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棠埭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2387615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础部分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部分对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预防与调护作了翔实的阐述。
上一篇:护理学基础 3下一篇:新婚孕育百科
《中医学概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二、恒动观念  4

三、辨证论治  4

第三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6

一、中和思维  6

二、司外揣内  6

三、援物比类  6

四、试探与反证  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的概念  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一、五行的概念  13

二、五行的基本内容  1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第三章 藏象第一节 脏腑  20

一、五脏  20

二、六腑  30

三、奇恒之腑  32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33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5

一、气  35

二、血  38

三、津液  3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9

第四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的系统  41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4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2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42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43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43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44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4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44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4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循行部位及功能  45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5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45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46

第五章 病因病机第一节 病因  47

一、六淫  47

二、疫疠  50

三、七情  51

四、饮食、劳逸  52

五、痰饮、瘀血  54

六、外伤、寄生虫  56

第二节 病机  58

一、发病机制  58

二、基本病机  60

第六章 四诊第一节 望诊  64

一、望神  64

二、望面色  65

三、望形态  66

四、望局部  66

五、望排出物  68

六、望舌  68

七、望小儿示指络脉  70

第二节 闻诊  71

一、听声音  71

二、嗅气味  72

第三节 问诊  72

一、问寒热  72

二、问汗  73

三、问疼痛  73

四、问饮食与口味  75

五、问睡眠  75

六、问二便  75

七、问经带  76

八、问小儿  77

第四节 切诊  77

一、脉诊  77

二、按诊  80

第七章 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  82

一、表里辨证  83

二、寒热辨证  83

三、虚实辨证  84

四、阴阳辨证  85

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87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87

一、气病辨证  87

二、血病辨证  88

三、气血同病辨证  89

四、津液病辨证  90

第三节 脏腑辨证  9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9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92

三、脾与胃病辨证  93

四、肝与胆病辨证  9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97

六、脏腑兼证辨证  98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100

一、卫分证  101

二、气分证  101

三、营分证  101

四、血分证  101

第八章 防治原则第一节 预防  103

一、未病先防  103

二、既病防变  104

第二节 治则  104

一、治病求本  104

二、扶正与祛邪  106

三、调整阴阳  106

四、三因制宜  107

第九章 养生第一节 养生的重要意义  108

一、增强体质  108

二、预防疾病  109

三、延缓衰老  109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110

一、顺应自然  110

二、形神兼养  110

三、动静结合  111

四、调养脾肾  111

五、持之有恒  112

第三节 养生的常用方法  112

一、运动养生法  112

二、针灸、按摩养生法  114

三、调摄精神养生法  117

四、饮食养生法  120

第十章 中药学第一节 中药基本常识  126

一、中药的性能  126

二、中药的应用  127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29

一、解表药  129

二、清热药  132

三、泻下药  137

四、祛风湿药  138

五、芳香化湿药  140

六、利水渗湿药  141

七、温里药  142

八、理气药  144

九、消食药  145

十、驱虫药  146

十一、止血药  146

十二、活血祛瘀药  148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50

十四、安神药  152

十五、开窍药  153

十六、平肝熄风药  154

十七、补虚药  155

十八、收涩药  160

第十一章 方剂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62

一、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162

二、方剂的常用剂型  163

三、方剂的用法  164

四、常用治法  164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65

一、解表剂  165

二、清热剂  166

三、泻下剂  168

四、和解剂  169

五、温里剂  171

六、补益剂  171

七、固涩剂  174

八、安神剂  175

九、开窍剂  175

十、理气剂  176

十一、理血剂  178

十二、治风剂  179

十三、治燥剂  180

十四、祛湿剂  181

十五、祛痰剂  183

十六、消食导滞剂  185

第十二章 针灸第一节 腧穴总论  186

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  186

二、腧穴的分类  186

三、腧穴的作用  187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187

五、十四经脉循行与常用腧穴  188

六、经外奇穴  207

第二节 针灸方法  208

一、针法  208

二、灸法  214

第三节 针灸治疗  216

一、选穴原则  216

二、配穴方法  216

三、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217

第十三章 推拿 耳针 拔罐第一节 推拿  223

一、推拿的作用原理  223

二、推拿八法  225

三、推拿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26

四、推拿手法  226

第二节 耳针  234

一、耳郭表面解剖  234

二、耳穴的分布特点  235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235

四、耳穴的临床应用  237

第三节 拔罐  238

一、罐的种类  238

二、拔罐方法  239

三、起罐方法  239

四、适应范围  239

五、注意事项  240

第十四章 常见病证第一节 感冒  241

第二节 咳嗽  243

第三节 喘证  244

第四节 胸痹  246

第五节 眩晕  248

第六节 中风  249

第七节 不寐  251

第八节 胃痛  253

第九节 呕吐  254

第十节 泄泻  256

第十一节 便秘  257

第十二节 黄疸  259

第十三节 臌胀  261

第十四节 水肿  263

第十五节 淋证  265

第十六节 消渴  267

第十七节 头痛  268

第十八节 痹证  270

第十九节 疖、痈、疔  272

第二十节 乳痈  273

第二十一节 瘾疹  274

第二十二节 月经不调  275

第二十三节 崩漏  281

第二十四节 痛经  284

第二十五节 经断前后诸证  285

第二十六节 带下病  286

第二十七节 积滞  288

第二十八节 惊风  289

第二十九节 麻疹  291

第三十节 痄腮  293

方剂索引  2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