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明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1958904
  • 页数:404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既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性,更强调重点突出,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内容,扩大实验及应用部分相关知识,突出高职高专特色。主要内容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重点介绍以细菌、病毒为主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特点;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知识;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及应用;以细菌染色、培养、分离、灭菌、生化实验、免疫反应、生物制剂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
《微生物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1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

三、微生物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0

第二章 原核生物 13

第一节 细菌 13

一、形态、大小和染色 13

二、构造 14

三、细菌的繁殖 31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32

第二节 放线菌 33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34

二、放线菌的繁殖 35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36

第三节 蓝细菌 37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39

一、支原体 39

二、立克次氏体 40

三、衣原体 40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3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43

一、真菌的细胞构造 43

二、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47

第二节 酵母菌 47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48

二、酵母菌的繁殖与生活史 49

三、酵母菌的菌落 51

四、发酵工业常用酵母菌 52

第三节 霉菌 53

一、霉菌的形态与构造 54

二、菌丝体的分化和特化 54

三、霉菌的繁殖和生活史 59

四、工业常用的霉菌 63

第四节 大型子实体真菌——蕈菌 67

一、担子菌的生活史 68

二、常见大型真菌 69

第四章 病毒 72

第一节 真病毒 73

一、病毒的大小及形态构造 73

二、病毒的繁殖 80

第二节 亚病毒 93

一、类病毒 93

二、拟病毒 94

三、朊病毒 94

第三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种类 94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94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95

第五章 微生物分类鉴定 99

第一节 微生物的命名 99

一、双名法 99

二、三名法 100

第二节 微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100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101

二、Bergey氏原核微生物分类系统 104

三、Ainsworth真菌分类系统 106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107

一、经典方法 107

二、现代方法 108

第六章 微生物的营养 11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12

一、碳源 113

二、氮源 113

三、无机盐 114

四、生长因子 116

五、水 116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18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120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 120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 121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121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22

一、简单扩散 123

二、促进扩散 124

三、主动运输 125

四、基团转位 125

第四节 培养基 127

一、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27

二、培养基的种类 13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36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36

一、生物氧化 136

二、能量转移 146

第二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48

一、糖类的生物合成 148

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50

三、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50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153

一、初级代谢的调控机制和调控解除 153

二、次级代谢调节 158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161

第一节 微生物的纯培养 161

一、稀释倒平板法 161

二、涂布平板法 162

三、平板划线分离法 162

四、稀释摇管法 162

五、单细胞(单孢子)分离 163

六、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164

第二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64

一、测生长量 164

二、计繁殖数 165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167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167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69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71

四、补料分批培养 173

第四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174

一、营养物质 174

二、温度 174

三、氧化还原电位 177

四、pH 177

五、辐射 177

六、渗透压 178

七、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179

第五节 抑菌、灭菌技术 179

一、基本概念 179

二、物理方法 180

三、化学方法 184

第九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88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88

一、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188

二、遗传物质存在的部位及方式 191

三、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特例——朊病毒 193

第二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194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 194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196

三、基因突变的修复 199

第三节 基因重组 201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01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09

第四节 微生物育种 211

一、诱变育种 211

二、体内基因重组育种 216

三、体外同源重组技术 218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219

一、菌种的退化 219

二、菌种的复壮 220

三、菌种的保藏 220

第六节 基因工程 222

一、基因工程简介 222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222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225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 229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29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29

二、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29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233

一、微生物的群落 234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 235

三、水中的微生物 237

四、大气中的微生物 237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238

六、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239

第三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240

一、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241

二、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241

三、重金属的转化 244

四、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245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249

第一节 传染 249

一、传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249

二、传染的途径 252

三、传染的结局 253

四、影响传染结局的因素 254

第二节 免疫 257

一、免疫的概念 257

二、非特异性免疫 258

三、特异性免疫 261

四、抗原 263

五、抗体 267

第三节 免疫学反应 272

一、免疫学反应的概念及一般特点 272

二、免疫学反应的类型 274

三、免疫学反应的应用 275

第四节 免疫学的应用 275

一、免疫预防 276

二、免疫途径 277

三、疫苗的保存 277

第十二章 微生物实验 279

实验一 环境中的微生物 279

实验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 282

实验三 细菌的染色 287

实验四 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295

实验五 水浸片观察酵母菌、霉菌 297

实验六 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 301

实验七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303

实验八 培养基的配制与器皿的清洗包扎及棉塞的制备和灭菌方法 306

实验九 微生物的无菌操作、分离及纯培养技术 313

实验十 菌种保藏技术 321

实验十一 噬菌体的检查及效价测定 325

实验十二 食用菌的菌种分离及栽培技术 328

实验十三 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 333

实验十四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335

实验十五 药物敏感试验 340

实验十六 微生物诱变育种——紫外线诱变 343

实验十七 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351

实验十八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353

实验十九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356

实验二十 沉淀反应 363

实验二十一 凝集反应 368

实验二十二 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374

实验二十三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377

实验二十四 疫苗的制备技术 380

实验二十五 动物病毒的鸡胚培养 382

附录 388

参考文献 4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