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骏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11492
- 页数:703 页
总论 1
一、X线成像基础 1
二、CT成像基础 2
三、磁共振成像基础 8
四、核医学成像基础 14
五、DSA成像基础 17
六、PACS基础 20
第一篇 成像原理 25
第1章 X线成像 25
第一节 X线机结构 25
一、X线机的发展 25
二、X线机的结构 26
三、X线管 30
四、高压发生器 37
五、自动曝光控时系统 40
第二节 X线成像原理 44
一、X线产生及特性 44
二、X线影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48
三、照片模糊的分析 51
第三节 X线摄影条件 55
一、感光效应 55
二、摄影条件表的制定 59
三、高千伏摄影 61
四、放大摄影 62
第四节 CR结构与成像原理 63
一、成像板 63
二、CR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64
三、CR系统的影像信息存储 67
四、能量减影 68
五、CR系统的优缺点及价值 69
第五节 DR结构与成像原理 70
一、非晶硅X线成像 70
二、电荷耦合器件X线成像 71
三、非晶硒X线成像 73
四、多丝正比室型X线成像 74
第六节 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发展 77
一、传统X线体层摄影及其劣势 77
二、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及其优势 78
第2章 CT成像 79
第一节 CT结构与成像原理 79
一、CT结构 79
二、CT成像原理 79
第二节 螺旋CT结构与原理 80
一、螺旋CT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 80
二、螺旋CT的优势 81
第三节 多排探测器CT结构与原理 84
一、多排探测器CT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 84
二、多排探测器CT的优势 85
第四节 电子束CT结构与原理 85
一、电子束CT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 85
二、电子束CT的扫描方式 86
三、与多排探测器CT技术比较 87
第五节 双源CT结构与成像原理 88
一、双源CT结构 88
二、双源CT成像原理 89
三、双源CT的优势 90
第3章 磁共振成像 91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结构 91
一、磁体系统 92
二、梯度系统 100
三、射频系统 105
四、信号采集和图像重建系统 110
五、主计算机和图像显示系统 113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 115
一、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115
二、原子核自旋磁矩在静磁场中的进动 117
三、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117
四、磁共振的宏观描述 119
五、弛豫及弛豫时间 121
六、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及其检测 127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空间编码技术及重建方法 128
一、空间编码及梯度磁场 128
二、K空间 133
三、磁共振成像的图像重建技术 13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 144
一、脉冲序列概述及其图像对比加权 145
二、饱和恢复脉冲序列 146
三、翻转恢复脉冲序列 147
四、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149
五、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154
六、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160
七、平面回波成像技术 165
第五节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 169
一、磁共振血管成像 169
二、门控技术 183
三、脂肪抑制技术 187
四、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 190
五、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 191
第4章 核医学成像 196
第一节 核医学设备探测原理及分类 196
一、闪烁探测 196
二、气体电离探测 196
三、半导体探测 197
四、感光效应 197
五、热释光剂量仪 197
第二节 医用核素活度计 197
一、活度计组成与工作原理 197
二、活度计性能 198
三、活度计的质量控制 198
四、注意事项 199
第三节 非显像测量仪器 199
一、非显像测量仪器概述 199
二、非显像测量仪器性能指标 200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200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 200
二、显像条件 201
三、显像类型 202
四、核医学影像与其他影像的比较 205
第5章 DSA成像及其他介入技术 207
第一节 DSA结构、显示与处理 207
一、DSA基本结构 207
二、DSA图像显示与处理 210
第二节 DSA成像原理 211
一、DSA的基本原理 211
二、DSA的信号及幅度 212
三、DSA图像采集 213
四、DSA图像处理 217
五、DSA减影方式 219
六、DSA成像方式 221
第三节 DSA的辅助器材 223
一、穿刺针 223
二、导丝 223
三、导管鞘 223
四、导管 224
五、其他器材 224
第四节 高压注射器 225
一、高压注射器结构 225
二、高压注射器工作原理 226
第五节 介入性X线成像 226
一、穿刺插管技术 226
二、灌注术 226
三、栓塞术 227
四、成形术与支架术 227
五、针穿(抽吸)活检术 227
六、灭能术 227
七、引流术 228
第六节 介入性CT成像 228
一、CT引导穿刺活检 228
二、CT引导下肿瘤消融术 229
第七节 介入性磁共振成像 230
一、介入性MRI技术 230
二、介入MRI的临床应用 232
三、介入性MRI的评价 233
第二篇 图像信息 237
