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逄锦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40246896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相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本书随着教材的修订而修订,将十七大精神的有关内容贯彻进教师参考书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到新的精神和新的内容,为教师提供不断更新的备课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 修订版》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一、教学目的 1

二、内容概述 1

三、教学重点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3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4

四、讲授建议 4

突出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开 4

史论结合——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格的魅力 5

加强针对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

五、背景资料 5

马克思 5

恩格斯 7

《共产党宣言》 8

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8

六、经典论述摘编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论述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12

七、问题解析 1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3

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13

怎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1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6

一、教学目的 16

二、内容概述 16

三、教学重点 17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7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9

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 20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1

四、讲授建议 22

把握主线——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22

突出重点——正确理解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3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4

五、背景资料 26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2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 27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哲学 28

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变革 30

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问题的讨论 31

现代西方哲学的演变 3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 35

六、经典论述摘编 3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3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3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 3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3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4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42

七、问题解析 4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4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46

怎样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8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9

怎样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50

怎样看待人们在实践中夸大或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片面性错误?如何才能把握好主体选择的自由度? 5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一、教学目的 54

二、内容概述 54

三、教学重点 57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57

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58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61

四、讲授建议 62

突出重点——详细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62

注重逻辑——突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步步深入 65

目的明确——使学生树立实践观点,深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66

典型引路——从事实分析进入理论阐述 67

五、背景资料 6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68

价值哲学研究及其进展情况 73

虚拟哲学研究及其进展情况 79

六、经典论述摘编 8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论述 8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 8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 86

七、问题解析 87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88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9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92

一、教学目的 92

二、内容概述 92

三、教学重点 93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9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9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9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97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98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9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102

四、讲授建议 104

坚持整体性的原则,突出重点,系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04

史论结合,使原理讲授“活”起来 105

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唯物史观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05

五、背景资料 105

唯物史观创立的时代条件和思想渊源 105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10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 108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历史发展 108

六、经典论述摘编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论述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 1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 1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 1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改革的论述 1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 1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历史作用的论述 119

七、问题解析 119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而且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呢? 119

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服从于、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为什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会与之发生矛盾乃至产生对抗? 121

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革命? 123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社会历史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究竟应当怎样全面认识和把握这几者的关系? 124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27

一、教学目的 127

二、内容概述 127

三、教学重点 12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28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的原理 12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2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30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30

四、讲授建议 130

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讲授原理,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 130

史论结合——结合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基本理论 131

五、背景资料 132

地理大发现 132

圈地运动与“羊吃人” 133

奴隶贸易 135

蒸汽机的发明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137

资产阶级革命 139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40

六、经典论述摘编 14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4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 14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 14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 14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 14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论述 14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 14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 148

七、问题解析 149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49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 151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实现形式?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152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54

为什么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155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发生变化了吗? 156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 158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61

一、教学目的 161

二、内容概述 161

三、教学重点 162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6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63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63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164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65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 166

四、讲授建议 167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167

有针对性地宣讲重点,坚定学生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信念 167

五、背景资料 16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68

经济大萧条 170

第二次世界大战 172

布雷顿森林体系 173

福利国家 174

信息技术的发明与第三次产业革命 175

能源危机 176

六、经典论述摘编 17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论述 17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7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 17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8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8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论述 18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论述 18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 182

七、问题解析 183

怎样看待帝国主义的性质及其在当代的表现? 183

如何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185

如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开展国际经济协调? 187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91

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两重性 193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5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97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资本主义相对发展的关系? 201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06

一、教学目的 206

二、内容概述 206

三、教学重点 20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进程 208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208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8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折发展的理论思考 20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209

四、讲授建议 209

把握规律性——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09

联系实际——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210

突出重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10

以史为鉴——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挫折和失误中,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11

联系实际讲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211

五、背景资料 212

巴黎公社革命 212

第二国际与修正主义 212

十月革命 214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苏东剧变 214

六、经典论述摘编 2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 2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 2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2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论述 220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述 2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论述 2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论述 223

七、问题解析 224

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题上,如何看待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的关系? 224

如何评价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225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违背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 22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227

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概念的关系? 229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及其关系? 229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32

一、教学目的 232

二、内容概述 232

三、教学重点 23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与方法 23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 233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234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234

四、讲授建议 234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共产主义社会 234

充分发掘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把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论观点讲充分、讲透彻 235

联系当代实际讲解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结合当代社会及其发展的特点,结合当代人在理想追求上的渴望和困惑,来讲解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基本特征,向学生展现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 236

注重难点——深入阐明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37

辩证把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关系 239

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40

五、背景资料 240

西方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240

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24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241

康有为《大同书》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242

六、经典论述摘编 24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24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实现历史必然性和条件的论述 245

七、问题解析 246

在对待理想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根本区别? 246

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247

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能否实现? 249

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商品生产? 25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253

如何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结合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 254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特点及其与宗教信仰的根本区别 2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点及其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257

后记 2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