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少林,任国胜,陈晓品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206886
  • 页数:6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主要包含乳腺癌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癌基因的表达、细胞内信号传递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论述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激素和激素受体的作用,阐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转归和预后。在临床对策方面,就乳腺癌的病理特点、病理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各种方法的比较,影像学诊断的进展,clinical staging, 血清标志物,乳腺癌引起的皮肤,腋窝,以及全身的改变来论述临床诊断策略。同时比较了各种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的变革,不同的病人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特别增加了乳房再建方法的介绍,以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女性的形象。还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工作需要,介绍了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反义寡核苷酸、单克隆抗体阻断乳腺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等生物治疗,还提出了分子放疗、分子化疗等新的思路。本书还对各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的特点、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对其它乳腺肿瘤的也做了必要的阐明。总之,本书的内容将实现我们预定的宗旨:完全、创新、实用。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目录

第一章 乳腺癌综合治疗概述 1

第一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1

一、综合治疗的定义 1

二、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形成过程 1

第二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目的 4

第三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 4

一、综合治疗要求多学科的通力协作 4

二、综合治疗要求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 4

三、综合治疗要求充分权衡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得失利弊 5

四、综合治疗要求相关疗法正确搭配、顺序合理 6

五、综合治疗要求规范化和个体化 6

第四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实施要点 8

一、Ⅰ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8

二、Ⅱ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9

三、Ⅲ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9

四、Ⅳ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10

第二章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12

第一节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基础 12

一、与乳腺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12

二、乳腺癌与其易感基因 15

三、与乳腺癌相关的癌基因 17

四、其他相关基因 20

五、乳腺癌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21

第二节 生长因子信号系统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调控 22

一、EGF及EGFR家族与乳腺癌 23

二、转化生长因子与乳腺癌 24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 25

四、钙黏着蛋白与乳腺癌 25

第三节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性激素调控功能 25

一、女性性激素与乳腺正常发育 26

二、女性性激素与乳腺癌 26

三、雄性激素与乳腺癌 29

第四节 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30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细胞周期调控 30

二、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细胞凋亡调控 32

第五节 血管生成调控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33

一、乳腺癌血管生成机制 33

二、血管生成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35

第六节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 36

一、基因治疗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36

二、血管生成药物抑制与乳腺癌治疗 39

第七节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41

一、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 41

二、蛋白质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45

三、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乳腺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8

第三章 乳腺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 52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52

一、细胞信号的种类 52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类型 53

三、膜受体介导的细胞跨膜信号转导 53

四、核受体 57

五、信号的调节 58

六、信号转导的特点 59

第二节 乳腺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元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59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59

