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毅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621929
- 页数:313 页
引言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
1.1 研究背景 8
1.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准则 8
1.1.2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约束性矛盾突出 8
1.1.3 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的深化 9
1.2 研究历史 10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0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
1.3 研究争议与评价 15
1.3.1 研究争议 15
1.3.2 研究评价 16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19
2.1 研究意义 20
2.1.1 有利于缓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源约束性矛盾 20
2.1.2 “天然实验室”的研究有助于理论创新与学科融合 20
2.1.3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21
2.1.4 有助于提高政府宏观环境管理科学性 21
2.1.5 是人类命运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 21
2.1.6 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 21
2.2 研究目的 22
2.2.1 建立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共赢机制 22
2.2.2 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22
2.3 研究内容 23
2.3.1 研究现状审视 23
2.3.2 研究对象释义 23
2.3.3 系统运动及其辩证关系 23
2.3.4 理论框架 23
2.3.5 调控管理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 23
2.3.6 西部生态脆弱性基质与荒漠化景观形式演化机理及成因 24
2.3.7 生态脆弱带与经济贫困相关性分析 24
2.3.8 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4
2.3.9 中国西部脆弱生态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4
2.3.10 中国西部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区域政策调整 25
2.4 研究理论 25
2.4.1 生态学 25
2.4.2 系统论 25
2.4.3 生态经济学 27
2.5 研究方法 27
2.5.1 系统分析评价 27
2.5.2 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 27
2.5.3 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分区方法 28
2.5.4 层次分析法 28
2.5.6 景观分析方法 29
2.5.7 制图 30
2.6 重点与难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0
2.6.1 研究重点 30
2.6.2 研究难点 30
2.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2.7 研究步骤 33
2.7.1 研究问题范围和程序 33
2.7.2 建立数据库 34
2.7.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4
2.7.4 进行脆弱性评价 34
2.7.5 建立降低区域生态脆弱性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政策保障机制 34
2.7.6 工作流程图 35
2.8 研究原则 36
2.8.1 系统性原则 36
2.8.2 主导性原则 36
2.8.3 动态性原则 36
2.8.4 可持续性原则 36
第三章 西部生态脆弱带概况 37
3.1 生态脆弱带 38
3.1.1 生态脆弱带界定 38
3.1.2 生态脆弱带性质 41
3.1.3 相关性辨析 43
3.1.4 生态脆弱带特征 45
3.1.5 生态脆弱带类型 49
3.1.7 生态脆弱带成因 53
3.2 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带 56
3.2.1 西部脆弱带主要生态问题 57
3.2.2 云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 58
3.2.3 青藏高原东北缘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带 63
3.2.4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带 65
第四章 西部生态脆弱带与土地荒漠化研究 73
4.1 西部生态脆弱带与荒漠化因果关系 74
4.1.1 土地荒漠化定义 74
4.1.2 生态脆弱带与土地荒漠化研究趋势 76
4.1.3 生态脆弱带与荒漠化过程的演化机理 77
4.1.4 生态脆弱带与荒漠化演化规律 79
4.2 西部生态脆弱带与荒漠化发展表象及其影响 80
4.2.1 土地荒漠化发展现状 80
4.2.2 荒漠化程度 82
4.2.3 荒漠化特征 86
4.2.4 荒漠化发生区域 86
4.2.5 荒漠化影响 87
4.3 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92
4.3.1 荒漠化认识史上的飞跃 92
4.3.2 人为诱因 93
4.3.3 政策误区和认识偏差 96
4.4 沙质荒漠化过程 97
4.4.1 沙地(丘)活化过程 97
4.4.2 草原灌丛荒漠化过程 99
4.4.3 土层风蚀粗化过程 100
4.4.4 土地不均匀风蚀切割——劣地形成过程 101
4.5 抗荒漠化系统工程 102
4.5.1 西部生态脆弱带荒漠化地区开发目标 102
4.5.2 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个目标 105
4.5.3 西部生态脆弱带综合系统优化 106
4.5.4 建立区域有效运行判据优选方案 107
4.6 建设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 109
4.6.1 背景资料及其数据集 109
4.6.2 建设农林牧合理布局新秩序 111
4.6.3 生物措施与工程结合 112
4.7 西部生态脆弱带草地建设 113
4.7.1 西部生态脆弱带草地生态经济功能 113
4.7.2 西部生态脆弱带基本草地范式 114
4.7.3 西部生态脆弱带区域系统结构 116
4.7.4 西部生态脆弱带草地管理 117
第五章 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 121
5.1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重新审视 122
5.1.1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萌创 122
5.1.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22
5.1.3 双向可变视角观察地理环境 123
5.2 区域生态环境条件 124
5.2.1 区域生态环境概念 124
5.2.2 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作用 125
5.3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类型 128
5.3.1 贫困的主导自然因素 128
5.3.2 自然地域贫困类型系统 129
5.4 中国西部典型贫困区 132
5.4.1 中国贫困区域分布和贫困人口特征 132
5.4.2 黄土高原贫困区 135
5.4.3 西南喀斯特贫困区 137