第6章 图像显示与记录 237
第一节 胶片打印技术 237
一、医学激光胶片 237
二、激光打印机 238
三、激光打印机网络系统 242
第二节 光盘刻录技术 242
一、光盘刻录技术的分类 243
二、光盘刻录机的配置 246
第三节 医用显示器 247
一、医用显示器的分类 247
二、医用显示器的评价 248
第7章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诊断 252
第一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 252
一、图像增强 252
二、图像分割与配准融合 259
三、减影处理 262
四、图像合成 263
五、感兴趣区处理 264
六、边缘分析 265
七、图像降噪与对比度调试 265
第二节 数字图像摄片技术 266
一、窗口技术 267
二、图像测量技术 267
三、伪彩色增强技术 268
四、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268
五、区域裁剪与旋转技术 269
六、多幅显示和单幅显示技术 269
七、数字图像摄片技术要点 269
第三节 重组技术 271
一、多平面重组 272
二、最大密度投影 274
三、表面阴影显示 276
四、容积再现 277
五、仿真内镜 278
六、4D MasterCut 279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 279
一、CAD技术的发展 280
二、CAD技术基础与概念 280
三、CAD的基本原理 282
四、CAD的临床应用 283
五、CAD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85
第8章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287
第一节 国际标准化协议 287
一、DICOM标准概述 287
二、标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88
三、DICOM标准的组成 288
四、DICOM的应用 290
第二节 PACS的分类与结构 291
第三节 PACS原理及功能 292
一、PACS的原理 292
二、PACS的功能 293
第四节 PACS与HIS/RIS的集成 301
一、数据字典的对应 301
二、PACS/RIS从HIS获得信息 302
三、HIS从PACS/RIS获得信息 303
四、系统之间的信息修改 303
五、HIS对PACS/RIS影像和报告的浏览 303
第五节 医学图像的压缩 307
第六节 PACS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07
一、数据备份策略 307
二、数据恢复策略 308
三、安全的存储管理解决方案 308
第七节 网格技术 308
一、网格计算的架构 309
二、网格与网络的异同 309
三、网格计算的管理 309
第三篇 影像药物 313
第9章 X线对比剂 313
第一节 对比剂的条件与分类 313
一、对比剂应具备的条件 313
二、对比剂的分类 313
第二节 对比剂引入体内的方式 313
一、对比剂引入体内的方式 313
二、CT增强对比剂的注射方法 314
第三节 对比剂理化及药理特性 315
一、阴性对比剂 315
二、阳性对比剂 315
三、对比剂药理特性 317
第四节 碘对比剂使用规范 317
一、使用碘对比剂前的准备工作 317
二、推荐“碘对比剂使用患者知情同意书”内容 318
三、肾功能正常患者血管内使用碘对比剂原则 318
四、具有对比剂肾病高危因素患者血管内使用碘对比剂注意事项 319
五、碘对比剂非肾毒性反应 319
六、使用碘对比剂禁忌证 320
七、碘对比剂血管外的使用 321
第五节 钡类对比剂使用规范 321
一、适应证 321
二、禁忌证 321
三、使用钡剂的注意事项 322
四、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322
第六节 CO2对比剂使用规范 322
一、适应证 322
二、禁忌证 322
三、慎用CO2检查的情况 322
四、并发症的防治 323
第七节 对比剂的评价 323
一、水溶性 323
二、黏滞性 323
三、渗透压 323
四、电荷 323
五、化学毒性 323
第10章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325
第一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 325
一、物质的磁性及分类 325
二、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 326
第二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机制 327
一、顺磁性螯合物类对比剂的原理 327
二、超顺磁性和铁磁性粒子类对比剂的原理 329
三、静脉用药对比剂 330
四、口服对比剂 331
第三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药理作用 332
一、MR对比剂构成 332
二、MR对比剂分布 332
三、MR对比剂排出 333
四、MR对比剂毒性 333
五、MR对比剂渗透浓度和黏度 334
六、Gd-DTPA临床应用安全性 334
第四节 磁共振对比剂的临床应用 335
第五节 钆对比剂使用规范 336
一、使用钆对比剂前的准备 336
二、推荐“钆对比剂使用患者知情同意书”内容 336
三、钆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处理 337
四、正常肾功能患者使用钆对比剂方法 337
五、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钆对比剂注意事项 338
第六节 含钆对比剂与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338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 338
二、病理特点及形成机制 338
三、诊断、治疗与预后 338
四、钆对比剂与NSF的关系 339
第七节 铁类胃肠道对比剂使用规范 339
一、胃肠道MR铁类对比剂剂型及用法 339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39
三、使用铁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339
四、不良反应 339
第11章 放射性药物 340
第一节 放射性药物制备 340
一、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340
二、被标记物化学合成 341
三、标记技术 341
