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定义 1
二、噬菌体的发现 1
三、噬菌体的本质 3
四、噬菌体的起源 4
五、溶原性 5
六、噬菌体的分类 6
第二章 感染过程 7
一、一步生长试验 7
二、吸附 8
三、穿入 9
四、增殖 9
五、宿主细胞的裂解和噬菌体后代的释放 10
六、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裂解 11
七、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裂解 11
一、噬斑计数法 14
第三章 噬菌体颗粒的计数法 14
二、稀释终点法 15
三、裂解时间测定法 16
四、细胞内的噬菌体 16
第四章 噬菌体的大小和形态 18
一、噬菌体颗粒的电子显微镜检查 18
二、超滤法 21
三、分析离心法 23
四、扩散常数 23
六、电离辐射 24
五、电泳法 24
七、非电离辐射 25
八、感染性颗粒的重量 25
九、摘要 26
第五章 物理和化学因素(辐射线除外)对噬菌体颗粒的影响 27
一、pH的影响 27
二、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 28
三、去垢剂 28
六、醇类 29
七、其他化学药品 29
四、螯合剂 29
五、芥子气 29
八、声波振动 30
九、表面变性 30
十、加热灭活 31
十一、静水压力 33
十二、渗透压休克 33
十三、摘要 34
第六章 辐射对噬菌体颗粒的影响 35
一、可见光 35
(一)致死作用 36
二、紫外线 36
(二)生长-延缓作用 37
(三)宿主杀死作用 38
(四)干扰作用 38
(五)光复活作用 38
(六)复感染复活 39
三、电离辐射 40
四、放射性磷的衰变 42
五、摘要 45
一、浓缩与纯化 46
第七章 化学组成 46
二、纯度标准 47
三、元素组成 48
四、主要的化学成份 49
五、氨基酸,核苷酸和碱基 49
六、噬菌体制备物的消光系数 51
七、每个感染性颗粒的磷和氮的含量 52
八、摘要 53
第八章 抗原特性 54
一、抗噬菌体血清的制备 54
二、噬菌体抗原的多样性 55
三、噬菌体感染性的中和作用 56
四、未完全中和的噬菌体制备物的特性 57
五、补体结合作用 57
六、特异性聚集作用 58
七、对吸附有噬菌体的细菌的凝集作用 59
八、特异性的可溶性物质 59
九、中和作用的动力学 60
十、不规律的中和作用 62
十一、经血清处理后活存噬菌体的检定对宿主的依赖关系 63
十二、抗原特异性的遗传 64
十三、噬菌体中和作用的机制 65
第九章 宿主特异性 66
一、噬菌体的微生物宿主 66
二、噬菌体的宿主范围 66
三、在吸附作用中的宿主特异性 67
四、在感染作用中的宿主特异性 68
五、通过突变获得抗噬菌体性 68
六、通过溶原化作用获得抗噬菌体性 70
七、影响宿主范围的噬菌体的突变 71
八、宿主范围的表型修饰 72
(一)表型混合 72
(二)宿主控制的变异 73
九、摘要 74
第十章 噬菌体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作用 75
一、吸附作用的动力学 75
二、离子环境 77
三、有机辅助因子 78
四、吸附作用的阶段性本质 80
五、受体部位的化学本质 82
六、摘要 87
第十一章 噬菌体增殖的各阶段 88
一、感染的发生 88
(一)穿入 88
(二)DNA由噬菌体颗粒的释出 89
(三)对细菌的穿刺 89
二、潜伏期 92
四、提前裂解 93
三、裂量 93
五、通过照射被感染细菌的方法研究噬菌体的增殖 96
六、噬菌体发育的形态学阶段 99
七、摘要 102
第十二章 被感染宿主细胞的细胞学变化 103
一、对活细胞的观察 103
二、对固定及染色标本的观察 105
三、电子显微镜观察 109
四、摘要 110
(二)物理分级分离——渗透压休克 112
(一)化学组成 112
一、噬菌体颗粒的形态、功能与化学上的差异 112
第十三章 利用同位素研究感染的噬菌体颗粒的归宿 112
(三)生理的分级分离——搅拌器实验 113
(四)噬菌体蛋白质与噬菌体DNA功能上的区别 113
二、感染的噬菌体颗粒的断裂 113
(一)噬菌体蛋白质不发生断裂 113
(二)超感染之后噬菌体核酸的断裂 114
三、由感染的噬菌体到其后代的物质转移 116
(一)噬菌体蛋白质不转移给噬菌体的子代 116
