

生态保护与沙尘暴的抑止 294

六 影响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 296

1.“垦草”的生态史意义 296

商鞅倡起的运动 296

经济的进步与生态的改造 299

秦人“独特的生存制度” 303

“壹山泽”政策 306

上郡和巴蜀:不同生态区的行政演习 306

“垦草”与植被性质的变化 308

“黄河”和“泥水” 310

滥垦—水土流失—湖泊的收缩 311

附论:泾渭清浊的演变 312

2.生态史视角的军事屯田考察 315

军屯初制及晁错的规划 316

汉武帝的西北战略与“轮台诏” 318

《盐铁论》的批评:阴阳不和·地势无所宜 321

从赵充国上屯田奏到田禾将军“屯田北假” 324

“光武阴柔”的政策基调与东汉军事屯田 327

军事屯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0

3.秦汉时期的森林采伐 333

宫室奢侈,林木之蠹也 333

一棺之成,功将千万 335

薪柴消费 337

“材”与“财” 337

4.秦汉护林育林制度 339

“毋敢伐材木山林” 339

“树木”“种木” 340

官营林业 343

附论:“伐驰道树殖兰池”解 344

七 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 348

1.秦汉社会的山林保护意识 348

《日书·木日》与相关礼俗 348

向往浓绿:生活态度与自然意趣 350

德及草木,仁及飞走 351

贡禹的上奏 354

山林禁忌的神秘主义观念背景 355

2.秦汉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树神”和“木妖” 358

社树·社木·社丛 358

“神树”和“树神” 362

避邪厌胜的“神木” 365

“木为变怪” 367

“树神”“木妖”与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念 369

3.《月令》与秦汉人的生态秩序意识 373

《月令》:“时禁”和“时政” 374

“时序”原则 375

作为制度史料的《月令》 377

走马楼“入皮”简与《月令》的对读 380

水资源的保护 382

4.汉代居延边塞生态保护纪律档案 384

“吏民毋得伐树木有无四时言” 385

关于“四时禁” 387

军纪的背景:汉代居延的生态环境 389

生态纪律检查的记录 390

“四时禁”与“四时言” 391

5.汉赋的绿色意境 393

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 394

生态史信息和生态观念史信息 396

生活和环境:汉赋作者的自然观 400

“天人合应”的生态意识 402

6.司马迁班固生态环境观的比较 406

关于先秦时期人与生态关系的追述: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一 407

关于灾异史的记录: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二 409

关于灾异的理解: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三 412

关于生态条件同社会经济的联系: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四 415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马班生态环境观异同之五 419

八 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 424

1.政治文化重心形成和移动的生态环境背景 424

陆海之地·天府之国:秦与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生态优势 424

王莽的东都规划及相关生态环境形势 427

建都河洛:亲近东方新兴经济区的选择 430

2.气候变迁与移民运动方向的转换 433

“宜西北万里” 433

边民内流 435

3.气候变迁与农耕区和畜牧区区界的摆动 436

气候变迁与民族势力的消长 437

农区和牧区分界的变动 438

4.西汉时期匈奴南下的季节性进退 440

匈奴骑兵的秋冬季攻势 440

西汉中期匈奴南下的历史分析 444

汉与匈奴战争的季节规律 446

李陵悲剧 448

汉匈战争史考察的气候学视角 449

5.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意义 450

“卑湿”“多贫”之国 450

江南的开发 454

江南经济文化进步的气候因素 456

由中原往江南的移民浪潮 458

江南文化地位的提高 460

九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的个案研究 462

1.秦定都咸阳的生态地理学分析 462

秦都的转移:由林牧而农耕的进步 462

自雍徙都咸阳:从农耕区的边缘到农耕区的中心 466

始都咸阳:新的生态地理条件与经济地理形势 469

2.秦史的灾异记录 472

《六国年表》的灾异史料遗存 473

《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十二诸侯年表》保留的秦灾异史记录 476

灾异记录与秦人的历史意识 479

秦始皇时代的灾异现象 482

3.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 485

长城:生态区的分界 486

长城营造对于区域生态的影响 490

生态变迁与长城兴废 495

4.汉代“海溢”灾害 499

“目前所知最早的海啸” 499

新莽“海水溢” 500

东汉“海溢” 501

海溢—海啸 503

“陨石—海啸”现象 506

灾难史视野中的“海溢” 507

5.汉晋时期的“瘴气之害” 508

岭南“湿疫” 508

马援故事 510

“瘴气致死亡”:中原人的历史记忆 513

障气·瘴气 514

南方的“瘴”:东南和西南 517

关于所谓“冷瘴” 520

6.说“上郡地恶” 523

“上郡地恶”与相关“入刍稾”制度 523

“刍”与“稾” 525

“地恶”的理解 527

生态环境与行政设置 529

生态环境与人口密度 530

结语 532

主要参考书目 535

作者与本课题有关研究论著目录 5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