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学宏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1146630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积极研究的视野,结合课程改革评论学校管理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教育目标、教学常规、课程管理、班政管理、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学和学分管理方面介绍了学校管理的内容。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教育 1

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辨析 2

对素质教育观的整合性认同 3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价值取向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范畴 5

基于个性品质培养的价值取向 5

基于素质发展的价值取向 7

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8

健全师生的心理人格 9

培养创造性的学习品质 10

三、学校人文精神的建构 11

在自我实现意蕴里的理论视野 11

从人本走向人文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4

现代学校管理的育人环境 14

四、主体性教学环境中的学校管理 15

基本含义与特征 15

个性化的教学观 17

情感化的教育交往 18

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19

五、学校教育中的新人本主义观 20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问题 20

走出狭隘的思想樊篱 24

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超越 25

第二章 主体德育实践 30

一、德育工作的虚实观 30

问题 30

把握 32

二、学校的主体德育 34

德育实践的不协调性 34

校园文化建设 35

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 39

学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39

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40

三、以养成教育为重 41

目标与内容具体化 41

形式与方法多样化 42

评价的科学性 43

四、职能管理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44

管理者的角色意识 45

政教(德育)处的工作性质 45

进入指导角色 46

职能履行 47

第三章 教学与常规管理 51

一、基于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论 51

有效课堂的特征 51

学科中心论 52

儿童中心论 53

发展性教学论 55

建构主义教学论 58

二、教学运行的基本条件 59

教学计划 59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61

教科书 62

教辅资料 63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63

问题-探究策略 63

活动-交往策略 65

四、教学常规管理的困境 66

管理重建问题 67

教师适应性问题 68

五、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 69

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70

备课规范 71

上课规范 73

布置与批阅作业规范 74

辅导规范 76

考试规范 76

实验与实习规范 9

撰写教学工作总结 80

六、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措施 81

计划管理及其检查落实 81

教学信息反馈管理 84

教学档案管理 85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教学自标管理 87

一、目标类别 87

学科教学目标 87

单元教学目标 87

课时教学目标 88

二、目标属性分析 89

目标与目的辨析 89

基本功能 90

目标制订的常见偏差 90

特性分析 92

目标评价系统 95

实施目标评价的一般性原则 96

三、布卢姆目标体系 97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97

情感领域的评价 100

技能领域的评价 101

四、桥本重治目标体系 102

认识的四个层次 102

技能的侧重 103

情感态度的教学 104

五、发展性教学的目标管理 105

遵循主体发展的目标要素 105

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106

贯彻发展性的目标导向原则 107

六、教学目标管理的四个环节 108

备课:课前期的准备要求 108

上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达成 110

批阅作业:教学目标的“反馈—矫正”环节 113

教学反思:走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14

七、编制目标管理的课堂量表 116

课堂量表的内容 116

量表的编拟 118

第五章 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要素 119

一、教学过程设计概说 119

针对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119

设计的主要过程 119

二、设计的基本准备 120

吃透学生:学习准备分析 120

吃透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121

吃透教师自己:教学认知的自我监控 122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常见类型 123

讲授型教学过程设计 123

学导型教学过程设计 123

主导-主体型教学过程设计 124

课例与评析 125

四、基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 130

方法概述 130

方法选择与组合 132

教学过程设计对课堂效率的思考 133

五、教学过程设计的要素分析 133

自主学习设计要素 133

整体性认知的设计要素 135

教法转化学法的设计要素 137

第六章 班级教育管理 140

一、班级: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 140

班级是师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140

班级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41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142

