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君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451954
- 页数:443 页
上卷 1
第一部 哲学总论 1
第一章 哲学之意义 1
第一节 哲学,爱智及智之名之原义 1
第二节 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 3
第三节 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 5
第四节 论以知为主之学问 7
第五节 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 8
第六节 哲学问题举例 10
第二章 东西哲学中之哲学之意义 14
第一节 导言——重申上章结论 14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之哲人之学之兼贯通语言界与超语言界及知与行之意义 14
第三节 西方之希腊,中古及近代之文化中之哲学之性质与地位 17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家之哲学意义观——关联于科学之哲学意义观 20
第五节 关联于历史之哲学意义观 23
第六节 关联于文学之哲学意义观 24
第七节 关联于超语言界之哲学意义观 27
第三章 哲学之内容 一、名理论 甲 逻辑 31
第一节 哲学之分类 31
第二节 名理论与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因明之名辞 32
第三节 西方之逻辑一名之涵义与内容之演变 33
第四节 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 38
第四章 哲学之内容 二、名理论 乙 知识论 42
第一节 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 42
第二节 印度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46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49
第五章 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上) 53
第一节 天道论与形而上学,存有论或本体论,宇宙论第一哲学及神学之名义 53
第二节 西方上古及中世之形上学之发展 56
第三节 西方近代形上学之发展 60
第六章 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下) 64
第四节 印度哲学中之形上学精神 64
第五节 印度各派形上学之分野 66
第六节 中国先秦之形上学思想 71
第七节 秦汉以后中国形上学之发展 73
第七章 哲学之内容 四、人道论、价值论 77
第一节 人道论与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之名义 77
第二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希腊与中世 79
第三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近代 82
第四节 印度之人生思想之特质——其与西方之人生哲学问题之不同 85
第五节 印度人生思想之各型及其不重西方人生哲学中之若干问题之理由 87
第六节 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先秦 89
第七节 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秦以后至今 92
第八章 哲学之内容 四、文化哲学 97
第一节 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一般哲学 97
第二节 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 99
第三节 艺术哲学与美学 100
第四节 宗教哲学与自然神学 101
第五节 法律哲学 102
第六节 政治哲学 103
第七节 经济哲学 104
第八节 教育哲学 104
第九节 社会哲学 105
第九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上) 109
第一节 泛论读文学、历史及科学书与读哲学书之态度 109
第二节 如何引发对哲学之兴趣 112
第三节 哲学方法及哲学中之科学方法之二型 117
第四节 直觉法之二型 118
第五节 发生论的哲学方法 120
第六节 纯理的推演法 121
第十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下) 123
第七节 比较法 123
第八节 批判法 124
第九节 辩证法 125
第十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贯通关联法 126
