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防原医学
防原医学

防原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力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237518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防原医学是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做好我军战时及平时医疗卫生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防原医学的任务范围是,核武器杀伤因素及其他来源的电离辐射损伤规律及医学防治的研究。本书既能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参考书,有较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防原医学》目录
标签:主编 医学

第一章 核武器杀伤效应及其防护 1

第一节 核武器概述 1

一、核武器构造及爆炸原理 1

二、核武器威力 3

三、核武器的使用方法 3

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爆炸景象 4

第二节 核武器的四种杀伤因素 6

一、光辐射 7

二、冲击波 8

三、早期核辐射 11

四、放射性沾染 14

第三节 核武器损伤的伤类伤情及杀伤范围 15

一、核武器损伤的伤类伤情 15

二、核武器的杀伤范围 16

第四节 城市核爆炸对人员的杀伤特点 18

一、杀伤范围大 18

二、伤亡数量大 19

三、死亡比例高 19

四、间接损伤多 20

五、开放性损伤多 21

六、多发伤多 21

七、复合伤多 21

八、早期核辐射损伤相对较轻 22

第五节 对核武器的防护 22

一、对瞬时杀伤因素的防护 22

二、对放射性沾染防护的一般措施 25

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概论 28

第一节 辐射剂量学的物理基础 28

一、辐射剂量学的含意和范围 28

二、重要的术语和概念 28

三、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0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的量和单位 37