二、EGFR家族的信号转导途径 62

三、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检测 66

四、EGFR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67

第三节 与乳腺癌有关的其他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69

一、雌、孕激素受体的信号途径 69

二、ER与EGFR/C-erbB-2信号转导途径的“交互通话” 70

第四章 乳腺应用解剖学与生理学 75

第一节 乳腺的胚胎发生与生后发育 75

一、胚胎发生 75

二、生后发育 76

三、乳腺发育异常 79

第二节 乳腺应用解剖学 81

一、乳腺的位置和形态 81

二、乳腺的组织结构 82

三、乳腺的血供 83

四、乳腺的淋巴引流 85

五、乳腺及有关的神经分布 88

第三节 乳腺生理学 90

一、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作用 90

二、其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作用 92

三、乳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激素调节 93

四、月经周期乳腺变化的激素调节 93

五、泌乳的生理调节 93

第五章 乳腺癌危险因子、预防及普查 95

第一节 乳腺癌的危险因子 95

一、年龄 95

二、月经状况 95

三、婚育状况 96

四、激素水平 96

五、乳腺疾病史 97

六、遗传和家族史 97

七、饮食 98

八、环境因素 99

九、其他因素 99

第二节 乳腺癌的预防策略 100

一、一级预防 100

二、二级预防 101

三、三级预防 103

第三节 高危人群的管理 104

一、高危人群的确定 104

二、高危人群的管理 104

第六章 乳腺癌的病因学及发病学 107

第一节 乳腺癌流行病学 107

一、世界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07

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07

第二节 乳腺癌的发生 108

一、病因学 109

二、发病学 111

三、基因与乳腺癌 113

第三节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125

一、乳腺癌的转移播散 125

二、影响乳腺癌转移的因素 127

三、乳腺癌发生侵袭与转移的分子机制 128

四、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基因 131

第七章 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144

第一节 肿瘤标志物的确立及应用评价 144

一、理想肿瘤标志物的条件 144

二、肿瘤标志物定量测定的标准 144

三、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及评价 145

第二节 乳腺癌常见肿瘤标志物 146

一、蛋白质类 146

二、酶类 151

三、激素类 155

四、糖链抗原 159

五、多胺 163

六、微量元素 164

第三节 端粒和端粒酶 167

一、概述 167

二、临床意义 170

第四节 乳腺癌基因标志 172

第五节 乳腺癌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检测 183

第六节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 185

一、概述 185

二、测定方法 190

三、激肽释放酶与乳腺癌 190

第七节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190

一、概述 190

二、检测方法 191

三、临床应用 191

第八节 核仁组织区相关蛋白 192

一、概述 192

二、染色方法 193

三、临床应用 193

第九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194

一、概述 194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194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94

四、蛋白质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 196

第八章 乳腺癌的病理学及进展 200

第一节 可疑乳腺病变病理检查技术 200

一、常用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200

二、病理学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201

第二节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病理学 203

一、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学 203

二、腋窝淋巴结免疫功能状况 205

第三节 不同病理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评价 205

一、病理组织学检查 205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 207

第四节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 208

一、乳腺导管、小叶增生性病变和乳头部肿瘤 209

二、乳腺微浸润癌 216

三、浸润性乳腺癌 216

第五节 乳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 224

一、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病理形态学改变 224

二、乳腺癌化疗后病理变化 225

三、乳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病理变化 226

第九章 治疗乳腺癌的化学药物 228

第一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生物学基础 228

一、细胞增殖及其周期 229

二、影响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因素 230

三、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 230

四、肿瘤细胞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31

第二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分类 231

一、按药物来源分类(7类) 231

二、按药物作用机制分类(5类) 232

三、按药物对细胞周期特异性分类(2类) 233

第三节 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学药物 233

一、环磷酰胺 233

二、异环磷酰胺 235

三、多柔比星 237

四、表柔比星 239

五、甲氨蝶呤 241

六、氟尿嘧啶 243

七、紫杉醇 244

八、多西紫杉醇 247

九、吉西他滨 249

十、卡培他滨 250

十一、长春瑞滨 251

十二、他莫昔芬 253

十三、顺铂 254

十四、米托蒽醌 256

十五、丝裂霉素 257

十六、长春新碱 258

十七、曲妥珠单抗 260

第四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 261

一、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共有的毒性不良反应 261

二、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特殊反应 262

第五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多药耐药及逆转问题 264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264