第十一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逻辑分析 128
第十二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哲学方法 131
第十三节 超越的反省法与其他思维方法之分别 134
第十四节 哲学心灵之超越性与亲和性 135
第十一章 哲学之价值 138
第一节 怀疑哲学价值之诸理由 138
第二节 哲学家之消灭哲学论 142
第三节 哲学中之切问近思 143
第四节 哲学问题之答案 145
第五节 哲学思想中之混淆与精确 148
第六节 哲学思想相互了解之可能与道路 151
第七节 哲学对人生文化之价值与学哲学者之修养 153
结论 156
第二部 知识论 159
第一章 知识论之意义 159
第一节 中文中知与识之传统的意义与今之所谓知识 159
第二节 知识与知识论 160
第三节 知识论与心理学 161
第四节 知识论与语言学各专门知识及形上学 162
第五节 知识论与逻辑 164
第六节 知识论之问题 165
第二章 知识之通性 168
第一节 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 168
第二节 直接经验之知或独知世界之相貌 171
第三节 知识之知之性质 171
第四节 知识世界之相貌 173
第五节 直接经验之知及其世界,与知识之知及其世界间之关系与问题 174
第三章 知识与语言(上) 176
第一节 知识之知之外在的证明 176
第二节 语言之知识意义及其与自然符号之不同,与语言何以能表义之理由 177
第三节 语言如何取得一定之意义 180
第四节 语言意义之互相限制规定性,及确定之意义与限定之意义之分 182
第五节 定义之价值与其限度 185
第六节 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之原因 187
第七节 语言意义之含浑与混淆乃应用语言所必经之历程 190
第八节 以表达共相之语言表达特殊的个体事物如何可能 191
第四章 知识与语言(下) 193
第九节 定义之方式问题 193
第十节 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一种至第四种 194
第十一节 定义之各种方式——第五种至第九种 198
第五章 知识的分类 206
第一节 中国书籍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 206
第二节 西方学问之分类与知识之分类 208
第三节 语言文字之知识 212
第四节 历史及地理类之知识 215
第五节 各类事物之原理定律知识 217
第六节 数学、几何学、逻辑等纯形式科学之知识 219
第七节 应用科学之知识 220
第八节 哲学知识 221
第六章 普遍者与知识 224
第一节 共相、概念与共名 224
第二节 东西哲学中之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225
第三节 唯名论反对共相概念为实在之理由 226
第四节 实在论者及非唯名论者以有共名必有概念共相之理由 228
第五节 共相概念与特殊具体事物之关系 231
第七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上) 236
第一节 常识中之四种知识之分别及知识起源问题 236
第二节 中国及印度哲学中对于知识起源问题之理论 237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知识起源问题之争论及经验论之知识起源论 239
第四节 理性论之知识起源论 243
第八章 经验、理性、直觉与闻知——知识之起源(下) 250
第五节 理性论与经验论之异同及加以融通之诸形态之哲学思想 250
第六节 权威主义及直觉之诸义 252
第七节 直觉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 256
第八节 闻知之种类与价值 257
第九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上) 262
第一节 知识对象或所知之意义 262
第二节 素朴实在论 263
第三节 代表实在论 265
第四节 主观观念论 267
第五节 休谟之纯印象观念主义 270
第六节 现象主义与不可知主义 271
第七节 新实在论 274
第八节 批判实在论 275
第十章 知识之对象问题——能知与所知之关系(下) 277
第九节 实用主义 277
第十节 逻辑经验论 278
第十一节 康德之能知所知之关系论 282
第十二节 客观唯心论之能知所知关系论 288
第十三节 能知之心灵与所知之对象之互为内外关系之种种 289
第十一章 解释与归纳原则 294
第一节 常识中之解释与推知 294
第二节 科学中之解释与普遍律则及其种类 296
第三节 因果律与函数律 299
第四节 归纳原则与其根据问题 300
第十二章 因果原则与知识 307
第一节 归纳原则与因果原则之关系 307
第二节 常识中对普遍的因果律之信仰及其疑难 308
