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大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达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7054620
- 页数:501 页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 3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3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3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 3
原始的思维 4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5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7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 7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8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 9
三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11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 11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 13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14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14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 15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17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 1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19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 2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22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24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24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 25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2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29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29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 29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 30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31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33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33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 35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 37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39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41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41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 43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 44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45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 45
列宁的阶段 47
列宁的唯物辩证法 48
哲学的现阶段 50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 51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53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53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 53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 53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 54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 55
折中论或二元论 56
哲学的阶级性 57
二 唯心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 58
唯心论之社会的根源 58
唯心论之认识论的根源 59
唯心论与宗教的关系 61
唯心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 62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 63
三 物质的概念 64
物质 64
运动 67
时间与空间 6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69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 69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 69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 72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 75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 75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 76
列宁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 77
这一问题的概括 80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81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 81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 81
物质世界的统一 83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 85
地球生成的原理 86
生命生成的原理 87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89
世界认识的发展 89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 91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 92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 9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97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 97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97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 97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 99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 101
矛盾与敌对 102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 104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104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 105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 107
一 质、量、质量 107
质 107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 108
质与属性 110
量 112
质量 113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 115
由量到质的转变 115
由质到量的推移 117
三 飞跃论 118
飞跃的辩证法 118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 11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121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 121
这个法则的意义 121
实例 122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125
否定之本质 125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 126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 128
黑格尔的三段法 128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 129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130
一 本质与现象 130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 130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 13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 133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134
二 根据与条件 137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 137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 139
三 内容与形式 141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 141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 144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 146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 146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 146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 148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唯心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 150
二 法则与因果性 153
法则 153
法则与因果性 156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 159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 16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 161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 163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166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 166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 166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 166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 167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 168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169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 170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172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 172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 173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 175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 175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 176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 177
第二节 感觉 179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 179
感觉的形成 179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 180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 182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 184
二 感觉与思维 185
感觉与思维的关系 185
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187
关于感性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 189
第三节 概念 191
一 表象 191
表象的意义 191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 192
二 概念 193
概念的意义 193
概念的构成过程 196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 197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200
一 判断 200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 200
恩格斯的判断论 201
判断论的概要 203
二 推理 205
推理形式的检讨 205
推理论的概要 207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209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209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210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 213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214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214
形式论理学的思维原理 214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 216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 219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 219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维的论理学 221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222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 223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 224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227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 227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 227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27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27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 228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 230
二 社会的基础 231
生产力 231
生产关系 232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 232
社会的经济构造 233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 233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 233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234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 235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 237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 237
社会发展的意义 238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 239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 239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 240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 241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 241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 241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 242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 243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 244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 246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46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 247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 249
第二章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250
第一节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批判 250
一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先驱 250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 250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 252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 25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 256
二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 258
实证主义社会学 258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 259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 262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 264
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总批判 266
第二节 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批判 268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268
康德的历史哲学 268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270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 272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 274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 279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79
第一节 劳动过程、自然与社会 279
一 劳动 279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 279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 279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 280
有意识的劳动 280
劳动手段 281
劳动对象 282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 282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 282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 283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 284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 285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 285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286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 286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 287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 287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 288
第二节 生产力 290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 290
生产 290
单纯的再生产 291
扩大的再生产 291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 292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 293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 293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 293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294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 295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 296
劳动力的社会性 297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 298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 299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 299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 301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 302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 302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 303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 303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 303
生产关系 303
分配关系 305
消费关系 306
交换关系 307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 307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309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 309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 310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 313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 313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 314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 314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31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316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 316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16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318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319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320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20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 321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 322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3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323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324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25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32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327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 327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 327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328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330
原始社会之崩坏 333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 335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 335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 336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337
三 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 338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 338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 340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 342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 344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 34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346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 346
工场手工业时期 346
机械的大工业 348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 348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 349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 350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50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351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352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 353
恐慌的必然性 354
三 帝国主义 355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 355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 357
资本之输出 357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 35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 3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360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 360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 360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 362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 365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 367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 369
战时共产主义 369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 369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 370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 371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 37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 372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374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 374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 379
第一章 阶级 379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 379
一 阶级的概念 379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 379
阶级的定义 380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 383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 386
阶级的发生 386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 387
封建社会的阶级 38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级 389
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 38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 38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 390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过渡阶级 392
大地主 392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 393
智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 394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 397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颉颃 398
经济斗争 398
政治斗争 399
理论斗争 400
第二章 国家 401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 401
一 科学的国家观 401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 401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 403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 405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 407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 409
资产阶级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 409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 412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 414
一 国家之起源 414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 414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 416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 417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 419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 419
封建国家 422
第三节 近代国家 425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 425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 425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 427
发展了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 428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 430
资产阶级革命 430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432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 434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 434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 436
四 资产阶级国家的法西斯化 438
资产阶级国家与法西斯主义 438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 440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 442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 445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 445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 445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 446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 447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448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48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450
消灭剥削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 451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 453
苏联宪法的特征 453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 454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 455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 455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 457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 461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461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 461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 461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 461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 462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 463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 463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 465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67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 468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 469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469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 469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 471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472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反映 472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 473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 474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74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474
言语的发生 474
原始的思维 475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 477
原始社会的艺术 480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 480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 480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 483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 484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485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 485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 487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88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488
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 48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拜物教 490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 491
资产阶级的科学 491
资产阶级的法律和道德 492
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 493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 494
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4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97
一 文化革命 497
文化革命的意义 497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498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 499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 499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 501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 梅与竹 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李东鹏译;(美国)马克·本德尔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的反身性书写》权福军 2018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