二、钙调蛋白抑制剂 265

三、环孢素及其衍生物 265

四、抗激素类化合物 265

五、蛋白激酶抑制剂 266

六、表面活性剂 266

第十章 乳腺癌的放射诊断学 267

第一节 乳腺的放射学检查方法 267

一、乳腺的X线检查方法与适应证 267

二、乳腺的CT检查 269

三、乳腺MRI检查 270

第二节 各种放射检查的阅片要点 273

一、乳腺X线片 273

二、乳腺CT片 273

三、乳腺MRI片 273

第三节 各种放射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273

一、钼靶摄影的X线表现 273

二、造影表现 278

三、CT表现 278

四、MRI表现 280

第十一章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学 285

第一节 超声医学概论 285

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285

二、超声诊断图像特点 285

三、超声检查新技术 286

第二节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286

一、乳腺超声检查的仪器及方法 286

二、正常声像图 287

三、超声图像分析要点 287

第三节 乳腺癌声像图表现 288

一、乳腺癌二维声像图特点 288

二、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点 289

三、多普勒频谱参数特点 290

四、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290

五、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290

六、几种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 291

七、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292

第四节 小乳癌的诊断 293

第五节 乳腺超声检查的优缺点 294

一、优点 294

二、缺点 294

第六节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进展 295

一、选用新仪器 295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乳癌中的应用 295

三、三维/四维超声的应用 295

四、乳腺介入性超声 295

五、超声弹性成像 296

第七节 超声诊断乳腺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98

第十二章 乳腺癌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原理 300

二、显像剂 300

三、显像方法 301

四、PET显像的优缺点 301

第二节 PET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302

一、PET对乳腺癌原发病灶的探测 302

二、PET对腋窝淋巴结的评价 302

三、PET对乳腺癌治疗疗效的评价 303

四、对乳腺癌放射治疗和化疗后残余病灶的鉴别 304

五、PET对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灶的评价 304

第三节 PET/CT融合图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 305

一、PET/CT融合图像的原理 305

二、PET/CT融合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306

第十三章 乳腺肿瘤红外线检查 309

第一节 乳腺肿瘤近红外线检查 309

一、近红外线诊断原理 309

二、电脑近红外线乳腺扫描仪诊断学基础 309

三、影响诊断的因素 310

四、病变影像 311

五、临床价值 311

第二节 乳腺肿瘤红外热像图的诊断 312

一、红外热像图诊断原理 312

二、乳腺红外热像图 312

第十四章 乳腺癌的分子影像学 314

第一节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影像学 314

第二节 类固醇激素受体与影像学 315

第三节 血管生成与影像学 315

第十五章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17

第一节 乳腺癌的临床特点 317

一、乳腺肿块 317

二、乳房疼痛 318

三、乳房皮肤改变 318

四、乳头、乳晕改变 319

五、乳头溢液 319

六、区域淋巴结肿大 319

七、乳腺癌的血行转移 320

第二节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法 321

一、病史采集 321

二、临床检查 321

三、影像学检查 322

四、生化检查 324

五、病理学检查 324

六、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指导原则 325

第三节 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325

一、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 325

二、乳腺良性肿瘤 326

三、浆细胞性乳腺炎 326

四、乳腺结核 326

五、乳腺脂肪坏死 327

六、急、慢性乳腺炎 327

七、积乳囊肿 327

八、乳房湿疹 327

九、乳腺其他恶性肿瘤 328

第四节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及其意义 328

一、1997年UICC第五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 329

二、2002年AJCC第六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 330

三、AJCC第六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修改原因及改进特点 333

四、乳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 333

第十六章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337

第一节 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目的及存在的问题 337

第二节 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意义 337

第三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常用方法及其评价 338

一、示踪剂的选择 338

二、常用的注射部位 338

三、两种示踪剂的评价 338

四、SLNB的研究状况 339

第四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实施方法 340

一、掌握SLNB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40

二、制定学习曲线以及对学习曲线的评估 340

三、SLN同位素示踪及与患者的沟通 340

四、外科干预发现SLN 341

五、病理证实 341

第五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342

一、SLNB存在的问题 342

二、SLNB的前景 342

第十七章 乳腺导管内镜的临床应用 344

第一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发展简史 344

第二节 正常乳腺导管的应用解剖 344

第三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结构和使用 345

一、乳腺导管内镜的基本构成 345

二、乳腺导管内镜的适应证 346

三、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使用方法 346

四、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并发症 346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乳腺导管内镜表现 347