第三节 因果律知识应用之疑难 310
第四节 因果律观念自身之疑难 311
第五节 原因与理由合一之理论 313
第六节 因果观念之废弃与现象之相承 314
第七节 康德之因果理论 316
第八节 因果关系为实事与实事之关系及因果关系之直觉的确定性 318
第九节 已成世界与方生世界之因果关系 322
第十三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上) 325
第一节 数学与逻辑知识及经验事物之知识 325
第二节 数学逻辑知识之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 326
第三节 数学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性质之说之疑难 327
第四节 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客观存在事物之性质之说之疑难 329
第五节 数学逻辑之观念知识根据于经验之说 330
第六节 经验主义之数学逻辑理论之批评及康德之数学逻辑理论 333
第七节 康德理论之批评 337
第十四章 数学与逻辑知识之性质(下) 340
第八节 数学与逻辑合一之理论 340
第九节 依类言数之理论在知识论中之价值 346
第十节 数之产生与理性活动及依类言数之理论之改造 347
第十一节 逻辑中所谓思想律之问题与各可能之答案 351
第十二节 逻辑之约定主义与逻辑之理性主义 355
第十五章 先验知识问题 359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之先验知识问题 359
第二节 现代科学哲学中之先验知识问题 364
第三节 “先验知识命题必为分析的”一命题如何建立之问题 366
第四节 常识与科学中之先验综合命题 368
第五节 非欧里得几何学之解释 371
第六节 数学与逻辑之基本命题为兼综合与分析的 373
第十六章 知识之确定性与怀疑论 379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之真知识与意见之难于分别 379
第二节 吾人对经验世界之事物及知识可能有之怀疑 381
第三节 怀疑态度之根源与消除以往怀疑之道路 383
第四节 不可疑的事物 386
第五节 怀疑与先验知识之确定性 388
第六节 怀疑与经验知识之确定性——辨物类定名之知识之确定性 390
第七节 由辨物类而应用普遍律则以推断个体事物知识之确定性 392
第十七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上) 396
第一节 真理问题与知识之确定性之问题之不同及非知识意义之真理 396
第二节 观念、判断、意见、信仰、思想、语句是否皆具真假之性质 399
第三节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论之种种 402
第四节 以大多数人及权威人物所说,及以能满足主观之要求为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之批评 404
第五节 符合说之分析与批评 406
第六节 符合关系中之四项关系者 410
第十八章 真理之意义与标准(下) 413
第七节 自明说之分析与反面之不可设想或反面之自相矛盾 413
第八节 自明说之批评 416
第九节 融贯说之说明 418
第十节 融贯说之批评与讨论 423
第十一节 实用主义之真理论之三型及其批评 425
第十二节 四种真理论之比较及其融贯 429
第十九章 知识之价值 431
第一节 不同之真理论与不同之知识价值观 431
第二节 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 433
第三节 表现负价值之认知心态之转化 437
第四节 知识之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道德宗教价值 438
第五节 知识之价值之限制及其与其他价值之冲突 440
下卷 445
第三部 天道论——形而上学 445
第一章 形而上学之意义 445
第一节 中文中之形而上及天道之意义与西方所谓形而上学之义之相通 445
第二节 形而上学与知识 446
第三节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 450
第四节 形而上学之问题 452
第五节 形而上学之系统性与本部各章之次第 454
第二章 现象主义 458
第一节 现象主义与形而上学 458
第二节 常识中现象主义与纯现象主义 459
第三节 纯现象主义之态度中之理或道 461
第四节 因果观念之超越与外在理由之舍弃 463
第五节 结论 465
第三章 唯一之实有论 467
第一节 超现象主义之形上学——“有”之形上学及“无”之形上学 467
第二节 恒常纯一之唯一实有观之意义 468
第三节 依里亚派齐诺破斥变动与多之论证 470
第四节 齐诺所提问题之答复及齐诺所提论证之目标 472
第四章 无之形上学 475
第一节 无之形上学所由生 475
第二节 创造之歌及老庄之言 476
第三节 由无出有由有入无之切近义 477