(二)噬菌体核酸对子代的转移 117
(三)非遗传性转移的物质转移 119
(四)转移期间亲代的同位素的物理状态 122
(五)亲代同位素在子代颗粒中的分布 122
(六)转移的效率 123
四、摘要 124
第十四章 噬菌体增殖时对营养和代谢物质的需求 125
一、吸附和穿入作用的需求 125
二、噬菌体增殖的代谢需求 127
(一)成熟噬菌体中代谢酶的缺乏 128
(二)与生长型噬菌体相关联的酶的活性 129
(三)宿主细胞的酶的活性 130
(四)宿主细胞的合成和供应能量的机制 131
三、生长型复制对部分代谢物质的需求 133
四、噬菌体合成的物质的来源 133
(一)由亲代噬菌体得来的物质 134
(二)感染前和感染后被同化的蛋白物质 134
(三)感染前和感染后被同化的核酸物质 136
五、DNA代谢的动力学的研究 138
六、摘要 140
第十五章 化学物质对噬菌体生长的干扰 142
一、对吸附的阻止作用 143
二、对穿入的阻止作用 144
三、在细胞水平上的抑制作用 145
(一)对能量代谢的干扰 145
(二)对蛋白质合成的阻止作用 146
(三)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引起DNA合成的阻止 147
(四)对DNA合成的阻止作用 147
(五)对辅酶活性的阻止作用 147
(六)对成熟的阻止作用 148
四、流产性感染 150
五、含有结构类似物的非感染性噬菌体颗粒 151
六、其他抑制剂 152
(一)抗菌素 152
(二)芳香族联眯类 152
(三)染料 153
七、摘要 153
第十六章 噬菌体突变及表型变异 154
一、定义 154
二、非遗传性(表型)变异 155
(一)宿主诱导的修饰作用 155
(二)类表型 156
(三)表型混合 157
(四)其他表型改变 157
三、遗传性变异(突变) 158
(一)影响吸附特异性的突变 158
(二)影响生长能力的突变 159
(三)影响吸附需求的突变 160
(四)影响裂解-抑制作用的突变 161
(五)影响噬斑型别的突变 162
(六)影响稳定性的突变 162
(八)其他突变 163
(七)影响抗原特异性的突变 163
四、突变频率 164
五、突变原 165
六、摘要 168
第十七章 混合感染 170
一、不相关的噬菌体间的混合感染—相互排斥 170
二、相关噬菌体的混合感染 173
(一)缺乏相互排斥 173
(二)部分排斥 174
三、摘要 175
(三)有限参预作用 175
第十八章 噬菌体遗传学 177
一、混合感染及重组 177
二、生长型噬菌体库 178
三、Visconti-Delbrück学说 179
(一)遗传座位有多个 179
(二)互补重组体的形成 179
(三)多次重组 179
(五)重组后的增殖 180
(四)连锁及负干扰 180
(六)向遗传平衡移动 181
(七)群体遗传学中的一个问题 182
四、杂合 183
五、拟等位现象 186
(一)基因作为一个功能单位 187
(二)突变单位 188
(三)重组单位 189
(一)被紫外线灭活的噬菌体的复感染复活 190
六、辐射遗传学 190
(二)因电离辐射或因P32衰变而被灭活的噬菌体的复感染复活 192
(三)交叉复活 192
(四)紫外线对遗传重组的影响 193
第十九章 溶原性 194
一、定义及所在 194
二、前噬菌体 195
三、温和性噬菌体的特性 196
四、溶原化作用 196
(一)自发性的产生 197
五、溶原性菌的噬菌体的产生 197
(二)诱导作用 198
六、免疫性 198
七、缺陷型溶原性菌 199
八、溶原性和细菌遗传学 200
(一)转导作用 200
(二)由于溶原化而引起的细菌改变 201
九、摘要 201
(一)定义 203
一、定义及准则 203
第二十章 大肠菌素及其他菌素 203
(二)检查与滴定 204
(三)物理化学特性 204
二、大肠菌素对敏感细菌的作用 205
(一)特异性 205
(二)作用方式 206
三、大肠菌素原性细菌 206
(一)大肠菌素的产生 206
(二)大肠菌素原性的遗传学的决定 207
四、其他菌素 208
五、菌素和噬菌体 209
第二十一章 噬菌体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210
一、历史 211
二、Craigie和颜春晖之vi噬菌体分型表式 212
三、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214
