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方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5868527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化资本的利用及国家信用等。
《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目录

第一章 资本在实现“过渡”中的作用——一条耐人寻味的思想脉络 1

第一节 过渡问题的提出 2

一、资本:一个历史范畴的形成与归宿 2

二、“过渡”不可回避 4

三、“过渡”思想是发展的 7

第二节 经济上的过渡理论:资本必须为我所用 10

一、资本与资本社会化的革命性作用 10

二、信用制度是实现资本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杠杆 15

三、资本扬弃:以资本社会化为基础的资本消亡之道 18

第三节 马克思去世后资本社会化的新发展及启示 21

一、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仍在推进 21

二、资本扬弃又有进展,但仍囿于资本主义体系 2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化资本的基本观点 30

一、问题的提出 30

二、社会化资本的形成 32

三、发展和利用社会化资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37

第二章 “过渡阶段”的历史坐标及社会主义观 43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43

一、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43

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定义 45

第二节 对马克思原意的进一步解析和理解 48

一、关于“过渡阶段”的历史跨度 48

二、“政治上的过渡”、“经济上的过渡”以及“自觉过渡” 50

三、关于物质力量问题 52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过渡理论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53

一、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 53

二、列宁破了两种“过渡”结合之题 57

第四节 “社会主义观”的曲折发展与误区 59

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观点的由来与发展 59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 64

第五节 关于利用资本消灭资本与和谐过渡 67

一、利用资本、特别是社会化资本来消灭资本 67

二、和谐过渡的着力点 70

三、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并存 72

第三章 资本的二重性、二重作用和二重法权结构 74

第一节 关于资本二重性的辨析 74

一、资本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属性 74

二、“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二重说”是错误的 76

三、正确理解资本二重性的意义 79

第二节 过渡阶段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双重作用 80

一、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既解放,又排斥 80

二、资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对象——自然资源既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但又存在难以遏制的浪费和破坏的冲动 82

三、资本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内部平衡既可能起自动调节作用,又可能是平衡的破坏者 84

第三节 社会化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研究 86

一、问题的提出 86

二、资本的社会性与社会化资本 87

三、股份资本的二重法权结构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89

第四章 过渡阶段国家关于资本的职能 93

第一节 资本的自我调节与国家干预 94

一、国家干预的必然性 94

二、国家干预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任务 96

第二节 国家在干预资本形成中的双重角色 100

一、上层建筑的调节作用 100

二、中国资本形成需要总资本家运作社会化资本 103

三、总资本家的使命、宗旨、原则 106

第三节 国家信用:社会化资本的主要集中手段 109

一、问题的提出 109

二、发行信用 110

三、财政信用 113

四、政策性银行信用 115

五、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国家信用 117

第五章 发行信用与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119

第一节 发行信用规模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120

一、发行信用的适度规模对资本形成十分重要 120

二、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实证分析 121

三、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125

第二节 发行信用被动膨胀分析 129

一、我国基础货币构成的结构变化 129

二、发行信用的被动性膨胀 131

三、扭转贷币政策的被动需要资本促进政策的调整 134

第三节“包袱”与“资源”的辩证及社会化资本的利用 136

一、外汇储备剩余的度量 136

二、外储剩余作为社会化资本的运作策略选择 139

第六章 财政信用集中的社会化资本的运作之道 147

第一节 两种意见殊途同归 148

一、关于国债利弊的认识演变 148

二、国债利弊论的辩证统一 152

第二节 “挤出效应”与“带动效应” 154

一、国债挤出效应 154

二、国债带动效应 156

第三节 资本趋利性分析及国债资金使用 160

一、资本风险度的衡量 160

二、利润—风险的组合分析与资本选择 162

第四节 国债资金应成为“正外部性资本” 164

一、正外部性资本的含义 164

二、正外部性产业的选择 166

三、对近年来国债资金投向的基本评价 170

第五节 关于财政信用规模的数量界限的辩证思考 172

一、国债规模的指标分析 172

二、国债规模的动态分析 177

第六节 国家信用在构造资本市场基准利率中具有“公共产品”作用 178

一、国债在资本市场中的公共产品特性 179

二、纠正片面认识,发挥国债利率基准作用 182

第七章 政策性银行信用:社会化资本不可或缺的运作平台 184

第一节“政策性”与国家信用的平衡 184

一、“政策性——国家信用”平衡问题 184

二、国家开发银行对新的平衡模式的探索 188

第二节 从社会化资本的运作需要考虑政策性银行改革 191

一、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 191

二、几个需略微论及的具体问题 195

第三节 利用政策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 198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98

二、贷款的分类指导问题 200

三、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控制贷款风险思路的拓宽 205

结束语 旗帜鲜明地把利用社会化资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国策” 208

参考文献 22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