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2093683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针对水域生态系统观测而编写制定的对人员、仪器操作等的操作规范。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目录

第1篇 概述 2

1 长期生态研究与生物长期观测概述 2

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与发展 2

1.1.1 长期生态研究的定义 2

1.1.2 长期生态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3

1.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与研究网络介绍 4

1.2.1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站介绍 4

1.2.2 重要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介绍 4

1.3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与意义 8

1.3.1 生物长期观测的定义 8

1.3.2 生物长期观测的目标与意义 8

1.3.3 生物长期观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9

1.4 生物长期观测的特点 10

2 生物长期观测的一般性规范 13

2.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规范 14

2.1.1 观测内容与指标制定的一般原则 14

2.1.2 生态系统研究的生物观测内容介绍 14

2.2 观测场地的设置及取样设计规范 17

2.2.1 场地布局规范 17

2.2.2 观测场的设置与管理规范 18

2.2.3 观测场的取样设计规范 20

2.3 观测方法选择原则 21

2.4 一般性概念与规范 21

2.4.1 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确定 21

2.4.2 群落优势种及其确定 22

2.4.3 植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 24

2.4.4 样地 25

2.4.5 生物群落调查方法 25

2.4.6 植被图 27

2.4.7 具体规范提要 28

第2篇 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2

3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32

3.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32

3.1.1 观测场布局 32

3.1.2 观测场设置 33

3.1.3 观测场的采样设计 35

3.2 指标体系 40

3.2.1 生境要素 40

3.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0

3.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40

3.2.4 植物群落动态与物候 40

3.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43

3.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43

3.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44

3.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44

3.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44

3.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46

3.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54

3.3.4 乔木层生物量 54

3.3.5 灌木层生物量 58

3.3.6 草本层生物量 59

3.3.7 层间植物生物量 60

3.3.8 凋落物量 60

3.3.9 叶面积指数 62

3.3.10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64

3.3.11 凋落物分解速率 68

3.3.12 植物群落动态和树种更新 69

3.3.13 物候 70

3.3.14 季相变化 75

3.3.15 鸟类种类与数量 75

3.3.16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78

3.3.17 昆虫种类与数量 79

3.3.18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79

3.3.19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83

3.3.20 森林灾害观测 83

附表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86

4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99

4.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99

4.1.1 观测场设置 99

4.1.2 长期采样地的采样设计 100

4.2 指标体系 102

4.2.1 生境要素 102

4.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02

4.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103

4.2.4 物候 103

4.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04

4.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04

4.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105

4.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105

4.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105

4.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106

4.3.3 植物群落生物量 107

4.3.4 叶面积指数 111

4.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112

4.3.6 物候 113

4.3.7 蝗虫种类与数量 113

4.3.8 毛虫种类与数量 113

4.3.9 啮齿动物种类与数量 114

4.3.10 鸟类种类与数量 116

4.3.11 家畜种类与数量 116

4.3.12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117

4.3.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17

附表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119

5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122

5.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122

5.1.1 观测场布局 122

5.1.2 农田区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123

5.1.3 荒漠区主观测场的设置和管理 123

5.1.4 荒漠区辅观测场和站区调查点的设置和管理 124

5.2 农田区指标体系 124

5.3 荒漠区指标体系 125

5.3.1 生境要素 125

5.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25

5.3.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125

5.3.4 植物群落种子产量与种子库 127

5.3.5 植物群落物候与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127

5.3.6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28

5.3.7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28

5.3.8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129

5.4 农田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129

5.5 荒漠区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129

5.5.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129

5.5.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130

5.5.3 植物群落生物量 132

5.5.4 乔木生物量 132

5.5.5 灌木、半灌木生物量 132

5.5.6 草本植物生物量 134

5.5.7 凋落物量季节动态 135

5.5.8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136

