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俊杰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61758847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台湾学者黄俊杰先生近年来有关儒学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大部分讨论了日本近世关于儒学经典的诠释,后半部分则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目录

余序&余英时 1

自序 1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3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3

(一)引言 3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之目标 6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方法刍议 10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方向 18

(五)结论 25

引用书目 26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31

(一)问题的提出 31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33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38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恒性的活水源头 47

(五)结论 51

引用书目 52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57

(一)引言 57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58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62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68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 76

引用书目 77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80

(一)引言 80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83

(三)儒学的“宗教性”之特质 86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89

(五)结语 91

引用书目 92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97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97

(一)背景与问题 97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99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117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123

(五)结论 126

引用书目 127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130

(一)引言 130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133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140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145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150

(六)结论 153

引用书目 155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159

(一)引言 159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161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167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172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177

引用书目 179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183

(一)引言 183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184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188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195

(五)结论 198

引用书目 199

九、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201

(一)引言 201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204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211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219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224

引用书目 227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239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239

(一)前言 239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240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246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248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251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254

(七)结论 255

引用书目 256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260

(一)引言 260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263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268

(四)结论 276

引用书目 277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281

(一)前言 281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282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287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296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297

引用书目 299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301

(一)前言 301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302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306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311

(五)结论 319

引用书目 320

名词索引 322

人名索引 3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