第四节 道家思想中“无”之二义 479
第五章 生生之天道论与阴阳五行之说 482
第一节 儒家之形上学观点 482
第二节 由他家之万物观至儒家之万物观 483
第三节 性与阴阳之相继义 485
第四节 阴阳之相感义 486
第五节 五行与横面之万物之相互关系 487
第六节 五行与纵的生化历程 489
第六章 理型论 492
第一节 理型论之形上学之特征 492
第二节 形式对质料之独立性与人实现形式之目的性活动 493
第三节 形式之不变性 496
第四节 形式之客观性 497
第五节 实体及变动与四因 499
第六节 潜能与现实 501
第七节 形式及理性的思想与上帝 503
第七章 有神论之形上学 506
第一节 如何了解宗教家神秘主义者之超越的上帝之观念 506
第二节 新柏拉图派之太一观与其所流出之各层次之存在 508
第三节 圣多玛之上帝属性论 511
第四节 西方哲学中上帝存在之论证 514
第八章 唯物论 519
第一节 唯物论与日常生活中之物体 519
第二节 唯物论者之共同主张及物质宇宙之问题 520
第三节 唯物论对于有神论之批评 522
第四节 唯物论与实在论 524
第五节 唯物论之生理心理论证 525
第六节 唯物论之宇宙论论证 528
第七节 唯物论之方法论论证与历史论证 529
第九章 宇宙之对偶性与二元论 532
第一节 中国思想中阴阳之遍在义与交涵义及存在义与价值义 532
第二节 中国思想中之阴阳之论,可根绝西方哲学之若干问题之理由 536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之二元论之思想之渊源 537
第四节 笛卡尔之心身二元论及心物二元论 538
第五节 心之思想与身体及脑之不同及唯物论之否定 539
第十章 泛神论 545
第一节 二元论之问题与由超神论至泛神论 545
第二节 心身二元论之问题 548
第三节 斯宾诺萨之实体论及神即自然论 551
第四节 心身一元论之说明 553
第五节 附论泛心论 555
第十一章 一多问题与来布尼兹之多元论 558
第一节 一多之问题与中国哲学中一多相融论及心身交用论 558
第二节 一物一太极义及道家之言一 562
第三节 来布尼兹以前西方哲学中对于多之说明之诸说 564
第四节 来布尼兹之多元论——物质观,知觉观与一单子一世界之理论 566
第五节 来氏之上帝理论——实体存在之充足理由及可能的世界之选择 570
第十二章 宇宙之大化流行之解释与斯宾塞之进化哲学 573
第一节 大化流行之科学的叙述与哲学的说明之不同 574
第二节 常识与东西传统思想中之大化流行观 577
第三节 传统之东西思想中之世界生成论之比较与科学的进化论所引起之哲学 578
第四节 斯宾塞之进化哲学之根本原理 581
第五节 斯宾塞对于进化现象之最后的解释 584
第十三章 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 584
第一节 绵延、直觉与理智 587
第二节 生命的宇宙观——矿物及动植物之分 591
第三节 智慧与本能 594
第四节 人之理智与同情的智慧及道德宗教 597
第十四章 突创进化论 597
第一节 突创进化论与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之异同 598
第二节 突创进化论之要义 602
第三节 突创进化论之问题 605
第四节 亚力山大之时空观 607
第五节 亚氏之范畴论 611
第十五章 相对论之哲学涵义 611
第一节 常识中之相对论 613
第二节 近代科学中之物理世界观 616
第三节 现代之新物理学之兴起 617
第四节 动静之相对性 618
第五节 时空之相对性 619
第六节 速度及形量质量之计量之相对性 622
第七节 物理世界即四度连续体中之全部物理事之和 623
第八节 物质之实体观念及机械的决定论之否定 627
第十六章 怀特海之机体哲学 627
第一节 怀特海哲学之方向 628
第二节 事与现实存在现实情境 630
第三节 摄握之方式 633
第四节 知觉之两式 635
第五节 具体存在与抽象对象 636
第六节 扩延连续体 637
第七节 存在事物之种类层级差别与自然创进中之冒险 640
第八节 上帝之根本性与后得性 642
第九节 价值之地位 645
第十七章 西方哲学中之唯心论 645
第一节 唯心论与理想主义之意义 646
第二节 西方唯心论思想之渊原 648
第三节 西方近代之唯心论 649
第四节 康德之超越唯心论中之认识的主体观 653
第五节 康德论自然之合目的性与美感及心灵之超越性 655
第六节 康德论上帝之存在与人之道德理性 656
第七节 后康德派唯心论哲学——菲希特之大我论 658
第八节 席林之自然哲学 659
第九节 黑格尔之绝对唯心论 661
第十节 黑氏以后英美之新唯心论之发展 667
第十八章 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 667
第一节 由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之道路 670
第二节 印度之唯识论中之八识、三性、与四缘 673
第三节 实我实法之否定与缘生 675
第四节 境不离识 677