第二节 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342
第三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44
一、基本概念 344
二、质量检测内容 344
三、放射性核素纯度的测定 344
四、放射化学纯度的测定 344
第四节 规范使用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45
一、正确使用总原则 345
二、小儿应用原则 345
三、育龄妇女应用原则 345
四、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45
第四篇 检查技术 349
第12章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述 349
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概述 349
一、基本概念与术语 349
二、X线机使用及注意事项 352
三、头颅摄影概述 354
四、胸部摄影概述 354
五、腹部摄影概述 355
六、骨关节摄影概述 355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概述 356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356
二、扫描方式 360
第三节 DSA检查技术概述 367
一、DSA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67
二、术前准备 368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 368
四、其他 369
第13章 颅脑 371
第一节 颅脑X线检查技术 371
一、头颅后前位 371
二、头颅侧位 372
三、茎突前后位 372
四、头颅前后方向半轴位 373
第二节 颅脑CT检查技术 374
第三节 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375
一、颅脑MRI技术 375
二、鞍区、桥小脑角磁共振检查技术 378
三、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379
四、MR脑脊液定量成像技术 380
第四节 颅脑核医学检查技术 381
一、脑血流灌注显像 381
二、18F-FDG PET脑显像 383
第五节 颅脑DSA检查技术 384
一、适应证 384
二、禁忌证 385
三、临床应用 385
四、摄影体位设计 390
五、摄影技术 391
第14章 头颈 392
第一节 头颈X线检查技术 392
一、鼻骨侧位 392
二、鼻窦后前23°位(柯氏位) 393
三、鼻窦后前37°位(瓦氏位) 393
四、下颌骨后前位 394
五、下颌骨侧位 395
六、颞颌关节侧位 395
七、口腔曲面全景体层摄影 395
八、眼球异物定位 398
第二节 头颈CT检查技术 400
一、体位和扫描范围 400
二、层厚和层距 401
三、窗宽和窗位 401
第三节 头颈磁共振检查技术 402
一、眼眶、眼球、视神经 402
二、颞骨 402
三、鼻窦与鼻腔、咽部、颅底、涎腺、口腔颌面部 402
四、颞下颌关节 403
五、喉部、颈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 403
六、神经血管压迫症 403
第四节 头颈核医学检查技术 404
一、甲状腺显像 404
二、甲状旁腺显像 405
第五节 头颈部DSA检查技术 406
一、适应证 406
二、禁忌证 406
三、临床应用 407
四、DSA检查技术 408
第15章 胸部 410
第一节 胸部X线检查技术 410
一、胸部后前位 410
二、胸部侧位 410
三、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411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411
五、胸部前凸位(前弓位) 412
六、胸骨后前位 413
七、膈上肋骨前后位 414
八、膈下肋骨前后位 414
九、肋骨切线位 414
十、胸锁关节后前位 415
第二节 胸部CT检查技术 416
一、体位和扫描范围 416
二、层厚和层距 416
三、窗宽和窗位 417
第三节 胸部CT低剂量检查技术 417
一、心血管 417
二、胸部 423
第四节 胸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423
一、线圈 423
二、扫描 423
第五节 胸部核医学检查技术 424
一、肺灌注显像 424
二、肺通气显像 425
三、心肌灌注显像 426
四、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 429
五、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431
第六节 胸部DSA检查技术 432
一、心脏、冠状动脉的DSA检查技术 432
二、胸部血管造影 439
三、胸部的DSA检查技术 440
第16章 腹部 443
第一节 腹部X线检查技术 443
一、腹部前后位 443
二、腹部后前位(胆区) 443
三、腹部站立前后位 444
四、口服胆囊造影 444
五、静脉胆系造影 445
六、手术中胆道造影及术后T形管造影 446
七、静脉尿路造影 447
八、逆行尿路造影 448
九、膀胱造影 449
十、尿道造影 450
十一、子宫输卵管造影 451
第二节 腹部CT检查技术 453
一、腹部 453
二、盆腔 454
第三节 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454
一、肝MR检查技术 454
二、胰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456
三、肾磁共振扫描技术 456
四、肾上腺磁共振扫描技术 457
五、前列腺磁共振扫描技术 458
六、睾丸扫描技术 459
七、女性盆腔磁共振扫描技术 459
八、肾动脉MRA 460
第四节 腹部核医学检查技术 461
一、消化道出血显像 461
二、异位胃黏膜显像 462
三、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 463
四、肝胶体显像 465
五、肾上腺髓质显像 466
六、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467
七、肾有效血浆流量 468
第五节 腹部DSA检查技术 471
一、肝 471
二、胃肠道 471
三、胰、胆、脾 471
四、肾及肾上腺血管 472
五、下腔静脉 472
六、盆腔 472
七、临床应用 473
第17章 骨与关节 480
第一节 骨与关节X线检查技术 480
一、颈椎前后位 480
