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攀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4137502
  • 页数:281 页
图书介绍: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问题得到了教育学界的充分关注,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偏颇和缺陷,以现代生活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当代国内外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调查统计等方法,集中探讨了生活世界的含义及其教学论意义、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目的观和过程观等问题,以期推进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健康发展。本书适合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与教学人员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阅读。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目录

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现状 4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问题 5

第一章 近代科学世界观及其对传统教学论的影响 11

一、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图景 12

(一)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12

(二)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18

二、近代科学世界观对传统教学论的影响  27

(一)理性主义教学理论范式  28

(二)实证主义教学理论范式  35

三、远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传统课堂教学的困境  42

(一)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  43

(二)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  47

(三)缺乏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 51

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含义及其教学论意义  59

一、生活世界是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  60

(一)胡塞尔: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非课题化的、奠基性的世界  60

(二)海德格尔:人在世界之中存在  65

(三)维特根斯坦:寻找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语言  68

(四)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根基和背景  71

(五)生活世界的意识化、精神化和日常化:现代西方哲学的僭妄   74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的社会实践转向  75

(一)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 75

(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 79

三、现代生活世界观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88

(一)现代生活世界观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 88

(二)现代生活世界观与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 94

四、生活世界观与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 100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危机  100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 104

第三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  121

一、教学活动:一种生活世界观的视角  122

(一)教学活动:从人的生活的角度看  122

(二)两个对立的命题:教学准备说与教学生活说  126

二、教学活动: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 132

(一)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 132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  141

三、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与教学活动  148

(一)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 149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  151

(三)教学活动:从断裂走向和谐统一  159

第四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目的观  171

一、人成为占有式个体:超越与可能之维的缺失  172

(一)“重占有”与“重存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两种基本方式  172

(二)注重“何以为生”的外在目的:教学活动超越与可能之维的缺失  177

二、现实性存在与可能性存在: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 181

(一)个体生命的非特定化  183

(二)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性  185

(三)个体生命的独特性  187

(四)个体生命的创造超越性  188

三、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  191

(一)基础性目的: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 191

(二)发展性目的: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205

第五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基本策略  217

一、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性  217

(一)建构性  218

(二)体验性  222

(三)理解性  225

(四)游戏性  229

二、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232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 232

(二)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  240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 250

结语 追寻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  269

参考文献  2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