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威捷,汤顺青,朱正芳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64009472
  • 页数:5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则四部分组成。一、颜色科学的基础;二、色貌理论;三、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四、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目录

第一章 光与色觉 1

第一节 光源 1

一、可见光辐射 1

二、光谱功率分布 2

三、完全辐射体的光谱功率分布 3

第二节 物体的光谱特性 4

一、物体与光的相互作用 5

二、光的反射 7

三、光的吸收及透射 8

四、典型物体的反射透射特性 10

第三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 12

一、眼睛的构造 12

二、明视觉和暗视觉 15

三、颜色视觉理论 18

第四节 颜色视觉 21

一、颜色分类和颜色的特性 21

二、视网膜的颜色区 22

三、颜色分辨力 23

四、颜色恒常性 25

五、色对比和色适应 26

六、色觉缺陷 28

参考文献 30

第二章 颜色科学基础——CIE色度系统 31

第一节 颜色的基本术语 31

第二节 颜色匹配 33

一、感觉经验的测量——心理物理学方法 33

二、颜色匹配实验 34

三、格拉斯曼定律 36

四、颜色匹配方程 36

五、三刺激值和色品图 37

第三节 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 40

一、CIE 1931—RGB系统 40

二、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 42

三、色度系统的转换 47

第四节 CIE 1964标准色度系统 50

一、CIE 1964—R10G10B10色度系统 50

二、CIE—X10Y10Z10标准色度系统 51

三、CIE 1964标准色度系统与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比较 52

第五节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53

一、色温、分布温度和相关色温 54

二、标准照明体 55

三、标准光源 59

第六节 CIE色度计算方法 62

一、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计算公式 62

二、三刺激值计算中波长范围及波长间隔的选择 64

三、颜色刺激函数?(λ)的测量波长范围和波长间隔的选择和处理 65

四、计算实例 65

五、颜色相加的计算 68

第七节 主波长和色纯度 69

一、主波长 70

二、兴奋纯度和色度纯度 71

第八节 均匀颜色空间 72

一、色品分辨力 73

二、均匀明度标尺 75

三、均匀色品标尺 75

四、对立色空间系统 79

五、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80

第九节 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 94

一、同色异谱色 94

二、CIE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方法 97

参考文献 101

第三章 色序系统 102

第一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102

一、孟塞尔色立体 103

二、孟塞尔新标系统 105

三、孟塞尔颜色图册的用途 113

第二节 自然色系统 115

一、自然色系统的基本指导思想 115

二、NCS色立体的组成和标号方法 116

第三节 OSA匀色标 118

第四节 奥斯瓦尔德系统 120

一、色立体 120

二、颜色标号的表示方法 122

第五节 表色系统小结 122

一、色序系统的主要用途 123

二、色序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 123

三、色序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 125

参考文献 125

第四章 色貌理论 126

第一节 视觉的心理物理研究方法 127

一、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的分类 127

二、影响视觉心理物理实验的因素 129

第二节 色貌的目视及分度实验方法 130

一、色貌的目视实验方法 130

二、色貌的分度实验方法 132

第三节 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 134

一、色貌属性 134

二、色貌现象 135

第四节 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 138

一、色适应 138

二、色适应变换 139

三、混合色适应 143

第五节 色貌模型 144

一、早期的色貌模型 144

二、各种早期色貌模型的比较 146

三、CIE CAM 97s色貌模型 146

第六节 CIE CAM 02色貌模型 156

一、CIE CAM 02色貌模型的色适应变换 157

二、CIE CAM 02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 157

三、CIE CAM 02模型的颜色空间 157

四、CIE CAM 02模型的输出参数 157

五、CIE CAM 02模型的计算步骤 157

第七节 色貌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163

一、色貌模型的应用 163

二、图像色貌模型(iCAM) 165

参考文献 169

第五章 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 172

第一节 颜色复现的基本理论 172

一、颜色的混合 172

二、颜色复现存在的问题 180

三、颜色复现的目标 182

四、基于加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185

五、基于减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187

六、颜色再现性的评价 190

第二节 彩色电视 193

一、彩色电视系统简述 193

二、白场的选择 197

三、三基色的选择 198

四、基色的转换计算 200

五、彩色电视系统理想光谱特性的实现 201

六、彩色电视中彩色复现质量的评价 205

第三节 彩色摄影 208

一、减色法混色的过程 209

二、多层感光材料的彩色摄影原理 209

三、三原色的选择 211

四、彩色摄影彩色复现质量的影响因素 212

五、摄影镜头的色增生指数——CCI值 212

六、照明光源光谱分布对色再现的影响 218

七、中性灰标准板的再现 221

八、彩色摄影色再现质量的评估 221

第四节 彩色印刷的颜色复现技术 224

一、三原色的选择和印刷呈色原理 225

二、颜色分解 227

三、网点面积率的计算 229

第五节 彩色图像设备的特性化 237

一、特性化的基本方法 237

二、CRT的特性化 240

三、LCD的特性化 245

四、数码相机的特性化 250

第六节 色域映射 255

一、色域的描述 256

二、色域映射方法 257

第七节 ICC颜色管理 264

一、颜色管理及其发展 264

二、ICC颜色管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66

三、ICC中的色彩匹配方式 268

