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再传伤寒论
再传伤寒论

再传伤寒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世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2360672
  • 页数:6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早期伤寒论进行再次详细论述。
《再传伤寒论》目录

上部 顺编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 3

伤寒论卷第一 3

平脉法第一 3

辨脉法第二 6

伤寒论卷第二 11

伤寒例第三 11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1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6

伤寒论卷第三 2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22

伤寒论卷第四 3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37

伤寒论卷第五 47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47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56

伤寒论卷第六 58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58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59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64

伤寒论卷第七 70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7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72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73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75

伤寒论卷第八 82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82

辨不可吐第十八 88

辨可吐第十九 88

伤寒论卷第九 89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89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93

伤寒论卷第十 101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01

伤寒论后序 113

中部 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 117

前言 117

导论 对前人所述《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综合分析 118

1历史上由浅入深的《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 118

经络说与经络脏腑说 118

经络脏腑结合部位说 119

六经气化学说 119

综合说 122

2粗浅而误人的六经实质认识 122

单纯八纲说 122

单纯证候群说 123

参考文献 123

正论 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 125

1中医学是一门大范围的医学新陈代谢学 125

西医学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25

物质三态论 125

谈形气医学与形质医学的差异 126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126

2经络总论 127

论包括经络在内的人体总的物质基础——阴阳二气及中医阴阳理论的科学性 127

论以经络为统领的人体脉络系统 128

论冲脉的两种含义 130

人体生理上的虚实观及对经络实质的认识 132

3五行五脏论 135

论气立与神机 135

论五脏与六腑的不同功用 135

谈以地球为中心的五行之气与六气 136

论五行理论的科学意义 139

4六经标本中气论 142

论六气的客观性 142

论肾命之火 143

《素问》的七篇大论非唐·王冰所著 144

《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标本中气 145

论人体五行与六气的联系及不同的作用方向 147

论《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开阖枢” 149

论体内六气与三焦有机联系的作用机制——“开阖枢” 150

论六经统领六气 153

论一气流行与六经之气分治 154

六经气化中已经融会贯通了荣卫血气津液 154

六经标本中气从化论是对于六经两两相合的三个系统的认识 156

论六经血气多少 160

论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与经络的输导紧密联系 161

再论六经与十二经的关系 162

论六经正气传经 163

早已被张仲景所掌握的极为复杂的六经六气理论 164

5论病因 169

论六淫为病、大气为病 169

简论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病因 176

略谈《伤寒论》的病因病机 185

论多病因致病 187

6论辨证论治 188

论脉证的科学性 188

方圆辨证的思维方式及临床举隅 189

7论《伤寒论》的治法及方药应用 197

8关于《伤寒论》“六经”一些问题的再说明 201

论六经 201

谈六经为病 202

六经是人体生理的功能单位及其系统性 203

9《伤寒论》六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04

太阳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04

阳明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07

少阳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09

太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10

少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12

厥阴经生理与病理概要 213

附:《伤寒论》流传版本考略 215

参考文献 220

下部 顺编伤寒论注释 223

伤寒论卷第一 223

平脉法第一 223

辨脉法第二 241

伤寒论卷第二 270

伤寒例第三 270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29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300

桂枝汤 310

桂枝加葛根汤 315

桂枝去芍药汤 32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21

桂枝加附子汤 321

桂枝麻黄各半汤 322

桂枝二越婢一汤 323

桂枝二麻黄一汤 324

白虎加人参汤 325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26

甘草干姜汤 327

芍药甘草汤 327

调胃承气汤 327

四逆汤 327

伤寒论卷第三 3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30

葛根汤 330

葛根加半夏汤 331

麻黄汤 331

大青龙汤 335

小青龙汤 336

桂枝汤 339

小柴胡汤 343

禹余粮丸(补) 348

桂枝甘草汤 34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4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350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350

干姜附子汤 351

茯苓四逆汤 352

芍药甘草附子汤 352

调胃承气汤 35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54

葛根黄芩黄连汤 35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55

真武汤 356

五苓散 357

茯苓甘草汤 35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60

栀子豉汤 363

栀子甘草豉汤 363

栀子生姜豉汤 363

栀子厚朴汤 365

栀子干姜汤 36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68

桂枝加桂汤 36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70

四逆汤 374

小柴胡汤 377

小建中汤 38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84

柴胡加芒消汤 385

大柴胡汤 386

桃核承气汤 391

抵当汤 392

抵当丸 393

伤寒论卷第四 39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395

大陷胸丸 397

大陷胸汤 398

大柴胡汤 400

小陷胸汤 401

文蛤散 402

五苓散 402

白散 402

小柴胡汤 408

柴胡桂枝汤 409

柴胡桂枝干姜汤 410

半夏泻心汤 413

生姜泻心汤 414

甘草泻心汤 415

大黄黄连泻心汤 416

附子泻心汤 417

桂枝人参汤 419

赤石脂禹余粮汤 420

旋复代赭汤 420

十枣汤 421

瓜蒂散 422

炙甘草汤 426

黄连汤 427

黄芩汤 42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427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428

