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一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7417263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亨利·福特晚年隐退之后的回忆性作品,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理念,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福特汽车公司奉为圭臬。
《新区域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应对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战略整合与创新管理模式典范 第1卷》目录

第一篇 区域经济发展 3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措施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

一、胡佛和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3

二、罗斯托区域经济成长的进化序列模型 4

三、弗里德曼的空间组织阶段理论 5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趋同假说 6

一、单一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6

二、出口基地理论 6

三、要素价格均等模型 7

第三节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 8

一、增长极理论 8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9

三、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 11

四、倒U型统计模型 12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13

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产生 13

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4

附录:区域经济发展实例分析 16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 16

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20

第二章 区域后发优势及其转化条件 87

第一节 区域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87

一、先发展经济体与后发展经济体 87

二、区域先发优势与区域后发优势 87

三、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 90

第二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驱动增长模型 95

一、基本假设 95

二、先发区域的率先创新行为 95

三、后发区域的模仿创新行为 96

四、模仿创新成本与后发利益递减 98

第三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过程 100

一、技术模仿创新 100

二、制度移植变迁 110

三、结构动态优化 117

第四节 区域后发优势的转化条件 132

一、资本形成条件 132

二、规模经济条件 137

三、组合条件 146

四、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 152

第三章 开发区与产业集聚 155

第一节 开发区的理论解析 155

一、开发区的概念划分 155

二、开发区的要素构成 157

三、我国开发区的类型 158

四、开发区的理论解析 161

第二节 开发区与产业集聚态势 163

一、我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基本态势 163

二、开发区产业集群理论 167

三、开发区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172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7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成功案例 177

二、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类型与经验 181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景 185

第四节 保税区 186

一、我国保税区的发展 186

二、我国保税区的管理政策 190

三、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 193

第五节 都市型工业园区 197

一、都市型工业的界定 197

二、都市型工业及园区的中外比较 202

三、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前景展望 209

第六节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213

一、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含义 213

二、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状况 214

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成功案例 215

四、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219

五、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功的经验 220

第七节 生态工业园区 222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含义 222

二、生态工业园区 225

三、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230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 237

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 237

一、区域发展战略 237

二、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238

三、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 238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 239

第三节 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实例分析 241

一、省情分析 242

二、总体战略思路 242

三、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 243

四、战略计划和措施 243

第五章 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开发的经验 245

第一节 以知识经济推动的结构转换 246

一、新经济带动下的经济结构转换 246

二、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249

第二节 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开发 249

一、开发西澳的动因 250

二、西澳开发的战略目标及途径 250

三、西澳开发的实质 251

第三节 澳大利亚经济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经验 251

一、对农业种植业给予大力支持 252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54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258

附录:若干经济政策和经济指标 259

第六章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政策选择 265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动力 265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东西经济发展差距 265

二、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现实影响 266

第二节 西部地区现实问题分析 269

一、西部地区因物质资本稀缺而导致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动力 269

二、西部地区因知识贫困而导致技术对经济的扩散张力不足 275

三、西部地区因较低的产业层次而缺乏对现有新技术的承载能力 278

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不利于发展要素的逆转 283

五、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受后发劣势的排斥、侵蚀和漏损 286

六、西部地区人口转变的困境不利于其后发优势的发挥 289

七、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其后发优势的发挥 292

八、中央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外部驱动效应还不足以使西部地区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 294

第三节 发挥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295

一、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形成 295

二、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 301

三、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西部地区整个产业承载技术的能力 307

四、改善区域内运输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 309

五、通过制度学习和文化创新,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要素的收益率 311

六、抑制人口膨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12

第七章 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316

第一节 苏北后发优势形成的经济社会条件 316

一、经济实力增强,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 316

二、城市化推动经济空间结构加快演化 317

三、高等学校发展强劲,经济“三螺旋”创新发展 318

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319

五、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型企业比重提高,学习效 320

六、发展苏北战略初见成效 320

第二节 苏北后发优势的表现 321

一、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的相对区位 321

二、“△”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 322

三、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 324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325

五、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 325

六、地方政府推动发展优势 326

第三节 培育苏北后发优势的基础工程 327

一、相对区位优势工程 327

二、城市、城镇带建设工程 328

三、高校聚集发展工程 329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工程 330

五、工业化与技术创新工程 331

六、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和经济行为规范工程 331

第四节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 332

一、培育和发挥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 332

二、培育和发挥经济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 333

三、培育和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 334

四、培育和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 334

五、培育和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 335

六、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 336

第五节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337

一、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 337

二、“△”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政策选择 338

三、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339

四、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政策选择 340

五、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政策选择 341

六、发挥地方政府推动优势的政策选择 341

第八章 国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经验探讨 344

第一节 国外沿海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经验 344

一、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发展经验 344

二、荷兰西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 346

三、原南斯拉夫里耶卡地区的发展经验 347

第二节 国外内陆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经验 349

一、美国田纳西流域的发展经验 349

二、墨西哥北部边境地区的发展经验 350

三、巴基斯坦俾路支地区的发展经验 352

第三节 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经验 354

一、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的界定 354

二、国外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355

三、国外城市周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357

第九章 区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系统保护 359

一、区域开发与生态平衡 359

二、生态平衡的地域差异 360

三、恢复原有平衡和建设新平衡 362

四、社会-生态系统问题 364

五、区域开发与环境规划 366

第十章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7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 371

二、行业发展演化 372

三、行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77

附录:区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发展战略权威论点 379

对我国小城镇总体发展战略的思考 379

城镇化水平的确定与城镇发展战略的选择重在分析 385

我国小城镇规划调控的若干问题探讨 391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研究 398

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开发探索 409

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418

西藏经济后进地区经济及城镇发展研究 424

河南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429

高速公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和成因探究 4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