5.5.9 凋落物分解速率 136

5.5.10 种子产量 137

5.5.11 土壤有效种子库 140

5.5.12 物候 141

5.5.13 短命植物生活周期 141

5.5.14 家畜种类与数量 142

5.5.15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142

5.5.1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42

5.5.17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142

附表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148

6 沼泽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151

6.1 观测场设置与管理 151

6.1.1 观测场布局 151

6.1.2 观测场设置 152

6.1.3 观测场管理 153

6.2 指标体系 153

6.2.1 生境要素 153

6.2.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54

6.2.3 植物群落物质生产与物质循环 154

6.2.4 物候 155

6.2.5 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 155

6.2.6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55

6.2.7 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 156

6.3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156

6.3.1 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 156

6.3.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157

6.3.3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 158

6.3.4 叶面积指数 162

6.3.5 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162

6.3.6 物候 163

6.3.7 迁徙鸟类种类与数量 163

6.3.8 脊椎动物种类与数量 164

6.3.9 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 165

6.3.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67

6.3.11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167

7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与方法 170

7.1 观测场设置与采样设计 170

7.1.1 观测场布局 170

7.1.2 观测场的设置与采样设计 170

7.2 指标体系 173

7.2.1 农田环境 173

7.2.2 耕作制度 173

7.2.3 作物生育动态 174

7.2.4 作物叶面积与生物量动态 174

7.2.5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175

7.2.6 作物产量与产值 176

7.2.7 作物元素含量与热值 176

7.2.8 土壤微生物 176

7.2.9 农田病虫害记录 177

7.3 野外采样方法概述 177

7.3.1 作物采样原则 177

7.3.2 作物采样方法 177

7.4 野外观测与采样方法 181

7.4.1 田间管理与采样记录 181

7.4.2 农田环境要素 181

7.4.3 耕作制度 182

7.4.4 作物生育动态 186

7.4.5 作物叶面积与地上生物量动态 189

7.4.6 作物根生物量与根系分布 191

7.4.7 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193

7.4.8 作物产量与产值 195

7.4.9 作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 196

7.4.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与结构 196

7.4.11 农田病虫害记录 196

附表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记录表 199

第3篇 室内操作规范与方法 208

8 植物样品制备与保存 208

8.1 样品的制备 208

8.1.1 污染物的清除 208

8.1.2 新鲜样品的制备 208

8.1.3 样品的干燥 209

8.1.4 样品的粉碎 209

8.1.5 注意事项 210

8.2 样品的保存 210

8.2.1 新鲜样品的保存 210

8.2.2 干燥样品的保存 211

8.3 样品库建立与样品建档 211

9 植物样品营养元素与热值的测定 213

9.1 全碳的测定 213

9.1.1 引言 213

9.1.2 干烧法 213

9.1.3 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 214

9.2 全氮的测定 214

9.2.1 引言 214

9.2.2 凯氏法 215

9.2.3 靛酚蓝比色法 215

9.2.4 H2SO4-H2O2扩散法 215

9.3 全磷的测定 216

9.3.1 待测液制备方法 216

9.3.2 比色法 217

9.4 全钾的测定 218

9.4.1 火焰光度法 218

9.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8

9.5 全硫的测定 219

9.6 全钙、全镁的测定 219

9.6.1 待测液制备方法 219

9.6.2 测定方法 219

9.7 全硅的测定 220

9.8 全铁的测定 220

9.9 全锰的测定 221

9.10 全铜的测定 221

9.11 全锌的测定 222

9.12 全硼的测定 222

9.13 全钼的测定 223

9.14 热值的测定 223

9.14.1 引言 223

9.14.2 方法概要 224

9.14.3 仪器 224

9.14.4 试剂 224

9.14.5 分析步骤 225

9.14.6 结果计算 226

9.14.7 允许偏差 227

9.14.8 注意事项 227

10 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的分析 229

10.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229

10.1.1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 229

10.1.2 氯仿薰蒸浸提法(FE) 230

10.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 233

10.2.1 观测时间的确定 234

10.2.2 采样方法 234

10.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235

10.2.4 室内分析——平板计数法 235

10.2.5 室内分析——磷脂脂肪酸法 240

第4篇 数据内容与质控规范 248

11 数据内容与数据填报规范 248

11.1 数据内容概述 248

11.1.1 场地背景信息 249

11.1.2 动态观测数据 249

11.1.3 动态观测数据的辅助信息 252

11.2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及其填写说明 252

11.2.1 场地背景信息简表 252

11.2.2 填写说明 257

11.3 动态观测数据表及其填写说明 258

11.3.1 森林生态系统数据集 259

11.3.2 草地生态系统数据集 274

11.3.3 荒漠生态系统数据集 281

11.3.4 沼泽生态系统数据集 291

11.3.5 农田生态系统数据集 297

11.4 辅助信息表及其填写说明 316

11.4.1 场地环境要素信息 316

11.4.2 观测与采样过程记录表 319

11.4.3 样品室内分析方法表 320

11.4.4 数据联系人信息表 320

11.4.5 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320

12 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 321

12.1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321

12.1.1 质量控制环节概述 321

12.1.2 场地设置与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 321

12.1.3 野外观测与采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321

12.1.4 室内分析环节的质量控制 322

12.1.5 数据记录、整理与存档环节的质量控制 322

12.1.6 样品制备和保存环节的质量控制 323

12.1.7 数据填报环节的质量控制 323

12.2 数据审核与质量评价规范 323

12.3 数据管理规范 324

12.3.1 数据管理系统职责 324

12.3.2 数据备份制度 324

12.3.3 数据共享制度 324

附录1 中国植被类型简表 326

附录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333

附录3 生活型系统表 340

附录4 引用标准 344

索引1 生态术语索引 345

索引2 调查方法索引 351

索引3 分析方法索引 3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