一、正常乳腺导管的内镜表现 347

二、乳腺囊性增生症 347

三、乳腺导管扩张症 348

四、乳腺导管炎 348

五、积乳症或合并脓肿 349

六、乳管内乳头状瘤 349

七、乳管内乳头状瘤病 350

八、乳腺导管内癌 350

第五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其他临床应用 351

一、乳腺导管内镜对乳管内新生物的活检 351

二、乳腺导管内镜的治疗作用 352

三、乳腺导管内镜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 352

四、乳腺导管内镜对无溢液乳房疾病的诊断价值 352

第六节 乳腺导管内镜临床应用的意义和展望 353

第十八章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 355

第一节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发展简史 355

一、原始手术治疗时期 355

二、扩大的局部切除时期 355

三、以外科病理解剖学概念为主导的时期 355

四、以肿瘤生物学概念为主导的时期 356

第二节 切除乳房的乳腺癌根治常用手术 357

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357

二、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步骤 358

第三节 保留乳房的根治性切除术 364

一、保留乳房治疗的指征 364

二、保留乳房治疗的绝对和相对禁忌证 365

三、手术体位和消毒范围 366

四、手术步骤 366

五、安全性的术中评估 367

第四节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 368

第五节 乳腺癌手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369

一、出血 369

二、腋窝及皮下积液 369

三、皮瓣缺血及坏死 370

四、上肢水肿 371

第十九章 乳房再造术 374

第一节 乳房再造的历史回顾 374

第二节 乳房再造的目的 376

一、形态学和心理学目的 376

二、肿瘤学目的 376

第三节 乳房再造术的适应证和时机 376

一、乳房再造术的适应证 376

二、乳房再造术的禁忌证 377

三、乳房再造时机选择 377

第四节 乳房再造术前准备 377

一、对患者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 377

二、患者的心理准备 377

三、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 378

第五节 乳房再造术式的选择 378

一、假体植入乳房再造 379

二、自体组织移植再造乳房 381

第六节 后期乳房再造手术方法 382

一、乳房假体植入再造乳房 382

二、自体组织移植再造乳房 386

第七节 即时乳房再造 404

第八节 乳头乳晕再造 406

一、乳头的再造 406

二、乳晕的再造 409

第九节 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410

第二十章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413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作用 413

一、减少局部和区域复发 413

二、提高生存率 413

三、缩小手术范围、提高存活质量 414

四、复发及远处转移病灶的放射治疗 414

五、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放射治疗 414

第二节 根治术后预防性辅助放射治疗 415

一、放射治疗的价值和适应证 415

二、放射治疗的实施 415

第三节 早期乳腺癌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放射治疗 416

一、乳房保留手术及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416

二、放射治疗的方法 417

三、其他有关问题 421

第四节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422

第二十一章 乳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426

第一节 乳腺癌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研究 426

一、概论 426

二、未经全身辅助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427

三、患者年龄与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 427

四、化疗方案及给药方式 427

五、化疗的剂量强度和密度 430

六、乳腺癌化疗与放疗、内分泌治疗的顺序问题 431

七、手术前全身辅助化疗 432

八、乳腺癌化疗耐药问题 432

九、保乳术后化疗 433

十、生物钟化疗 433

十一、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和不良反应 434

十二、序贯给药疗效优于联合给药 435

第二节 治疗乳腺癌药物的临床应用 436

一、对乳腺癌有效的药物及常用化疗方案 436

二、治疗乳腺癌新药的临床特点 439

第三节 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的化疗选择 442

一、乳腺癌复发转移危险的评估 443

二、激素受体(ER、PR)阴性乳腺癌的化疗 443

三、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化疗 444

四、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化疗 444

五、早期乳腺癌的化疗 444

六、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初治乳腺癌 445

七、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初治乳腺癌 445

八、可手术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445

九、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446

十、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的化疗 446

十一、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448

第二十二章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451

第一节 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451

一、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历史 451

二、雌激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452

三、雌激素受体的组织分布 452

四、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 452

五、激素受体与乳腺癌 453

第二节 雌激素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454

一、雌激素受体的检测 454

二、激素受体结果的判断 455

三、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455

第三节 内分泌治疗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457

一、非药物治疗 457

二、药物治疗 459

三、内分泌治疗的常用药物及新药 460

第四节 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策略 469

一、内分泌治疗在非浸润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 469

二、内分泌治疗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 470

三、内分泌治疗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 472

四、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的地位 473

五、内分泌治疗疗程、新模式和联合应用的进展 473

六、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476

七、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 477

八、小结 480

第二十三章 乳腺癌生物靶向治疗 487

第一节 乳腺癌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487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487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88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489