白虎加人参汤 429

白虎汤 430

桂枝附子汤 431

去桂加白术汤 431

甘草附子汤 432

伤寒论卷第五 43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434

五苓散 442

小柴胡汤 444

麻黄汤 446

桂枝汤 446

栀子豉汤 448

白虎加人参汤 449

猪苓汤 449

白虎汤 450

茵陈蒿汤 454

栀子檗皮汤 456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456

吴茱萸汤 459

四逆汤 460

麻子仁丸 461

蜜煎 463

调胃承气汤 466

大承气汤 467

小承气汤 467

抵当汤 481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483

小柴胡汤 486

伤寒论卷第六 489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489

桂枝汤 491

桂枝加芍药汤 493

桂枝加大黄汤 49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495

麻黄细辛附子汤 502

麻黄附子甘草汤 503

附子汤 503

四逆汤 505

通脉四逆汤 507

白通汤 508

白通加猪胆汁汤 508

桃花汤 510

真武汤 511

四逆散 512

吴茱萸汤 513

猪苓汤 517

黄连阿胶汤 517

大承气汤 518

猪肤汤 520

甘草汤 520

桔梗汤 520

苦酒汤 521

半夏散及汤 52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22

当归四逆汤 52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26

鸟梅丸 527

通脉四逆汤 530

四逆汤 530

麻黄升麻汤 534

瓜蒂散 536

茯苓甘草汤 537

白虎汤 538

桂枝汤 54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545

白头翁汤 547

小承气汤 548

栀子豉汤 548

吴茱萸汤 551

小柴胡汤 551

伤寒论卷第七 553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553

五苓散 555

理中丸 555

四逆汤 556

四逆加人参汤 55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557

桂枝汤 558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559

烧裈散 559

小柴胡汤 560

竹叶石膏汤 560

理中丸 561

牡蛎泽泻散 561

枳实栀子汤 562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564

禹余粮丸(补) 570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572

桂枝汤 573

四逆汤 576

桂枝加葛根汤 57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77

桂枝加桂汤 577

葛根汤 577

葛根加半夏汤 577

葛根黄芩黄连汤 578

麻黄汤 579

大青龙汤 580

小青龙汤 581

五苓散 581

小柴胡汤 582

柴胡桂枝汤 582

麻黄附子甘草汤 583

伤寒论卷第八 584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584

麻黄汤 584

桂枝汤 584

桂枝加附子汤 585

桂枝二麻黄一汤 585

白虎加人参汤 585

甘草干姜汤 586

芍药甘草汤 586

调胃承气汤 586

四逆汤 586

柴胡桂枝汤 587

桂枝甘草汤 58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588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588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589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589

真武汤 590

五苓散 590

茯苓甘草汤 590

生姜泻心汤 591

芍药甘草附子汤 591

大柴胡汤 592

大承气汤 592

蜜煎 593

辨不可吐第十八 593

辨可吐第十九 594

伤寒论卷第九 597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597

当归四逆汤 605

甘草泻心汤 609

大承气汤 610

小承气汤 610

蜜煎 611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612

大陷胸汤 613

十枣汤 613

桃核承气汤 614

抵当丸 614

抵当汤 614

茵陈蒿汤 615

大柴胡汤 615

大承气汤 617

小承气汤 622

桂枝汤 623

调胃承气汤 624

伤寒论卷第十 625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625

桂枝麻黄各半汤 626

桂枝汤 626

桂枝去芍药汤 62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2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62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628

葛根黄芩黄连汤 628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628

白虎汤 629

白虎加人参汤 62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2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30

四逆汤 630

茯苓四逆汤 630

干姜附子汤 630

栀子豉汤 632

栀子甘草豉汤 632

栀子生姜豉汤 632

栀子厚朴汤 633

栀子干姜汤 634

大陷胸汤 634

半夏泻心汤 636

甘草泻心汤 636

大黄黄连泻心汤 637

五苓散 637

桂枝人参汤 637

赤石脂禹余粮汤 637

旋复代赭汤 638

柴胡桂枝干姜汤 63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40

柴胡加芒消汤 640

大柴胡汤 640

调胃承气汤 641

小承气汤 642

大承气汤 642

抵当汤 643

桂枝加芍药汤 644

麻黄升麻汤 64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645

附录 646

《顺编伤寒论注释》引用注家及参考书目 646

顺编本与原宋本所对应的条号 649

方剂索引 657

古今剂量折用法 66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