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革宏,王卫卫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202848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全书除绪论外分为12章,依次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繁殖、环境条件、微生物的代谢、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物质转化、感染和免疫、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微生物与可持续发展。本书体系完整,内容新颖,反映了微生物学科的现代发展水平。
《微生物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一、微生物 1

二、微生物学 3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 4

一、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

二、微生物学的未来 8

第三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9

一、微生物与医疗保健 9

二、微生物与工业发展 9

三、微生物与农业生产 10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10

五、微生物学与基础理论研究 10

复习思考题 11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2

第一节 细菌 12

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12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14

三、细菌的繁殖 27

四、细菌的群体特征 28

五、真细菌的主要类型及代表属 30

第二节 放线菌 36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37

二、放线菌的繁殖 39

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40

四、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40

第三节 古细菌 42

一、古细菌的发育与特点 42

二、古细菌的细胞构造与功能 44

三、古细菌的类型及其代表 45

第四节 蓝细菌 47

一、蓝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47

二、蓝细菌的代表属 49

第五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50

一、立克次氏体 50

二、支原体 51

三、衣原体 51

复习思考题 5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53

第一节 酵母菌 53

一、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 53

二、酵母菌的代谢 55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55

四、酵母菌的菌落 58

五、常见酵母菌 58

第二节 丝状真菌——霉菌 61

一、菌丝和菌丝体 61

二、霉菌的繁殖 63

三、霉菌的菌落 66

四、常见霉菌 67

第三节 黏菌 72

一、黏菌的形态与结构 72

二、黏菌的生活周期 73

三、黏菌的培养 74

第四节 原生动物 75

一、形态与大小 75

二、结构 75

三、原生动物的分类 76

四、其他微型动物 78

第五节 藻类 79

一、藻类的形态与结构 80

二、藻类的繁殖与生活周期 80

三、藻类的主要类型 81

第六节 常见大型真菌(担子菌) 83

一、形态与生活周期 83

二、常见大型真菌 84

复习思考题 85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87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8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88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90

三、病毒的包含体 98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99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02

一、分类原则 102

二、命名规则 103

三、病毒分类系统 103

第四节 噬菌体 104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105

二、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106

三、烈性噬菌体的增值周期 107

四、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 111

五、噬菌体的危害及应用 112

第五节 动物病毒 113

一、脊椎动物病毒 114

二、无脊椎动物病毒 117

第六节 植物病毒 118

一、dsDNA病毒 119

二、ssDNA病毒 120

三、dsRNA病毒 120

四、(-)ssRNA和双意基因组病毒 121

五、(+)RNA植物病毒 121

第七节 亚病毒 122

一、类病毒 122

二、朊病毒 124

三、拟病毒和卫星RNA 126

复习思考题 127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129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29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29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131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37

一、光能无机自养型 138

二、光能有机异养型 139

三、化能无机自养型 139

四、化能有机异养型 140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140

一、单纯扩散 141

二、促进扩散 141

三、主动运输 142

四、基团转位 143

五、膜泡运输 145

第四节 微生物的培养基 145

一、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145

二、培养基的类型 148

复习思考题 153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 154

第一节 微生物的个体与群体生长和繁殖 154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154

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156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方法 158

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158

二、获得纯培养体的方法 161

三、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163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 168

一、温度 168

二、湿度、渗透压与水活度 171

三、氧气 172

四、氢离子浓度(pH) 173

五、辐射 173

六、化学杀菌剂与抑菌剂 174

七、表面张力 177

第四节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抗性 177

一、微生物的趋向性 177

二、微生物对不良环境的抗性 178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81

一、物理因素的控制 182

二、化学因素的控制 183

复习思考题 18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86

第一节 微生物呼吸与能量代谢 186

一、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发酵与呼吸 187

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199

三、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200

第二节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分解 203

一、多糖的分解 203

二、其他不含氮非糖物质的分解 206

三、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 208

第三节 微生物细胞物质的合成代谢 212

一、生物合成的三要素 212

二、糖的生物合成 215

三、甘油酯的生物合成 219

四、氨基酸与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21

五、核酸的生物合成 226

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28

第四节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231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31

二、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类型 231

三、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233

复习思考题 234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235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35

一、遗传物质DNA 236

二、遗传物质RNA 238

三、其他的遗传物质 239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及基因组结构 239

一、基因的概念 239

二、基因组 240

第三节 质粒与转座因子 245

一、质粒研究的概述 245

二、质粒的分子结构 246

三、质粒的主要类型 247

四、转座因子的主要类型和分子结构 249

五、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及应用 251

第四节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51

一、转化 252

二、接合 254

三、转导 256

四、原生质体融合 259

五、有性杂交 261

六、准性生殖 261

第五节 基因突变与微生物育种 263

一、基因突变 263

二、诱变育种 273

第六节 微生物基因工程 280

一、基因工程的概述 280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途径 281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285

第七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287

一、菌种的退化 287

二、菌种的复壮 289

三、菌种的保藏 290

四、菌种保藏机构 294

复习思考题 294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296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296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96

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301

三、水体中的微生物 302

第二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间的关系 305

一、互生关系 305

二、共生关系 306

三、竞争关系 307

四、颉颃关系 307

五、寄生关系 308

六、捕食关系 309

第三节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关系 309

一、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310

二、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关系 318

三、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关系 318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319

一、经典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321

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324

复习思考题 327

第十章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329

第一节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329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330

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333

三、其他碳素化合物的分解与转化 337

第二节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338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338

二、氨化作用 340

三、硝化作用 341

四、反硝化作用 343

第三节 微生物在硫、磷和钾等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344

一、硫素的生物循环 344

二、磷素的生物循环 346

三、其他元素的生物循环 348

复习思考题 350

第十一章 感染和免疫 351

第一节 抗原 351

一、抗原的概念 351

二、抗原的特性 352

三、抗原的分类 356

四、微生物抗原 358

第二节 抗体 360

一、抗体的概念 360

二、抗体的基本结构 361

三、抗体的分类 363

四、抗体形成的机制 365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 368

一、抗体的制备 368

二、抗原抗体反应 372

复习思考题 378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380

第一节 微生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380

一、生命的起源和微生物的进化 380

二、进化的测量指征 381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385

一、生物的分类单元 385

二、微生物的命名 388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389

一、生物的界级学说 389

二、三域学说和分类 393

第四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394

一、伯杰氏分类系统 394

二、Ainsworth等的分类系统 400

第五节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402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 402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方法 402

复习思考题 412

第十三章 微生物与可持续发展 413

第一节 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13

一、现代微生物学的意义 413

二、现代微生物学研究的特点 413

三、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分支学科 415

第二节 微生物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15

一、微生物与生物制药 416

二、微生物与现代农业发展 420

三、微生物与工业发展 424

四、微生物与传统和新型能源开发 425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434

六、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 441

七、微生物新材料和生物计算机 444

复习思考题 445

主要参考文献 4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