(一)分型用噬菌体之分离 214
(二)常规试验稀释度 214
(三)技术操作 215
四、vi噬菌体分型的理论 216
(一)vi噬菌体Ⅱ的适应 216
(二)伤寒杆菌之vi型特异性 217
五、vi噬菌体分型的实际应用 220
六、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之噬菌体分型 220
七、其他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221
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型 222
九、白喉杆菌的噬菌体分型 223
十、根据对所携带的噬菌体的鉴定作细菌分型 223
第二十二章 噬菌体的分类学 225
一、分类学的原则和目的 225
三、种的分类准则 226
二、对噬菌体分类的若干建议 226
(一)血清学的关联 227
(二)大小及形态 227
(三)化学组成 227
(四)潜伏期 228
(五)对灭活作用的易感性 228
(六)特殊的生理学特性 228
(七)混合感染试验的结果 229
五、应用于温和性噬菌体的特殊的分类准则 230
四、种以上的可能的分类准则 230
六、噬菌体与其他病毒的关系 231
七、典型标本的重要性 232
八、摘要 233
词汇 234
附录 噬菌体的研究方法 239
一、导言 240
二、宿主菌和噬菌体 240
三、培养基 240
四、噬菌体的分离 242
六、用琼脂层叠法测定噬菌体 243
五、宿主菌的测定 243
(一)平板接种效率 244
(二)噬菌体的稳定性和稀释液的选择 245
七、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245
噬菌体原液的过滤 246
八、噬菌体的浓缩和精制 247
九、抗噬菌体血清的制备和使用 248
(一)动物免疫 249
(二)抗噬菌体血清的检定 249
(三)用抗血清的K值证明噬菌体之间的血清学相关性 250
十、噬菌体吸附于细菌的速率 251
(一)未被吸附的噬菌体检定法 252
(二)被感染的细菌数检定法 252
(三)活存菌比例测定法 253
十一、一步生长曲线 254
(一)讨论 256
(二)裂解作用 259
(三)无噬菌体发育时的噬菌体吸附作用 260
(四)化学作用对噬菌体生长的研究 260
十二、用单个细胞法研究噬菌体的增殖 261
(一)抗噬菌体突变体的分离 263
十三、宿主细胞抗噬菌体感染的突变 263
(二)大肠杆菌B株的突变型式 264
(三)指示菌株和它们的性质 265
(四)用混合噬菌体和混合指示菌株作平板接种 266
十四、噬菌体的突变 269
(一)宿主范围的突变 269
(二)吸附辅助因子的突变 270
(三)噬斑形态的突变 272
(一)用同一噬菌体型的r+和r变种作混合感染 273
十五、混合感染和遗传重组 273
(二)在混合感染的细菌中遗传特性的重组 274
十六、紫外线照射对噬菌体的影响 275
(一)光复活作用 276
(二)被紫外线灭活的噬菌体的复感染复活 276
十七、噬菌体在细胞内生长的研究方法 277
(一)生物化学方法 277
(二)照射法 278
(三)在潜伏期间使噬菌体生长中断随后使宿主细胞破裂所用的方法 279
参考文献 281
- 《噬菌体表达 实验室手册 重印版》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编 2004
- 《噬菌体学》司稚东主编 1996
- 《噬菌体分子生物学 基本知识和技能》贾盘兴等编著 2001
- 《生物文库技术 噬菌体展示与SELEX技术》邵宁生,杨光,房涛主编;李少华,谢剑炜,薛沿宁等副主编 2011
- 《基因开关 再访入口噬菌体》(美)普塔什尼(Ptashne,M.)编;孙超,彭学贤译 2006
- 《噬菌体图谱》何能波,司稚东等著 1991
- 《噬菌体实验技术》余茂效,司棋东编著 1991
- 《噬菌体治疗 当前的研究和应用》(波)J.博雷索夫斯基,(波)R.米尔达兹布罗斯基,(波)A.戈尔斯基主编 2019
- 《噬菌体及其防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噬菌体组编 1973
- 《微生物菌体的综合利用》上海市应用微生物展览会编 1972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