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信号转导干预 489

第二节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 490

一、癌基因封闭 490

二、基因导入 493

三、其他基因治疗 495

四、多基因联合治疗 497

第三节 免疫基因治疗 497

第四节 基因治疗与传统治疗 498

一、基因治疗与化疗 498

二、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 498

第五节 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 500

一、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应用现状 500

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 506

三、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展望 508

第二十四章 特殊乳腺癌的处理 512

第一节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512

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种类 512

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 512

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 513

四、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513

五、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 514

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早期发现 515

七、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 515

第二节 炎性乳腺癌 518

一、流行病学 519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 519

三、病理学特征 519

四、临床表现 520

五、影像学表现 520

六、诊断 521

七、鉴别诊断 521

八、分期 521

九、治疗 521

十、预后因素 524

十一、总结 525

第三节 广泛转移乳腺癌的处理 528

一、血行转移的机制 528

二、乳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 529

三、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治疗 530

第四节 复发性乳腺癌 539

一、乳腺癌复发的高危因素 539

二、诊断 542

三、治疗 542

四、预后 545

第五节 乳腺叶状肿瘤 547

一、叶状肿瘤的名称及概念 547

二、流行病学 548

三、病因 548

四、病理 548

五、临床表现 549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550

七、治疗与预后 550

八、乳腺叶状肿瘤研究进展 551

第六节 男性乳腺癌 553

一、流行病学 554

二、病因 554

三、病理 554

四、临床表现 55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55

六、治疗 555

七、预后 557

第七节 年轻妇女乳腺癌 558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559

二、临床特点 559

三、临床病理特征 559

四、青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560

五、诊断和治疗 561

六、预后 562

第八节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 564

一、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因素 564

二、临床特点 565

三、病理组织学改变 565

四、诊断 566

五、鉴别诊断 566

六、治疗 567

七、预后 568

第二十五章 乳腺良性肿瘤 570

第一节 概述 570

一、乳腺良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70

二、乳腺良性肿瘤的分类 571

第二节 乳腺纤维腺瘤 571

一、发病情况 571

二、病理学改变 572

三、临床表现 572

四、影像学表现 572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572

六、治疗 573

七、乳腺纤维瘤的癌变 573

八、青少年型乳腺纤维腺瘤 574

第三节 导管内乳头状瘤 574

一、病理学改变 574

二、临床表现 574

三、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57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575

五、治疗 576

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癌变 576

第四节 其他乳腺良性肿瘤 577

一、乳头管腺瘤 577

二、错构瘤 577

三、脂肪瘤 577

四、腺瘤 577

五、腺肌上皮瘤 578

第二十六章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 580

第一节 临床预后因素 580

一、年龄 580

二、体重因素 580

三、妊娠和哺乳 580

第二节 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因素 581

一、原发肿瘤大小 581

二、腋淋巴结的状态 581

三、组织学分型与分级 583

四、其他病理形态学因素 584

五、骨髓中的微转移及上皮细胞 58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585

一、肿瘤的增殖活性指标 585

二、癌基因 586

三、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 588

四、抑癌基因 589

五、转移相关基因CD44V 590

六、转移抑制基因nm23 590

七、周期素D1与P21、P27蛋白 590

八、血管生成刺激因子 591

九、血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592

十、组织蛋白酶D 593

十一、激素受体 593

第二十七章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 600

第一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原理 600

一、高强度超声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600

二、超声止血技术 602

三、高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于肿瘤组织产生的病理变化 603

第二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方法 604

第三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604

第四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评估及护理 605

第二十八章 乳腺癌的介入治疗 607

第一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概况 607

第二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608

一、乳腺癌介入治疗适应证 609

二、乳腺癌介入治疗禁忌证 609

第三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途径 609

一、经尺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 609

二、经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 610

三、经腋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 610

四、经股动脉行肝动脉插管法 610

五、经股动脉行支气管动脉插管法 611

第四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操作过程 611

一、术前准备 611

二、插管技术 611

三、血管造影 611

四、药物灌注 612

五、化疗栓塞 612

六、经皮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 612

第五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613

一、组织学反应 613

二、近期疗效 613

三、远期疗效 615

第六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 616

一、动脉插管和灌注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616

二、导管留置灌注化疗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 619

三、化疗药物的常见毒性反应和处理 620

英汉名词索引 6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