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军编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3498358
  • 页数:1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中作者以网络传播者为对象,通过问卷、课题研究、国内外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详尽分析了网络传播者的失职表现,利用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媒介素养应该如何开展,提出了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传播者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自身优势的合理建议。本书立论新颖,文笔生动,案例详实,既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适用于教学辅导用书。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络传播的形态 1

第一节 互联网的定义 1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应用 1

(一)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2

(二)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2

(三)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3

(四)因特网(Internet) 3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 4

(一)数据通信 4

(二)资源共享 4

(三)远程传输 4

(四)分布式处理 4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5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 5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 5

第三阶段:形成时期 5

第四阶段:飞速发展时期 5

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6

第一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年6月—1993年3月) 6

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1994年4月—1996年) 7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 7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 7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 9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 9

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9

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 11

(一)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

(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1

(三)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2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 13

(一)虚拟性和真实性 13

(二)即时性和互动性 14

(三)全球性和开放性 15

(四)信息的海量性和媒体多样性 15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 16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 17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 18

(一)自媒体的含义 18

(二)自媒体的特点 19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 20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 21

(一)网络传播者的主体既是人本身 21

(二)网络传播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2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商谈伦理学” 22

第三节 网络传播者的特点 23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 23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 25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 26

第二章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28

第一节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 28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 28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 28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 29

(一)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 29

(二)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背景 29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31

第二节 网络媒介中的社会责任 32

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 32

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 33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 34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35

(一)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 35

(二)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遇到挑战 36

(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弱化 37

第三节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与理论分析 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 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边界划分 38

(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类型 39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 39

(一)网络信息发送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 39

(二)网络信息接收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 40

(三)网络信息散布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 40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 41

(一)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41

(二)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 42

(三)危害个体成长和权益 42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 43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外在诱因 43

(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需求的越轨 44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失范 47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 48

(一)“人肉搜索”概述 48

(二)对“人肉搜索”现象的理论研究 50

(三)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分析 53

(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54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 55

(一)对国家和民族责任 55

(二)对周围的环境和团体负责 55

(三)对自身的责任 55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 56

(一)前卫性——后喻社会的求知挑战 56

(二)逆反性——反中心主义下的逆反心理 56

(三)群体性——从众心理驱使的群体认同 57

第三章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与新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58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的调查研究 58

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 58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 60

(一)传播责任缺失,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 61

(二)网络中的民族责任感不强 62

(三)维护网上公共利益方面责任缺失 63

(四)在网络中尊重他人和控制情绪方面有所缺失 64

(五)网络中不能完全做到诚实守信 65

(六)不能很好的维护网络版权 66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 66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68

(一)从网络环境的特点来看 68

(二)从青年群体自身来看 69

(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驱使 69

第二节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例) 70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 70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 72

(一)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结构 72

(二)大学生上网时间 72

(三)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 73

(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主要内容 73

(五)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74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 75

(一)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 75

(二)各子变量的被试得值分析 76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 88

(一)方差分析 88

(二)多元回归分析 89

第三节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责任感 92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 92

(一)报纸的媒介素养 92

(二)广播素养 93

(三)电视素养 93

(四)网络素养 93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 93

(一)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中的存在意义 94

(二)媒介素养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重新建构社会关系 96

(三)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 96

(四)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99

(五)社会媒介化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 101

(六)大众接受媒介化社会影响下媒介素养的表现 102

(七)媒介素养反馈下网络社会表现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 103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105

(一)媒介素养理论内涵 105

(二)网络媒介素养内涵 105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07

(一)国外研究与实践 107

(二)国内研究与实践 107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价值分析 108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 109

(一)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网民社会化的需要 109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 109

(三)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信息化的需要 110

(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环境本质的认识 110

(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对网络社会责任的认识 111

第四章 网络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 112

第一节 媒介与社会的相关研究 112

一、媒介传播的发展—跨文化的媒介语境 112

二、媒介与青少年发展(本节的青少年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113

(一)电子媒介环境中的青少年 114

(二)媒介教育——赋权于青少年 115

三、媒介与人的社会化 116

(一)孩童期 117

(二)青春期-青年期 119

(三)成人期 120

(四)后成人期 121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意义 122

一、指导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122

(一)回答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 122

(二)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效果评估 123

(三)发展和改进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123

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123

(一)明晰研究对象 123

(二)完善理论体系 123

(三)发展研究方法 124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对象 124

一、媒介素养教育史 124

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124

三、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法 125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 125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126

(一)电子素养 126

(二)数字素养 126

(三)信息素养 126

(四)多元智能 127

(五)传媒素质 128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129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教育技术学 129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传播教育 130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影视艺术教育 130

(四)媒介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 131

第五节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方法与评价 131

一、媒介素养教育课题来源 131

(一)自主选择 132

(二)申报课题 132

(三)横向合作 133

二、研究方法选择 133

(一)定性研究方法 133

(二)定量研究方法 134

(三)质的研究方法 134

三、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指标 135

(一)英国和美国标准的借鉴 135

(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框架建立 138

四、媒介素养教育评价方式 140

(一)陈述性知识评价 140

(二)深层知识理解评价 140

(三)问题解决策略评价 141

五、世界各国的媒介素养概况 141

(一)欧美的媒介素养教育 141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的情况 142

(三)我国香港和台湾媒介素养状况 142

(四)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143

第六节 网络传播者媒介素养的解决方法 144

一、提高网络传播参与者的媒介素养 144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和传播自律 145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弥补其劣势 146

四、网络传播要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积极性 147

五、适当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手段 147

第七节 青少年网络传播者心理的干预防治策略 148

一、青少年自己给自己把好关 148

(一)培养健康的上网方式 148

(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149

(三)加强人际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49

(四)正确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149

(五)确立网上伦理和遵守社会规则 149

二、家长如何做 150

(一)专家意见 150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 150

(三)帮助孩子交朋友 152

三、学校的责任 152

(一)加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152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广泛培养学生兴趣 152

(三)开设网络心理中心进行辅导服务 152

(四)在信息接受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52

(五)重视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153

(六)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 153

(七)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 153

(八)用新的教育方式对待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 154

四、网吧经营者应尽的责任 154

五、网站制作者制作健康的网站 155

六、戒青少年网瘾,可设“网络心理导师” 155

七、保守秘密,尊重青少年隐私 155

八、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56

后记 157

参考文献 158

附录一 161

附录二 1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