四、ICC标准 269

五、ICC标准中的转换模型 277

第八节 计算机配色技术 279

一、基本原理 279

二、计算机配色中常用算法 282

三、计算机配色系统的主要组成 294

参考文献 298

第六章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304

第一节 物体色测量的几何条件 305

一、关于几何条件的若干术语 306

二、CIE 15:2004推荐反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307

三、CIE 15:2004推荐透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310

四、几何条件的选择 311

第二节 积分球 313

一、积分球的基本原理 313

二、单光束样品吸收误差 314

三、暗读数误差 314

四、积分球结构设计不当带来的误差 315

五、光吸收阱 316

六、漫反射比绝对测量法 317

第三节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 318

一、样品选择和准备的一般问题 318

二、典型样品的准备 319

第四节 比较测量法与参比标准 321

一、参比标准 322

二、比较方式 326

第五节 分光测色仪器 328

一、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328

二、测色分光光度计的特点 328

三、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329

四、光栅分光单色器波长与光栅位置的关系 334

五、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的获得 336

六、分光测色仪器举例 339

七、物体颜色参数的计算 344

八、金属漆和珠光漆的测量 345

第六节 色度计 346

一、色度计的组成 346

二、滤色器的设计 347

三、三刺激值计算 351

四、色度计构造原理举例 352

第七节 白度的测量 353

一、概述 353

二、常用白度公式 353

三、白度的测量 358

第八节 颜色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358

一、测色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 358

二、色度学计算对准确度的影响 359

三、测试操作注意事项 360

四、测试结果的一致性 360

第九节 光泽及其他外表特性的测量 361

一、概述 361

二、仪器分类 361

三、镜向光泽度计 364

第十节 物体色的目视评价 366

一、概述 366

二、目视评价与仪器评价比较 367

三、颜色目视评价的标准条件 368

四、观察者 369

第十一节 密度的测量 369

一、密度 369

二、密度的主要类型 370

三、ISO标准密度(ISO 513:1984(E)) 371

四、密度计 377

第十二节 光源颜色特性的测量 378

一、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量 379

二、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 381

三、光源三刺激值直接测试方法 382

四、光源色温、相关色温的确定 384

五、光色的舒适感 387

第十三节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390

一、光源的显色性 391

二、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392

三、常用的一般显色指数 396

第十四节 荧光材料的颜色测量 397

一、单色光激发测量法 398

二、复合光照射测量法 399

三、测量光源与理想光源有差别时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 400

四、注意事项 405

五、用色度计测量荧光样品 405

第十五节 颜色测量仪器的选择 406

参考文献 407

附录一 国际著名机构 408

附录二 常用表 409

附表2-1 CIE 1931—RGB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 409

附表2-2 CIE 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 412

附表2-3 CIE 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 nm,波长间隔1 nm) 415

附表2-4 CIE 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 433

附表2-5 CIE 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 nm,波长间隔1 nm) 436

附表2-6 CIE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780 nm,波长间隔5 nm) 452

附表2-7 CIE标准照明体(A和D65)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830 nm,波长间隔1 nm) 456

附表2-8 分量S0(λ),S1(λ),S2(λ)(波长范围300~830 nm,波长间隔5 nm) 476

附表2-9 CIE照明体的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 480

附表2-10 CIE 1931色度图标准光源A,B,C,E(等能光源)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481

附表2-11 代表典型荧光灯的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FL1—FL12) 496

附表2-12 荧光灯新系列(FL3.1—FL3.8) 499

附表2-13 荧光灯新系列(FL3.9—FL3.15) 502

附表2-14 高压放电灯(HP1—HP5) 505

附表2-15 荧光灯照明体的色度数据(FL1—FL12) 508

附表2-16 (a)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1~FL3.7) 509

附表2-16 (b)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8~FL3.15) 510

附表2-17 高压照明体的色度数据(HP1—HP5) 510

附表2-18 用于观察者同色异谱指数计算中的第一偏差函数值(光谱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 511

附表2-19 孟塞尔新标系统颜色样品的CIE色坐标 514

附表2-20 (a)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12) 550

附表2-20 (b)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3~24) 553

附表2-21 黑体轨迹等温线的色度坐标 556

附表2-22 31条等温线 558

附表2-23 CIE显色指数计算用1~15号色样的光谱辐亮度因数 560

附录三 一些色貌模型 564

附录3-1 Hunt94相关色色貌模型和Hunt91非相关色模型 564

附录3-2 Nayatani色貌模型 571

附录3-3 RLAB色貌模型 575

附录3-4 LLAB颜色模型 578

参考文献 5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