二、第1、2颈椎前后位(张口位) 480
三、颈椎侧位 481
四、颈椎斜位 482
五、胸椎前后位 483
六、胸椎侧位 484
七、胸椎上段侧位 484
八、腰椎前后位 484
九、腰椎侧位 485
十、腰椎斜位 486
十一、骶髂关节前后位 486
十二、骶尾椎前后位 487
十三、骶尾椎侧位 488
十四、骨盆前后位 488
十五、骶髂关节斜位 489
十六、手后前位 489
十七、手掌下斜位(前斜位) 489
十八、手掌上斜位(后斜位) 491
十九、腕关节后前位 491
二十、腕关节侧位 491
二十一、腕部外展位(尺偏位) 492
二十二、尺桡骨前后位 493
二十三、尺桡骨侧位 493
二十四、肘关节前后位 493
二十五、肘关节侧位 493
二十六、肱骨前后位 494
二十七、肱骨侧位 495
二十八、肱骨上段侧位(穿胸位) 496
二十九、肩关节前后位 497
三十、肩胛骨前后位(上臂外展位) 497
三十一、锁骨后前位 498
三十二、足正位 498
三十三、足侧位 499
三十四、足内斜位 499
三十五、跟骨侧位 499
三十六、跟骨轴位 499
三十七、踝关节前后位 500
三十八、踝关节侧位 501
三十九、胫腓骨前后位 501
四十、胫腓骨侧位 502
四十一、膝关节前后位 503
四十二、膝关节侧位 503
四十三、髌骨轴位 503
四十四、股骨前后位 505
四十五、股骨侧位 505
四十六、股骨颈及髋关节前后位 506
四十七、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仰卧水平侧位) 506
四十八、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蛙式位) 508
第二节 骨与关节CT检查技术 508
一、脊柱 508
二、四肢 509
第三节 骨与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511
一、脊椎与椎髓 511
二、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 511
三、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512
四、四肢血管MRA技术 515
第四节 骨与关节核医学检查技术 515
一、骨骼系统显像 515
二、PET肿瘤显像 517
三、201T1、99mTc-MIBI亲肿瘤显像 520
第五节 骨与关节DSA检查技术 522
一、手术操作 522
二、造影参数选择 523
三、造影体位 523
四、临床应用 523
第18章 乳腺 526
第一节 乳腺X线检查技术 526
一、原理 526
二、设备 526
三、适应证 528
四、适用年龄及检查频次 528
五、最佳检查时间 528
六、一般禁忌证 528
七、摄影方位命名原则 528
八、常规摄影 528
九、补充摄影位 529
十、点压放大摄影 530
十一、假体植入后的乳腺X线摄影 531
十二、导管造影 531
十三、乳腺摄影引导定位及活检 531
十四、乳腺加压技术 531
十五、曝光参数 531
十六、图像打印 531
第二节 乳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532
一、乳腺MRI应用指征 532
二、乳腺癌高危(易感)人群的定义 532
三、乳腺MRI检查基本技术 532
四、MRI引导下穿刺定位及活检 534
第三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 535
一、显像剂 535
二、适应证 535
三、显像程序 536
第四节 PET/CT检查 536
一、18F-FDG乳腺显像 536
二、18F-FDG以外显像剂的乳腺显像 538
三、乳腺前哨淋巴结探测 538
第19章 分子与功能成像 540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 540
一、分子影像学的产生 540
二、分子影像学的社会需求 540
三、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541
四、分子影像学的作用 541
五、分子影像学研究的途径 541
六、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542
七、分子影像学在制药中的前景 542
八、分子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的关系 542
九、分子影像学需要多学科攻关 542
十、分子影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543
十一、分子影像学展望 543
第二节 PET及PET/CT 543
一、PET 544
二、PET/CT 550
三、多功能ECT 551
第三节 SPECT及SPECT/CT 554
一、SPECT 554
二、SPECT/CT 559
三、动物型SPECT及PET 559
第四节 MR波谱 560
一、MRS基本原理 560
二、在体定域MRS的研究对象 561
三、在体定域频谱技术 563
第五节 MR脑功能成像 566
一、脑功能成像概念 566
二、脑功能成像原理 566
第六节 MR灌注与扩散成像 567
一、灌注成像 567
二、扩散成像 568
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569
第七节 MR水成像 571
一、MR水成像原理 571
二、MR水成像技术 572
三、MR水成像的临床应用 573
第五篇 质量控制 577
第20章 X线成像质量控制 577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577
一、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577
二、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578
第二节 数字成像系统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 580
一、影响CR图像质量的因素 580
二、CR系统性能检测 581
三、DR系统图像质量及影响因素 582
第三节 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 583
一、人员资质 583
二、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程序 583
第四节 激光打印机图像的质量控制 583
一、技术参数 583
二、图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584
第21章 CT成像质量控制 586
第一节 CT图像特点 586
第二节 CT图像质量控制 587