第五节 众生各有阿赖耶识义及阿赖耶识与种子之关系 679
第六节 妄执之起源与执我识 680
第七节 根本无明与转识成智 685
第十九章 中国之伦理心性论之形上学之涵义 685
第一节 中国古代之宗教思想中之天命观及天意观 687
第二节 中国人伦思想之形上意义 689
第三节 孝友之道为人伦之本及其形上意义 691
第四节 尽心知性以知天之形上学道路 693
第五节 观乎圣人以见天心之形上学 695
第六节 孔孟以下儒家形上学之发展 701
第四部 人道论、价值论 701
第一章 人道论、价值论之意义 701
第一节 中文中之人道论伦理之学及西方之伦理学人生哲学或价值哲学之名义 701
第二节 人生人道之哲学、与宇宙或天道之哲学之相互关系 702
第三节 人道论中之价值问题 704
第二章 价值之存在地位(上) 707
第一节 价值一名之所指 707
第二节 价值与存在为同义语之说 709
第三节 以价值与“为人所实际欲望”为同义语之说 709
第四节 快乐之所在即价值之所在之理论 711
第五节 价值为客观事物所具之性质之说 713
第六节 自存之价值性之理论 714
第七节 完全存在与善 716
第八节 价值与存在事物之发展历程 717
第九节 价值为一关系性质之理论 719
第十节 存在事物之和谐关系为价值之所在之理论 720
第三章 价值之存在地位(下) 725
第十一节 心灵之理性的道德意志具本身价值之理论 725
第十二节 以“不存在”为价值实现之条件之价值理论 727
第十三节 具负价值者之超化而成为表现正价值者之理论及悲剧意识 730
第十四节 中国儒家之致中和之理论 732
第十五节 不存在与隐之本身价值 735
第十六节 不和与和之太和 737
第四章 价值之分类与次序 740
第一节 价值纯形式之分类 740
第二节 西方哲学中价值内容之分类 743
第三节 中国思想中善德之阴阳之分与价值之形式的分类 745
第四节 中国思想中之价值之本末之分与价值内容之分 747
第五节 二种价值分类法:相斥之价值分类法与相生之价值分类法 750
第六节 善之价值与心灵之仁智之价值,为一切价值之本之理由 753
第七节 仁德为审美之德及智德之本之理由 755
第八节 价值之本末次序 756
第五章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760
第一节 悲观乐观之情调与思想 760
第二节 乐观主义之理由 761
第三节 悲观主义之理由 763
第四节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之争论,不能有确定答案之理由 767
第五节 悲观态度与乐观态度之价值之衡定 769
第六章 意志自由之问题(上) 774
第一节 意志自由之问题之来源 774
第二节 意志自由之否定论 775
第三节 意志自由之否定论之批评,与意志自由之事实上的存在 777
第四节 意志自由之事实之种种解释,及自然科学知识中之不确定原理等之无助于此问题之解决 782
第七章 意志自由之问题(下) 786
第五节 意志自由之真义,使意志成为原因或自因之自由 786
第六节 心灵之自性与自由 788
第七节 意志自因自由义释疑——心灵受认识对象之规定与自由 789
第八节 过去经验与理想生起之自由 790
第九节 理想之形态内容与自由 791
第十节 超越的外因论与意志自由 793
第十一节 信自由与信因果之调和,及自由之运用之颠倒相 794
第八章 价值选择之原则 798
第一节 选择的自由之肯定 798
第二节 价值选择之质之原则 800
第三节 价值选择之量之原则 801
第四节 具本身价值者高于只具工具价值之原则 803
第五节 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之等差原则 805
第六节 适合原则 807
第七节 次第原则 808
第八节 理性原则及其与以上各原则之关系 810
第九节 超选择之境界 811
第九章 人道之实践 813
第一节 哲学问题之超拔与实践工夫 813
第二节 “自觉我是人”之哲学道路 813
第三节 “由人性之真实表现处自觉我是人”之道 815
第四节 “自觉我是人之一”及我之人性与我性 817
第五节 “自觉我是一定伦理关系中之人”之意义 820
第六节 “职分与所在群体之自觉” 821
第七节 “我之唯一性之自觉” 822
附录 阅读、参考书目 825
附编 精神、存在、知识与人文 842
论黑格尔之精神哲学 844
述海德格之存在哲学 878
诺斯罗圃论东西文化之遇合 9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药学概论》于海平主编 2019
- 《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6版》刘京林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当代食品科学与技术概论 第3版》(中国)王建林,李海燕 2017
- 《无机材料晶体结构学概论》毛卫民编著 2019
- 《环境保护概论》鲁群岷,邹小南,薛秀园主编 2019
- 《生物技术概论 第2版》周选围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