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景源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117093595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等内容。
上一篇:西医理论基础下一篇:中医学基础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目录

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3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3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4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4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 8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9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 9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 10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 10

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 12

1.《伤暑全书》论暑病 12

2.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12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 14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 16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 17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 18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18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 21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 21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 22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22

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24

13.《时病论》论时令病 27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 27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9

一、温病的概念 29

二、温病的特点 31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31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2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33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34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36

四、温病与伤寒 39

五、温病与温疫 42

六、温病与温毒 42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44

一、病因 44

1.风热邪气 44

2.暑热邪气 45

3.湿热邪气 46

4.燥热邪气 48

5.伏寒化温 48

6.疠气 49

7.温毒 49

二、发病 49

1.发病因素 49

2.感邪途径 51

3.发病类型 52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55

一、卫气营血辨证 55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55

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59

3.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与传变 64

二、三焦辨证 65

1.三焦的生理概念 66

2.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68

3.三焦证候的病程阶段与传变 70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70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72

一、辨舌、验齿 72

1.辨舌 72

2.验齿 74

二、辨斑、疹、白? 75

1.辨斑、疹 75

2.辨白? 80

三、辨常见症状 81

1.发热 81

2.汗出异常 85

3.口渴 88

4.神志异常 89

5.痉厥 9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95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 95

1.解表法 95

2.清气法 96

3.和解法 97

4.祛湿法 98

5.通下法 99

6.清营凉血法 100

7.开窍法 101

8.熄风法 102

9.滋阴法 103

10.固脱回阳法 103

二、温病过程中常见病理产物的治法 104

1.痰饮 104

2.瘀血 104

3.食滞 104

4.气郁 105

三、温病的善后调理法 105

中篇 各论 109

第一章 风温 109

一、病因病机 109

二、诊断要点 110

三、辨证论治 110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 111

2.热入气分 120

3.热入心包 137

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 142

第二章 春温 144

一、病因病机 145

二、诊断要点 146

三、辨证论治 146

1.热在气分 147

2.热在营分 156

3.血分热盛 160

4.血热阴伤 168

5.邪伏阴分 178

6.热邪已退,胃阴未复 179

第三章 暑温 181

一、病因病机 181

二、诊断要点 182

三、辨证论治 183

1.气分暑热 183

2.气分暑湿 185

3.暑热入营 187

4.暑热入血 188

5.暑热已退,气阴两伤 194

6.痰瘀阻络 195

〔附〕几种其它常见暑病 198

1.冒暑 198

2.暑咳 199

3.中暑、暑厥 200

4.暑秽 201

第四章 湿温 203

一、病因病机 203

二、诊断要点 205

三、辨证论治 205

1.湿重于热 206

2.湿热并重 219

3.热重于湿 221

4.湿温变证 221

5.余邪未净,中阳不展 225

第五章 伏暑 227

一、病因病机 228

二、诊断要点 229

三、辨证论治 229

1.伏暑初发 229

2.气分暑湿 232

3.暑入营血 236

〔附〕湿热病辨证与治疗规律提要 239

一、三焦湿热证的辨治规律 241

1.上焦湿热证 241

2.中焦湿热证 242

3.下焦湿热证 243

二、湿热病的组方遣药规律 244

1.用药应针对病位与病性 244

2.用药应兼顾三焦 244

3.应配伍健脾醒胃药 245

4.应配伍理气行滞药 245

三、湿热病的治疗禁忌与饮食起居宜忌 246

1.治疗禁忌 246

2.饮食起居宜忌 246

四、湿热病的转归 247

1.从阳化热 247

2.从阴化寒 247

第六章 秋燥 248

一、病因病机 249

二、诊断要点 250

三、辨证论治 250

1.燥热邪气侵袭肺卫 251

2.气分燥热 252

3.气营两燔 257

4.燥热耗损真阴 257

〔附〕凉燥 258

第七章 大头瘟 260

一、病因病机 260

二、诊断要点 261

三、辨证论治 261

第八章 烂喉痧 264

一、病因病机 264

二、诊断要点 265

三、辨证论治 266

1.温热时毒侵袭肺卫 267

2.温热时毒壅滞气分 268

3.气营两燔 269

4.余邪未净,阴液损伤 270

下篇 温病学名著选讲 273

第一章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273

一、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273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73

2.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的关系 276

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277

二、伤寒与温热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的治法 279

1.伤寒与温热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 279

2.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 281

三、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282

1.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与病机 282

2.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282

四、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 283

1.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候 284

2.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治法 284

五、温热病胃津亡及兼肾水亏的治法 286

1.胃津大伤而热邪仍盛的治法 287

2.热邪已退,胃津大伤,虚热内生的治法 287

3.胃津大伤又兼肾水亏的治法 288

六、温病气分证战汗的病机、治法及预后 288

1.战汗的病机 288

2.战汗的治法 289

3.战汗的预后 289

七、“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气分证治疗中的应用 290

1.三焦气分湿热证与伤寒少阳病证治的异同 291

2.三焦气分湿热证的治法与方药 293

八、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296

1.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 297

2.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治疗大法 298

九、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307

1.阳虚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 307

2.阴虚火旺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 308

3.湿盛体质外感湿热邪气发病的部位及胃湿与脾湿的区别 308

4.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及与杂病治疗的不同 309

十、湿热病气分证治疗中下法的运用及与伤寒下法的不同 312

第二章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 314

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 314

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编写特点 316

1.《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 316

2.《温病条辨》的编写特点 317

三、《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 319

1.温热病 319

2.湿热病 324

四、《温病条辨》一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26

1.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交错运用的得失 326

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偏差 326

3.以桂枝汤为全书一方的问题 327

4.个别条文中治疗方药与证情不符的错误 328

5.书中个别地方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328

方剂索引 33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