5.5 相关性分析 138
5.5.1 分布的相关性 138
5.5.2 土地的相关性 140
5.5.3 人口的相关性 142
5.6 成因与结论 143
5.6.1 易变化的生态环境受到高人口增长率冲击 143
5.6.2 变动率大的界面性气候与季节性约束强的种植业矛盾 144
5.6.3 市场畸形发育严重制约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 145
5.6.4 政策调控不力 145
第六章 西部脆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47
6.1 西部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系统 148
6.1.1 SDS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 148
6.1.2 西部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系统 148
6.2 西部生态脆弱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50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作用和特点 151
6.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52
6.2.3 可持续发展指标子系统 152
6.2.4 指标选择原则 153
6.2.5 指标选取方法 154
6.2.6 数据处理 155
6.3 西部生态脆弱带评价 157
6.3.1 既往评价方法的缺陷 158
6.3.2 综合评价 160
6.3.3 分类评价 163
6.4 生态脆弱带判别指标体系 165
6.4.1 定性判别指标 165
6.4.2 结构判别指标 167
6.4.3 定量判别指标 169
6.5 生态脆弱带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169
6.5.1 类型划分的综合因素 169
6.5.2 生态脆弱带类型、成因与类型划分指标 169
6.6 生态脆弱度与土地荒漠化相关性分析 171
6.6.1 脆弱度的高度综合性 171
6.6.2 荒漠化评判普适指标 173
第七章 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75
7.1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释义 176
7.1.1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概念与涵义 176
7.1.2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意义与作用 177
7.1.3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目的、方向与系统及模型集 180
7.2 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 183
7.2.1 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内涵 183
7.2.2 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类型 184
7.3 生态安全之本——西部可持续农业模式 187
7.3.1 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化、市场化及科技化 187
7.3.2 西南可持续农业模式 188
7.3.3 西北可持续农业模式 190
7.4 政策保障 193
7.4.1 西部开发生态先行 193
7.4.2 “生态绿灯” 195
7.4.3 突破生态“瓶颈”重组地域空间 196
第八章 中国西部脆弱生态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9
8.1 中国西部脆弱生态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200
8.1.1 问题的提出 200
8.1.2 适度人口思想缘由 202
8.1.3 全方位适度人口论 207
8.2 中国西部脆弱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211
8.2.1 资源物质观 211
8.2.2 资源稀缺论 213
8.2.3 资源系统观 214
8.2.4 资源经济观 215
8.2.5 人口增长对资源压力 217
8.3 中国西部脆弱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0
8.3.1 环境统一观 220
8.3.2 环境经济观 224
8.3.3 环境和谐观——现代“三圈”发展模式 228
8.3.4 环境协调观 231
8.3.5 人口环境系统运动及其辩证关系 233
8.4 人口、资源、环境与区际可持续发展 236
8.4.1 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内部稀缺性 236
8.4.2 人类行为外部效应 239
8.4.3 系统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 245
8.4.4 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 247
第九章 中国西部生态功能区划 251
9.1 生态功能区划释义 252
9.1.1 生态功能区划必要性与可能性 252
9.1.2 生态功能区划概念、结构与特征 254
9.1.3 生态功能区划类型 257
9.1.4 生态功能区划渊源 260
9.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与方法 263
9.2.1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263
9.2.2 生态功能区划定性方法 266
9.2.3 生态功能区划定量方法 268
9.3 区域GDP与西部自然资源环境各变量间关系的回归模型 272
93.1 西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72
9.3.2 西部自然条件相关性及主成分选取 273
9.3.3 主成分变量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 276
9.4 中国西部生态功能区划 278
9.4.1 生态功能区划背景 278
9.4.2 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实施要点及注意倾向 280
9.4.3 生态功能区划基本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281
9.4.4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281
9.5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建议 284
9.5.1 中国西部区域政策体系 284
9.5.2 重庆老工业振兴地区的区域政策 285
9.5.3 加快工业化地区的区域政策 288
9.5.4 重点支持发展地区的区域政策 289
9.5.5 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地区的区域政策 291
9.5.6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地区的区域政策 292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293
10.1 西部脆弱生态系统矛盾运动具有内在动因与外部压力及其加权效应 294
10.2 西部土地荒漠化景观形式是生态脆弱性基质演化的必然结果 294
10.3 西部生态脆弱性与贫困因子存在高相关性 295
10.4 西部自然条件主成分变量与区域GDP呈正相关 296
10.5 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带是特殊生态类型(功能)区或生态问题区 296
参考文献 298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北京模式》吴建繁,王德海,朱岩编 2017
- 《新华经典散文文库丛书 年轻时去远方漂泊 肖复兴经典散文》肖复兴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