一、辐射剂量学量和单位的发展概况 37

二、主要的辐射量和单位 38

第三节 辐射剂量学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50

一、辐射剂量学当前主要活动的领域 50

二、量和单位 51

三、辐射剂量学国家基、标准 51

四、放疗剂量学 52

五、其它电离辐射有关领域中的剂量学 53

第三章 急性放射病 55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病因学 55

一、急性放射病的病因及发病条件 55

二、急性放射病发病学特点 56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57

一、急性放射病的分型 57

二、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59

三、事故性急性放射病的发病和临床特点 67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 70

一、急性放射病的早期病情分类诊断 70

二、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断 75

第四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79

一、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79

二、各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80

第四章 中子损伤 86

第一节 中子的相对生物效应 86

一、物理学因素 86

二、生物学因素 91

第二节 中子所致DNA损伤和修复的特点 92

第三节 中子引起的哺乳动物细胞的损伤和修复 93

一、细胞剂量—活存曲线 93

二、氧效应和氧增强比 94

三、照后损伤的修复 94

四、细胞周期 95

五、中子诱发染色体畸变 95

第四节 中子对实验动物主要组织的损伤特点 96

一、组织的修复与中子RBE 97

二、各种正常组织的中子RBE 97

三、中子对主要组织的损伤特点 97

第五节 中子所致急性放射病的特点 100

一、三种类型中子急性放射病的RBE值 100

二、中子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特点 101

第六节 中子损伤的防治及中子的简易防护 102

一、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展望 102

二、对中子的简易防护 104

第七节 中子引起的远期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105

一、致晶体混浊或白内障效应 105

二、致肿瘤效应 106

三、寿命缩短 107

四、遗传效应 107

第五章 光辐射烧伤 109

第一节 光辐射烧伤的特点和分类 109

一、光辐射烧伤的发生情况 109

二、光辐射烧伤的特点 109

三、烧伤程度的分类 110

第二节 光辐射烧伤的临床表现 110

一、休克期 110

二、感染期 111

三、恢复期 111

第三节 光辐射烧伤的急救和治疗 111

一、急救 111

二、治疗 112

第四节 特殊部位烧伤 115

一、头面部烧伤 115

二、手烧伤 116

三、呼吸道烧伤 117

四、眼部烧伤 118

五、闪光盲 121

第六章 冲击伤 122

第一节 冲击伤的发生情况和致伤机理 122

一、冲击伤的发生情况 122

二、冲击伤的致伤机理 123

第二节 冲击伤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125

一、冲击伤的特点 125

二、冲击伤的临床表现 126

第三节 冲击伤的诊断和救治 126

一、冲击伤的诊断 126

二、冲击伤的急救和治疗 129

第七章 放射性沾染的危害与防护 131

第一节 放射性沾染的来源及组成 131

一、放射性沾染的形成及沾染区的划分 131

二、放射性沾染的特点 132

第二节 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危害 132

一、放射性沾染的作用特点 132

二、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危害 133

三、落下灰内照射危害 134

第三节 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136

一、一般防护措施 136

二、对放射性沾染的监测 136

三、战时核辐射控制量 141

四、医学防护措施 143

第四节 皮肤放射损伤的特点及医学处理 144

一、皮肤放射损伤的致伤因素及分类 144

二、病理及病理生理特征 145

三、临床特点 146

四、诊断要点 148

五、医学处理原则 148

第八章 核爆炸复合伤 151

第一节 复合伤的分类 151

一、复合伤的分类 151

二、复合伤伤情分度 152

第二节 复合伤的特点 152

一、放射复合伤的基本特点 152

二、非放射复合伤的基本特点 158

第三节 复合伤的诊断与治疗 160

一、复合伤的诊断 160

二、复合伤的治疗 163

三、非放射复合伤的治疗 165

第九章 辐射损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67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原初作用 167

一、电离和激发 167

二、自由基与水分子的辐射分解 168

三、活性氧和自由基 169

四、自由基的理化性质 169

五、自由基与生物分子的反应 170

六、辐射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170

七、电离辐射的作用时间表 171

第二节 几个常用的放射生物学术语及含义 172

一、氧效应与氧增强比(OER) 172

二、传能线密度(LET) 172

三、相对生物效能(RBE) 173

四、LET,RBE和OER的相互关系 173

五、靶分子和靶结构 174

第三节 基因组DNA的辐射损伤 175

一、碱基的破坏或脱落 175

二、糖基的破坏 175

三、DNA链上不稳定位点的形成 175

四、DNA链断裂 175

五、DNA交联 176

六、DNA损伤的非随机性 176

七、DNA损伤的复杂性 177

八、DNA的降解 178

第四节 辐射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影响 178

一、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 178

二、辐射对转录过程的影响 179

三、辐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179

第五节 DNA损伤的修复 180

一、DNA修复的重要性 180

二、DNA各类损伤的修复特点 180

三、回复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重组修复 181

四、DNA修复基因 182

五、DNA修复的不均一性和选择性 184

六、DNA修复的忠实性 185

第六节 辐射对膜结构的损伤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186

一、辐射对膜组分的损伤 186

二、辐射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87

第七节 辐射对膜生物功能的影响 187

一、膜转运功能的变化 187

二、膜结合酶活性的变化 188

三、膜受体功能的变化 188

四、膜能量转换功能的变化 188

五、DNA膜复合物的辐射效应 189

六、膜与辐射损伤信号转导 189

第八节 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189

一、细胞活存曲线及参数 189

二、细胞活存曲线的数学模型 191

三、不同LET辐射的细胞活存曲线 192

四、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193

五、辐射所致细胞周期紊乱 193

六、细胞的间期死亡、增殖死亡、凋亡和坏死 194

七、细胞受照射后的几种不同死亡方式 196

第九节 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196

一、细胞周期各阶段的辐射敏感性 197

二、细胞群体的辐射敏感性 197

三、生物个体的辐射敏感性 197

四、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修饰 198

第十章 辐射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200

第一节 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200

一、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的特点 200

二、辐射损伤时外周血象的变化 202

三、辐射损伤时骨髓象的变化 204

四、辐射损伤时造血干细胞的变化 205

五、辐射损伤时造血祖细胞的变化 207

六、辐射损伤时造血调控的变化 209

七、辐射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机理 211

八、辐射后造血系统的近期后果及远后效应 212

九、小结 213

第二节 辐射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13

一、辐射损伤时肠上皮的变化 214

二、辐射对唾液腺分泌的影响 216

三、辐射对胃功能的影响 217

四、辐射对肠功能的影响 218

五、辐射对胰腺功能的影响 219

六、辐射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220

七、消化系统在放射损伤的意义 220

第三节 辐射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21

一、照后神经系统机能的变化 221

二、照后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 223

第四节 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25

一、辐射对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25

二、急性放射病免疫组织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 230

四、电离辐射对免疫细胞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 234

五、辐射免疫效应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234

六、低剂量照射诱发机体的免疫刺激效应 235

七、免疫组织损伤的实验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35

八、展望 238

第五节 放射病的出血机制 239

一、照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240

二、照后血管壁的变化 241

三、照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 243

四、影响及加重因素 244

五、放射病的两期出血 245

第十一章 辐射损伤病理学 246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46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246

