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区域地理学原理
区域地理学原理

区域地理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殿廷,丛东来,杜霞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4165598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把区域作为一个空间系统,根据系统的组成和演化规律总结区域发展变化的内在特点,探讨区域功能与结构、矛盾冲突与优化控制等途径;从系统与环境(人地)关系、子系统与母系统关系等不同角度,研究区域的划分及相互作用,讨论了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结合实践案例对区域地理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助推中国区域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本书读者对象为:国土、规划、区域管理方面的社会工作者;地理地理学、城建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等专业师生;一般对地理学感兴趣的人员。
《区域地理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地理学 1

第一节 区域——地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一、区域既是地理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1

二、区域地理学中的区域 2

第二节 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一、地理学及其特点 4

二、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区域地理学 5

第三节 区域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7

一、区域地理学的产生 7

二、近现代历史中区域地理学的发展 7

三、区域地理学在重要国家的发展轨迹 8

第四节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体系 14

一、研究内容 14

二、分科体系 15

第五节 区域地理学的前景与努力方向 15

一、区域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 15

二、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19

三、加强区域地理学研究的一般对策 24

四、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看区域地理学的具体对策 24

第二章 地理要素、地理环境与区域系统 32

第一节 地理要素 32

一、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 32

二、地理要素的主次关系 32

三、地理要素的转化与递变 33

第二节 地理环境 34

一、地理环境的分类 34

二、地理环境的特性 35

第三节 地理位置与区位 37

一、地理位置 37

二、区位 39

三、地理位置与区位的区别和联系 42

第四节 区域系统 43

一、系统和系统科学 43

二、区域系统的组成 44

三、区域系统的范围与尺度 45

四、区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45

第三章 区域系统的特征和类型 48

第一节 区域系统的特征 48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48

二、空间性与地域性 49

三、层次性和嵌套性 49

四、动态性与开放性 50

五、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 51

第二节 区域系统的类型 52

一、自然区域系统与人文区域系统 52

二、均质区域与结节区域 53

第三节 区域类型的识别和划分 54

一、均质性、均质地域和均质地域系统 54

二、均质度的定量描述 54

三、区域类型的简单划分 55

第四章 区域系统的功能及其优化 57

第一节 区域系统功能概述 57

一、系统功能的含义 57

二、系统功能与性能的关系 57

三、功能与元素、结构和环境的关系 57

四、区域系统的功能特性 58

第二节 区域系统的生产功能 59

一、区域生产功能的客观描述 59

二、生产功能的形成机制 59

三、生产功能的发展 60

四、生产功能的有限性——经济承载力 64

第三节 区域系统的生活功能 66

一、人口承载力 67

二、宜居城市建设 68

三、“美丽乡村”建设 73

第四节 区域系统的生态功能 73

一、生态承载力 74

二、生态足迹 74

三、生态服务 76

第五节 区域系统的功能优化 78

一、区域系统的主体功能与辅助功能 79

二、区域系统功能定位 79

第五章 区域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 86

第一节 区域系统结构概述 86

一、区域系统结构的概念 86

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结构 86

三、区域社会—经济结构 89

四、区域系统结构分析 89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90

一、产业结构的划分 90

二、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94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与策略 99

四、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99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101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02

二、中国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 104

第六章 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优化控制 111

第一节 区域发展中的PRED 111

一、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 111

二、人口与区域发展 112

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119

四、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 126

第二节 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 129

一、区域发展 129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32

三、区域协调发展 142

四、区域协同发展 146

第三节 区域系统的优化控制 150

一、区域系统控制模型 150

二、系统的控制方式 151

三、系统控制的实现 152

第七章 区域差异、合作与区划 15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 154

一、区域差异概述 154

二、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156

三、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157

四、区域差异演化过程 160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与一体化 163

一、区域分工 163

二、区域合作 165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175

第三节 区域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182

一、区域划分的基本思路 182

二、对均质区域划分的进一步讨论 183

三、对结节区域划分的进一步讨论 186

第四节 中国区域的划分 189

一、综合自然区划 190

二、中国农业综合区划 192

三、社会经济区划 193

四、主体功能区划 197

第八章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203

第一节 区域开发论 203

一、区域开发的目的和任务 203

二、区域开发的主要类型和途径 204

三、国内外区域开发的经典案例 207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论 209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209

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战略 212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15

四、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设计 218

第三节 区域发展规划论 222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与性质 222

二、区域规划的主要类型 224

三、区域规划的系统设计 228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233

一、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 233

二、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 236

第九章 区域地理研究方法 245

第一节 地理研究方法概述 245

一、地理定位研究 245

二、数学方法 245

三、遥感方法 246

四、系统方法 246

五、模拟方法 246

六、地理综合研究方法 246

七、现代区域地理研究的典型过程 247

第二节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与调查 247

一、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247

二、区域地理田野调查法 250

第三节 文献研究 251

一、文献研究的主要任务 251

二、文献来源 252

三、区域地理作品的撰写 253

第四节 区域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254

一、GPS——区域地理活动定位技术 254

二、RS——区域地理信息获取的新技术 256

三、GIS——区域地理信息的管理与应用技术 258

四、DSS——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261

第五节 区域之间的对比和评价 263

一、功效的比较和评价 263

二、区域比较和评价中常用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264

三、常用评价方法 266

四、区域比较与评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68

第六节 区域发展规划中常用的方法 268

一、区域分析与规划方法体系 268

二、区域结构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及其应用 270

三、线性规划方法 276

四、决策对策方法 279

第十章 区域主义和区域地理学基本定律 286

第一节 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 286

一、20世纪早期的“生态区域主义” 286

二、20世纪中后期区域经济、环境保护及区域管治的探索 286

三、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的对比评价 287

第二节 区域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93

一、人地关系原理 294

二、地域分异规律 296

三、尺度—规模原理 307

四、效用极大化原理 319

五、复杂性与自相似性原理 327

第三节 区域地理研究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30

一、“区域”的客观性与区域界线的相对性 330

二、区域的共性与个性 331

三、区域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矛盾冲突 331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 332

五、区域发展是否必须以人为本 333

参考文献 334

图片来源 343

表格来源 345

后记 3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