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手机传播学
手机传播学

手机传播学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靖鸣,刘锐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1183678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从传播学角度深入系统探讨手机这一新媒体的特性和传播规律的专著。
《手机传播学》目录

序&张国良 1

前言 1

开篇 1

第一章 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 1

第一节 与手机相关的通信工具 1

一、电话的发明 2

二、无线对讲机 5

三、无绳电话 6

四、小灵通 8

五、寻呼机 10

六、大灵通 15

第二节 手机的诞生与手机之父 18

第三节 手机的30年法则 21

一、1G:“大哥大”的时代 21

二、2G:GSM网络时代 24

三、2.5G:GPRS、CDMA1X时代 26

第四节 手机与网络的结合——无线上网 36

一、WAP业务 37

二、日本的I-mode 41

第五节 手机的3G革命 43

一、3G的特点 43

二、3G手机的功能 44

三、3G:手机媒体羽化成蝶 47

四、我国已正式参与3G手机国际标准的制定 48

五、后3G时代 50

第六节 手机的未来形态和功能 52

一、多功能化 53

二、智能化 54

三、人性化 55

四、分群化 57

第二章 手机的传播特性和意义 59

第一节 手机的技术特性 59

一、便携性 60

二、移动性 61

三、贴身性 61

四、渗透性 62

第二节 手机的电话传播特性 63

一、即时性 64

二、强迫性 65

三、聚焦性 65

第三节 短信的人际传播特性 66

一、方便快捷 67

二、书面口语 67

三、去现场感 68

四、到达率高 68

五、选择回复 69

六、保密性强 69

七、可存储性 70

第四节 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70

一、信息传播快捷 72

二、个性化传播 73

三、多媒体移动传播 74

四、及时互动 75

五、潜在受众广泛 75

六、新闻采访的工具 76

第五节 手机的传播缺陷 77

一、匿名性带来的缺陷 77

二、可转发性带来的缺陷 78

三、强迫性带来的缺陷 79

四、私密性带来的缺陷 80

五、随身性带来的缺陷 82

第三章 手机传播的意义与影响 84

第一节 手机传播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84

一、改写传媒版图,加剧市场竞争 85

二、模糊传受双方角色,挑战传统媒体把关人地位 86

三、加入人际传播因素,信息传播流程复杂化 87

四、精确制导,分众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88

五、拓宽传统媒体赢利空间,打造新型价值链条 89

六、反思现行新闻管理体制,呼唤健全政策法规 91

第二节 手机传播的社会学意义 91

一、延伸人的综合感官 92

二、扩展个人信息空间 93

三、建构公共话语平台 95

四、开展社会管理与沟通 96

五、缩短社会数字鸿沟 98

六、模糊公私领域界限 102

七、混杂前台后台行为 103

第三节 手机传播的经济学意义 105

一、成就拇指经济 106

二、挽救网络迷局 107

三、带动相关产业 108

第四章 手机与人际传播 110

第一节 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 110

一、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分类 111

二、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 114

第二节 手机人际传播的内容分析 119

一、事务信息类 119

二、节 日祝福类 120

三、情感传递类 121

四、整蛊搞笑类 123

五、评头论足类 130

六、哲理意蕴类 131

七、短信糟粕类 132

第三节 手机人际传播的文化视角 134

一、手机人际传播与传统文化 134

二、手机人际传播与大众文化 137

第四节 手机人际传播心理 145

一、信息交流的心理 145

二、情感联系的心理 145

三、游戏娱乐的心理 147

四、宣泄情绪和欲望的心理 149

五、追求时尚的心理 151

六、标榜个性的心理 153

七、追求实惠的消费心理 154

第五节 手机人际传播的悖论 155

一、自由与束缚的矛盾 156

二、交往目的与效果的矛盾 158

三、快捷与延迟的矛盾 161

四、个性与雷同的矛盾 163

五、工具性和玩具性的矛盾 166

六、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167

第五章 手机与大众传播 170

第一节 手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170

一、手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形式 170

二、手机与传统媒体互动的注意事项 174

三、互动:手机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 178

第二节 第五媒体之争 179

一、手机短信是否是第五媒体之争 179

二、手机是否是第五媒体之争 183

第三节 手机报纸 193

一、手机报纸概况 193

二、手机报纸的类型 196

三、手机报纸的特点 198

四、手机报纸:报业蓝海 200

五、手机报纸的瓶颈制约 203

六、手机报纸的前景展望 212

第四节 短信新闻文本分析 214

一、新闻体裁多为消息 214

二、新闻结构打破常规 216

三、根据需要选择新闻要素 217

四、文本系统相对封闭 219

五、叙事结构比较简单 220

六、新闻语言高度浓缩 221

第五节 手机电视 221

一、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 222

二、手机电视的发展概况 224

三、发展手机电视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30

第六节 手机广播 247

一、手机广播的界定 247

二、手机广播的发展现状 248

三、手机广播的特点 251

第七节 手机广告 253

一、手机广告的形式 255

二、手机广告的特点 257

三、手机广告出现的问题 260

四、如何开掘手机广告金矿 261

第六章 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 268

第一节 手机短信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 269

一、手机短信犯罪 269

二、手机短信的一般违法行为 275

三、短信的不道德行为 278

第二节 手机偷拍引发的法制与伦理问题 280

一、手机偷拍侵犯隐私权行为 281

二、手机偷拍犯罪行为 284

第三节 手机媒体与著作权保护问题 286

一、报纸信息在移动终端传播的著作权 287

二、广播电视信息在移动终端传播的著作权 289

三、网络信息在移动终端传播的著作权 290

第四节 手机传播与信息安全 292

一、手机正常传播与信息安全 292

二、手机病毒传播与信息安全 295

第五节 手机传播法制与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98

一、手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 299

二、手机媒介生态系统失衡原因 299

第六节 手机法制与伦理问题防范 305

一、国外防范手机法制与伦理问题的经验 306

二、国外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2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319

附件二:信息产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 338

附件三: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342

附件四: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346

参考文献: 354

后记 3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