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1208735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外交学理与外交实务并重的原则,在探讨外交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范围,以及外交学与其他交叉学科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外交学概论》的学科体系和框架。本书从总的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规则与惯例,外交机机构组成与外交代表,使馆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当代外交的方式与类型,外交交涉与谈判,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与国际条约,以及现代外交与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同时,本书又概括地论述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国的外交风格与特色,结合中国外交实践经验阐述了外交业务与技术,以及中国外交队伍的建设等问题。开本 32开326千字页数 368页
《外交学概论》目录

绪论 1

一、外交的概念和特性 2

二、外交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与指导思想 6

三、外交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 10

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外交学的意义 13

第一章 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 18

一、自古以来就有外交 18

外交的起源与产生 18

古代中国的外交 19

古代印度和埃及的外交 21

古希腊的外交 22

古罗马的外交 23

二、中世纪封建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 25

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及其初期的外交特点 25

中世纪中期的教廷外交 26

中世纪末期王权兴起与外交发展 27

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 28

常驻外交使节及其制度的确立 29

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交往 30

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 32

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中世纪外交的批判 32

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外交特点 35

西方外交惯例传到东方 37

帝国主义时期的强权外交和集团外交 38

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 41

无产阶级外交原则提出的客观基础 4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外交原则 42

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对外原则 45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外交” 48

“新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 48

威尔逊的新外交 50

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原则与实践 53

拉美国家提出的外交关系原则 58

第二章 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总趋势 66

一、国际公认的当代外交基本准则 66

主权平等 67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 68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6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

二、当代遵循的外交规则与惯例 70

外交承认 71

外交关系的建立 73

外交代表机关的建立和馆长的就任 74

外交团和外交团团长 77

位次 78

对等与无差别待遇 80

外交报复 80

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 81

人权的国际保护 82

三、当代外交的进步总趋势 85

第三章 当代外交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89

一、外交决策机构 89

外交决策权在一国最高领导 89

外交决策机构组织和协调对外政策的实施 91

最高外交决策者也是最高外交执行者 91

二、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93

“外交部”是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93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职责 94

“外交部”的组成 95

三、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 97

互设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是建交标志 97

外交代表机关当今一般都为大使馆 98

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 99

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和规模 101

四、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 104

常驻国际组织代表是当代外交现象 104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特点 105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范围 106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 108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 108

五、外交部门、领事部门和外事部门 109

第四章 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 111

一、作为使馆馆长的外交代表 111

常驻外交代表的起源 112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的发端 113

19世纪初期关于使节等级的规定 114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15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种类 116

二、使馆馆长的任命、到任和离任 117

使馆馆长的任命 117

征求接受国对任命的同意 117

使馆馆长的就任 118

使馆馆长的兼任 119

临时代办 120

使馆馆长的离任 121

三、作为使馆外交职员的外交代表 122

四、特使、无任所大使、观察员 124

特使 124

无任所大使 124

观察员 124

五、领事制度和领事代表 125

领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25

当代领事关系和领馆的建立 126

领事代表的类别和等级 128

领事代表的职责 129

领事身份的取得和终止 130

第五章 外交特权与豁免 132

一、自有外交之日起即有外交优遇 132

二、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 132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 133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 134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享受期限 135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内容 135

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136

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136

通讯自由 137

行动自由 137

馆舍免税 138

使用国旗国徽 138

获得馆舍 138

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 139

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 140

管辖豁免 141

免纳捐税 142

免纳关税和免验 143

其他特权 143

四、使馆和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144

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和不干涉内政 144

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 145

不滥用特权 146

五、中国国内法有关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现行规定 146

第六章 当代外交的方式 150

一、多边外交 151

多边外交的含义 151

多边外交的特点 153

多边外交的作用 155

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 158

二、首脑外交 159

首脑外交的含义 159

首脑外交的形式 160

首脑外交的特点和作用 164

首脑外交与传统外交 165

三、经济外交 166

经济外交的含义 167

经济外交的方式 169

四、公众外交 175

公众外交的含义 176

公众外交的作用 177

第七章 外交交涉与外交谈判 181

一、外交交涉 181

外交交涉的概念 181

外交交涉的渠道 182

外交交涉的一般程序和形式 183

二、外交谈判 186

外交谈判的含义 186

外交谈判的规律和准则 188

外交谈判的类型 189

外交谈判的形式 189

外交谈判的规则 191

外交谈判的程序 192

外交谈判的艺术和技巧 195

第八章 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条约 198

一、国际会议与外交 198

国际会议的概念 198

国际会议的类别 199

国际会议的历史发展 200

国际会议的筹备与发起 203

国际会议的程序规则 205

会议外交 210

二、国际组织及其活动程序 211

国际组织的概念 211

国际组织的类别 212

国际组织的起源 213

国际组织的结构 215

当代国际组织的特点 216

国际联盟 217

三、联合国组织 219

联合国组织及其主要机构 219

联合国常驻代表团 225

联合国程序中的主要问题及应付策略 227

联合国面临的特殊问题 230

国际组织在现代外交上的重要地位 233

四、国际条约 234

国际条约的概念 234

国际条约的名称 235

国际条约的分类 238

条约的缔结 239

条约的形式 239

条约的认证 240

务约的签署 241

条约的批准 241

条约的加入、接受与赞同 242

条约的保留 242

条约的效力、生效、无效与失效 243

条约的解释 245

条约的登记 245

第九章 外交业务与技术 248

一、外交实践中的礼仪 248

国与国之间从来注意“以礼相待” 248

礼在外交实践中的重要性 249

礼仪的常见形式 251

为不同目的举行的仪式 258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 259

二、外交文书的形式、格式和用途 260

正式照会 260

正式外交函件 262

普通照会 262

备忘录 263

外交便函 264

外交电报 264

三、外交实践中的语言 265

语言是外交工作的“武器” 265

外交语言的要求和特性 266

准确与含糊的辩证关系 269

外交语言的多风格多姿彩 269

外交与外语 270

四、外交调研 271

外交调研的目的和任务 271

外交调研的手段和途径 272

外交调研的要求和技巧 273

第十章 当代外交同其他领域的关系 276

一、外交与国际环境 276

二、外交与内政 282

三、外交与经济 285

四、外交与科技 288

五、外交与军事 291

六、外交与文化 294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300

一、坚持独立自主 301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04

三、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306

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合作关系 308

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10

六、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12

七、遵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方针 313

八、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314

九、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315

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316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 318

一、新中国外交的特色 318

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318

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结合 321

坚持正义,“不信邪” 323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 324

二、新中国外交的风格 326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326

不卑不亢,平等待人 328

热情坦诚,以理服人 329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332

三、新中国外交特有的人民性 334

新中国的人民外交 334

中国新时期的“总体外交” 336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和外交学 337

第十三章 当代外交官的素质、遴选与培训 340

一、资产阶级国家对外交人员的严格挑选 340

二、新中国对外交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要求 342

站稳立场 343

掌握政策 344

熟悉业务 344

严守纪律 346

三、新中国外交官的选拔与培训 347

新型外交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 347

新中国初、中级外交官的培训 348

附录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年4月18日订于维也纳) 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