第22章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592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保障体系 592
一、磁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592
二、磁屏蔽 594
三、射频屏蔽 595
四、水冷系统 596
五、其他保证系统 597
六、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场地设计 598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参数及其影响 601
一、磁共振成像的特征指标及成像参数 602
二、磁共振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603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伪影 613
一、生理性伪影 613
二、相关性伪影 618
三、设备伪影 622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625
一、磁共振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基础知识 625
二、磁共振QA、QC参数测试 629
第23章 SPECT、PE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 637
第一节 放射源和模型 637
一、点源 637
二、线源 638
三、四象限铅栅模型 638
四、SLIT铅栅模型 638
五、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 638
六、断层模型 638
第二节 PE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 639
一、总体性能测试 639
二、PET其他特有指标 639
第三节 SPECT性能指标及质量控制 640
一、γ相机性能指标及质控方法 640
二、SPECT断层性能指标及质控方法 644
第24章 DSA成像质量控制 646
第一节 影响DSA图像质量因素 646
一、设备结构 646
二、成像方式和操作技术 646
三、造影方法和对比剂 647
四、患者本身因素 647
五、改善DSA图像质量措施 647
第二节 DSA图像伪影 648
第六篇 安全防护 653
第25章 X线成像安全防护 653
第一节 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 653
一、概述 653
二、确定性效应 654
三、随机性效应 654
四、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 656
五、皮肤效应 657
六、影响放射线生物效应的因素及措施 660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661
一、概述 661
二、时间防护 662
三、距离防护 662
四、屏蔽防护 663
第三节 常用的辐射单位 663
一、照射量 663
二、吸收剂量 664
三、剂量当量 665
第四节 X线检查的防护 666
一、防护原则 666
二、X线机房的防护设施 668
三、辅助防护设施 671
第五节 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674
一、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制定的历程 674
二、我国现行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675
三、相关的放射防护法规、标准和规定 678
四、放射卫生人员的健康管理 679
五、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标准 680
第26章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安全性 682
第一节 主磁场的安全性 682
一、MR对静磁场的安全标准 682
二、静磁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683
三、在静磁场中的注意事项 684
四、磁场紧急制动开关的使用 684
第二节 射频脉冲的安全性 685
一、特殊吸收率的概念 685
二、MR对射频磁场的安全要求标准 685
三、射频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686
四、对射频场的注意事项 686
第三节 梯度场的安全性 687
一、MR对梯度场的安全要求标准 687
二、梯度场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687
三、梯度噪声的影响 688
四、梯度场的注意事项 688
第四节 制冷剂的安全性 689
一、液氦的安全 689
二、氦气的安全 689
第27章 核医学成像安全防护 690
第一节 核医学工作场所 690
一、选址 690
二、三个功能分区 690
第二节 核医学工作中的防护 691
一、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691
二、核医学工作中的放射防护要求 693
三、核医学中被检者的防护原则及措施 693
四、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694
五、剂量监测 695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 695
一、固体废物的处理 695
二、液体废物的处理 696
三、气体废物的处理 696
第四节 放射防护仪器 696
一、个人剂量仪 696
二、表面沾污检测仪 697
三、环境辐射监测仪 697
第28章 介入诊疗安全防护 698
第一节 影响介入诊疗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 698
一、介入操作的仪器设备 698
二、工作场所和防护条件 698
三、介入诊疗个人防护用品 699
四、医师的素质和责任心 699
五、疾病类型和医患配合 699
六、检测评价方法 700
七、其他 700
第二节 介入诊疗的个人防护 700
一、介入诊疗防护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700
二、介入诊疗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施 701
三、介入诊疗防护的基本原则 701
四、介入防护操作的基本措施 702
五、介入操作的技术防护 702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