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树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59324
  • 页数:869 页
图书介绍:“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以才为核心的范畴体系搭建起了传统文艺主体素养论的框架,并拓展成为一个关涉完整、对立统一的文才思想体系。但学术界对此的关注明显不足。本书稿采取内外两条研究路径并行的方法:在文才的认知立场、主体素养构成、文才的运使原则对立统一思想的显性论述之下,又从内部展示了以才为核心审美主体素养体系的潜在建构。选题高屋建瓴,置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于民族精神、文化思想的观照之下,既拓展了古代文学的研究思路,又总揽全局,升华了研究的层次,学术视野开阔且凝聚。书稿中所论多为学界尚未涉及或尚未系统探讨的问题,且考释结合,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清晰。尤其资料的运用,既多一手原始文献梳理,又有如异梦、神助现象等熟见事典的新意解读,多能透过一般文化及批评表象,厘析出本质。本书稿是对文才以及文才思想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体系的建构方式,不仅对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有着重要的积累价值,也具有很好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目录
标签:文才 思想

序编 5

第一章 才从哲学、人伦识鉴范畴向文艺范畴的转型 5

第一节 先秦才义辨识 6

第二节 三才论:才作为主体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与才文关系的奠基 17

第三节 禀气论:从三才之中人假天尊到主体自证其尊的转关 37

第四节 两汉以才论文的滥觞 47

第五节 汉魏才性之辨对才的强化及才作为文艺范畴定型的意义 70

第二章 文才的美学定位 89

第一节 才:心智结构系统与学力的统一 90

第二节 文才本体性质的美学确认:诗有别才 113

第三节 文才的独到性情:归依于敏感的多情与深情 129

第四节 文才的独到性能:归依于创造的灵思与妙笔 141

第五节 文才的虚灵性 158

第一编 普遍语境下的文才认知立场:尊奉与约束统一 169

第一章 文才尊奉:可变者人 不能者天 169

第一节 天道之尊:文才“天赋” 170

第二节 人道之尊:才情——才的审美之维 191

第三节 才子崇尚:才与情合 斯之谓文人 224

第四节 神授论:文才尊奉的灵异演绎 235

第二章 才德关系建构:文才的规讽 246

第一节 才德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247

第二节 才的高张与德从性情风标到节义尺度的转化 256

第三节 社会伦理道德对文才的约束:发乎情止乎礼义 279

第四节 儒家人格理想对文才的示范:德才兼备 287

第五节 儒家用世思想对文才的规讽:先器识后文艺 301

第三章 文艺审美对文才的自省:才子气创作批判 323

第一节 才气不称而气浮 324

第二节 才情不称而情靡 340

第三节 才法学识不称 纵逸而炫耀 348

第二编 主体素养系统建构对文才的要求:天人统一 365

第四章 才与学:天人相须——诗不由学又不可无学 365

第一节 才学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366

第二节 诗有“别学”:学的自得与气化 373

第三节 以学济才 391

第四节 才学相须 才为盟主 411

第五节 才学关系论在批评实践中的展开——以李杜优劣论为观照 425

第五章 才与法:天人相成——文成于法其妙不在于法 443

第一节 才法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444

第二节 法的获得:拟议以成变化 466

第三节 居文有体、敛才入法与敛才就格 488

第四节 才法相参与不以法挠才 506

第六章 才与识:天人相济——以才为“主”以识为“先” 527

第一节 才识关系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528

第二节 文艺之识的天人身份辨析 540

第三节 才学识:才识相济 学识相助 550

第四节 才胆识:才胆相援 胆识相辅 563

第五节 以才为“主”以识为“先” 572

第三编 文才活力的葆有策略:发抒与涵养统一 597

第七章 由才至思:文才的发抒路径 597

第一节 才思论的形成与才思内蕴 598

第二节 才生文思与如有神助 616

第三节 覃思济才 628

第四节 从苦吟到“苦吟破的” 639

第八章 由才思至体调:文才的显象 657

第一节 才体关系论的形成 658

第二节 才调关系论的形成及调在六朝以后的美学意义定型 672

第三节 体调:才气大略 表里相符 697

第四节 体缘才限与极才尽变 713

第九章 文才的涵养 735

第一节 文才与年寿:“才尽”之忧与才思的保鲜 735

第二节 临文之道:才华蓄养 753

第三节 文才涵养的机制:气盛化神 气全才放 758

余编文人才士对现实际遇的感慨:天人多违 777

第十章 文才与命运 777

第一节 才命论在文艺理论批评中的确立 777

第二节 文才与知音论 794

第三节 文才与时运:人天交争与从乎时运 809

第四节 文才宿命论:诗穷而后工 824

主要参考文献 846

后记 8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