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课程文化自觉论
课程文化自觉论

课程文化自觉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德如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10065014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探讨了课程文化自觉问题。本书主要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四方面内容,目的在于揭示课程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课程论知识基础,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价值导引和方向把握。
《课程文化自觉论》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的由来 3

历史依据 3

现实依据 8

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 15

二、研究综述 18

文化的脉动与课程文化研究的历程 18

课程文化研究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32

走出课程文化研究的困境 45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47

研究思路与问题域 47

基本内容和组织框架 48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49

第一章 课程文化自觉的意蕴解读 51

一、文化自觉思想的由来及启示 53

文化自觉思想的由来 54

文化自觉思想的意义 64

文化自觉思想对课程研究的启示 68

二、课程文化自觉的解读 74

课程文化及其特点 74

课程文化的自觉性及其意义 78

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 80

课程文化自觉的特点 90

第二章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99

一、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特性 101

理性 102

动态性 104

标准性 105

二、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 109

对立: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动力 110

环境: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条件 112

平衡: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目的 114

契合: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依据 115

统一: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准则 118

张力:课程文化自觉价值选择的要求 126

三、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实现 132

本然的回归 132

终极与现实的关注 135

生命化的转向 141

合理主体性的确立 143

系统课程文化价值观的构建 145

第三章 课程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抉择 147

一、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指导思想 149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方法论基础 149

跨学科方法论的特点是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参照坐标 158

专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具体方法应用 160

二、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途径 166

传统课程文化寻根 166

国际课程文化理解 176

本土课程文化生成 185

三、课程文化走向自觉的方法 194

反思性尝试 194

规律性把握 197

创新性超越 200

第四章 国家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 203

一、课程政策的先进文化引导 205

课程政策的基点体现文化的先进性 206

课程决策的准则体现文化的高效性 208

课程决策的依据体现文化的科学性 210

课程决策的程序体现文化的民主性 211

二、课程标准的整体文化价值建构 212

课程标准的结构性分析 213

课程标准的整体文化价值建构 216

三、教科书的丰富文化承载 222

我国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分析 222

坚持教科书内容的文化系统性 224

坚持教科书结构的文化规范性 227

坚持教科书编制的文化整体最优化 228

四、课程管理的弹性文化约束 228

课程管理弹性化 229

课程管理民主化 232

课程管理规范化 233

课程管理社会化 233

五、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文化创新 234

从缺席到登场 235

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文化创新 238

第五章 地方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 247

一、地方文化体的存在及其价值 249

地方文化 251

政策制度 251

区域资源 252

社会参与 252

二、地方课程的文化特征 253

地域性特征 253

民族性特征 254

人文性特征 255

针对性特征 255

现实性特征 256

三、地方课程开发的文化自觉 256

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256

地方课程开发的依据 261

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则 265

地方课程案例分析 269

第六章 校本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 285

一、校本课程的文化自觉意义 287

问题分析 288

独特性把握 291

自觉的意义 294

二、校本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297

以人为本的诉求 298

决策的民主理念 301

课程自主的主体性 303

学校特色的个性化 303

三、校本课程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 305

主体性策略 305

实践中的策略 312

四、校本课程文化自觉的案例分析 318

缘起 318

内容设计 320

课程发展 323

教学实施状况描述 324

实施结果分析 325

综合讨论与分析 330

结论与建议 333

结束语 339

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