二、辐射损伤的基本病变 247

第二节 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249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249

二、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 253

三、消化道的病理变化 255

四、消化腺的病理变化 258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261

六、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 264

七、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 269

八、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 271

九、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 273

十、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 275

十一、眼的病理变化 275

十二、皮肤的病理变化 277

第三节 中子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279

一、加重造血系统损伤 279

二、加重胃肠系统损伤 280

三、加重性腺的损伤 280

四、感染病变提早并加重 280

五、远后效应较重 280

第四节 辐射远期效应的病理变化 280

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变化 281

二、辐射致癌效应 281

三、辐射对胎儿的损伤效应 282

四、加速老化 282

五、缩短寿命 282

第十二章 小剂量电离辐射的效应与辐射的远后效应 283

第一节 小剂量一次照射效应 283

一、近期效应 283

二、远期随访观察 286

第二节 辐射的远后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286

一、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 286

二、远后效应的资料来源 287

三、影响分析、评价辐射远后效应的因素 287

第三节 辐射的确定性效应 288

一、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288

二、对眼晶体的影响 289

第四节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 289

一、辐射的致癌效应 290

二、影响分析、评价辐射致癌作用的因素 292

三、辐射致癌危险 294

第五节 辐射的遗传效应 294

一、动物实验研究 295

二、人的遗传效应研究 295

第十三章 放射毒理学概论 297

第一节 放射毒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297

一、研究内容 297

二、研究方法 297

三、研究的意义 297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代谢 298

一、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298

二、核素在体内的分布、滞留和排出 302

三、研究放射性核素在体内代谢的意义 304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生物效应 305

一、作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305

二、确定性效应 309

三、随机性效应 311

第四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监测与危害评价 315

一、体内放射性核素的监测 315

二、内照射剂量估算 316

三、对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危害程度的判断 317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医学处理 318

一、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并加速其排出 318

二、促使已吸收的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 318

三、常用的阻吸收剂和促排剂用法举例 323

第十四章 辐射防护剂 326

第一节 辐射防护剂的研究方法 327

一、辐射防护剂的评价 327

二、临床前药理学研究 330

三、临床研究 330

第二节 辐射防护剂的分类及其作用特性 330

一、辐射防护剂的分类 330

二、辐射防护剂的作用特点 331

第三节 辐射防护剂的作用机理 349

一、混合双硫键学说 350

二、减弱“氧效应”学说 350

三、俘获或钝化自由基学说 350

四、内源性辐射防护剂的释放学说 350

五、生化休克学说 350

六、生物膜受体学说 350

七、辐射防护剂与DNA相结合学说 351

八、辐射能量转移学说 351

九、调节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学说 351

第四节 辐射防护剂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51

一、辐射防护剂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的抗放效力 352

二、辐射防护剂人体效价的推测 354

三、辐射防护剂在人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55

四、小结 355

第十五章 辐射防护概论 358

第一节 辐射来源及辐射防护的目的和范围 358

一、辐射的来源及照射途径 358

二、辐射防护的目的和意义 358

三、辐射防护的发展概况 359

四、辐射防护的范围 360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 362

一、辐射效应的分类 362

二、辐射的确定性效应 362

三、辐射的随机性效应 363

四、子宫内受照射的效应 364

五、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364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原则、措施和标准 366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366

二、辐射防护法规及标准 369

三、防护的措施和方法 369

第四节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与应对措施 370

一、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后果 370

二、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特点 373

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375

主要参考文献 3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