班级凸现人本主义的组织特性 144

二、班级教育中的班主任 146

班主任工作的性质特点 146

班主任的特殊素质 148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49

三、班级管理的若干原理 151

目标管理理论 151

整体育人说 152

整合调控观点 152

四、良好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 153

全员激励 154

自主参与 155

情感诱导 156

严格规范 157

交互平行 158

协调共进 159

五、班级教育管理的常用方法 160

说服教育 160

学习情境陶冶 161

榜样垂范 162

行为实践 163

合理运用奖惩机制 163

第七章 教师管理研究 165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65

与角色对应的作用 165

传授知识技能 166

训练认知策略 166

形成潜在个性 167

设计与评价教学活动 169

管理教学进程 169

二、联系心理建构的教学活动 170

思维监控活动 171

情感体验活动 172

教师的行为操作活动 173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的教师人格结构 174

三、教师素质与能力发展趋势 175

社会化趋势中的能力问题 176

学科结构化 177

技能具体化 177

自我意识化 178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179

古代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179

是自然本性的生成,或是教师中心 180

“维—列—奥学派”的活动交往论观 181

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182

移变过程中的教学把握 184

五、提高教师素质 184

教师素养的内涵 184

让教师远离庸俗 186

让教师远离铜臭 187

让教师远离低级趣味 190

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 191

六、教学素养的自我生成 194

砥砺教学思维 194

保留自己的个性 195

在多维关系中存在 197

教师适应:走向研究的教学 198

第八章 基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评价 203

一、孔子“德行并重”的人本思想 203

全人评价观 203

重人重德的教育评价观 204

二、基于人本思想的技术性评价研究 205

从口试到笔试 206

教育测量运动 207

教育评价的兴起 209

现代教育评价的内容取向 210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般特征 212

三、评价指标项的关联因素 213

选择率 213

信息量 213

关联度 213

创新点 214

加工度 215

逻辑性 215

预见性 215

人本思想的价值取向 216

四、教育评价管理学说 217

决策控制 217

标准参照测量说 218

个性倾向与教学交互作用 218

形成性评价说 218

多元智能说 219

建构主义教学观 220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22

现实水平 222

问题表现 223

人本倾向 224

评价改革的探索 225

第九章 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 228

一、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228

教研活动的现代意蕴 228

基本属性 230

组织管理 232

二、从问题引出课题 234

源于教学问题 235

课题: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237

教研课题指南 243

三、观察法 244

含义 244

特性 245

研究局限 248

四、调查法 250

含义 250

特性 250

遵循原则 251

调查法的基本要求 253

调查法的类型 254

五、行动研究法 256

含义 256

类型和适用范围 257

属性特征 258

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258

六、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实践探索 260

侧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262

着力于教学方法策略的变革 262

立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 263

理论学习培训 263

坚持课题研究的微观性 265

注重活动的组织 265

评价坚持实践第一性 266

七、西昌市校本教研课题的案例分析 267

选题方向 267

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选取 268

结合教研活动的理论学习 269

以人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 270

活动备忘录 272

研究取得的积极效果 272

第十章 课程改革简说 274

一、课程发展的趋势 274

多元化趋势 274

综合课程化趋势 275

乡土资源化趋势 276

二、历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征 278

三、课程改革政策解读 282

政策依据 282

目标体系 282

着力部位 285

四、人本主义课程观的重建 285

基于全面发展的理解 286

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关注 287

行为规范基础上的道德素养的发展 288

学生生活世界的重建 289

发展本位的教学方法变革 290

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 293

五、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征 296

均衡课程 296

建构认知 296

学科整合 297

教学开放 297

内容选取 298

六、区域性课程管理 301

从重点突破入手 301

从教师培训入手 302

从专题研究入手 304

从学校实际入手 305

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06

四个着眼点 306

开发方案 307

八、西昌市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启示 307

工作回顾 307

基于质量追寻的三种学习方式 309

建立在教学创新上的教师专业发展 310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的法制视野 313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法律关系 313

公立学校:特殊的行政关系 313

民办学校:基于入学契约的合同关系 314

提倡学生参与制定规章 315

二、校规管理的原则 315

校规服从法律的原则 315

法律优先原则 316

法律保留原则 317

三、法律保留原则的实际运用 318

公立学校的适当运用 318

国际借鉴 318

四、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 319

概念:学校自由裁量权 319

自由裁量权是一柄双刃剑 320

管理规范的合理性 321

五、学校管理与校长 322

校长的角色效应 322

校长的决策管理 324

参考文献 329

后记 33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