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启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9601991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企业默会知识的理论、转移和共享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默会知识思想的引导 1

1.1.2 笔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研究成果的积累 2

1.1.3 研究的切入点 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6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 6

1.3.2 主要创新点 8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9

2.1 心理学派对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 14

2.2 哲学家对默会知识的研究 15

2.3 基于本体论(Onto1ogy)的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 16

2.4 基于激励机制的知识管理研究 19

2.5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等学者对默会知识的研究 20

2.6 国内学者在默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 22

2.7 总体评述 23

第三章 默会知识与企业竞争优势 26

3.1 知识成为企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27

3.1.1 企业默会知识的内涵 28

3.1.2 企业默会知识的特点 31

3.2 企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 32

3.2.1 企业的存在 33

3.2.2 企业的纵向边界 34

3.2.3 企业内的协调 34

3.2.4 企业间的异质性 35

3.2.5 企业的决策权配置 35

3.2.6 企业的所有权问题 36

3.3 从企业知识理论转向知识管理理论 36

3.3.1 知识的内部转移 37

3.3.2 知识的转化与共享 37

3.3.3 知识场 38

3.3.4 企业知识体系的内部互动 41

3.3.5 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43

3.4 知识管理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4

3.4.1 认识论与认知学习问题 44

3.4.2 知识在时间上的共享问题 45

3.4.3 企业知识创新路径问题 45

3.4.4 知识管理系统问题 46

3.5 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 47

3.5.1 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 47

3.5.2 战略管理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 48

3.6 能力理论及其“刚性” 49

3.6.1 容易形成新型“近视症” 50

3.6.2 容易产生企业“惰性” 50

3.6.3 能力不能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51

3.7 基于默会知识的企业竞争优势 51

3.7.1 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是什么 51

3.7.2 默会知识支撑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其持续 52

3.7.3 优势要素的难以模仿由默会知识决定 52

3.7.4 企业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依赖默会知识 53

3.7.5 默会知识是企业认知学习的基础 53

3.8 实施策略 54

3.8.1 建立企业知识平台 54

3.8.2 建立“学习型”组织 55

3.8.3 建立激励机制,让知识参与分配 55

3.8.4 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55

3.9 本章结论 56

第四章 空间集聚:企业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 57

4.1 知识的默会属性与情境依赖 57

4.2 信息系统在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中的局限性 59

4.3 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条件 60

4.3.1 充分的分享意愿 61

4.3.2 共同在场与互动 61

4.3.3 良好的组织安排 63

4.3.4 相应的吸收能力 63

4.4 空间集聚: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 64

4.4.1 空间集聚与知识衍生(knowledge spin-off) 64

4.4.2 空间集聚与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orming) 65

4.4.3 空间集聚与互补默会知识(complementary tacitknowledge) 65

4.4.4 空间集聚与组织学习(organization learning) 66

4.5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 66

4.5.1 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主要障碍 66

4.5.2 本体论在企业默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68

4.5.3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框架 68

4.5.4 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 69

4.6 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空间集聚途径 72

4.6.1 非正式网络(informal networks) 73

4.6.2 提供空间集聚的费用、时间、场所和机会支持 74

4.6.3 通过组织学习发挥默会知识的价值 75

4.6.4 通过信任机制建立关系维度 75

4.7 本章小结 76

第五章 知识关联:企业主体间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机理 78

5.1 企业间的相关知识 79

5.1.1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 79

5.1.2 企业横向互补知识 82

5.1.3 企业互斥知识 85

5.2 企业的衍生知识 86

5.2.1 知识组合型衍生知识 86

5.2.2 生产型衍生知识 87

5.2.3 高知识源型衍生知识 89

5.2.4 销售型衍生知识 90

5.2.5 默会知识型衍生知识 91

5.3 本章小结 92

第六章 心理契约概念、理论进展及相关研究 93

6.1 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94

6.1.1 Rousseau学派的观点 95

6.1.2 古典学派的观点 96

6.2 心理契约的内容及其发展 97

6.3 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 98

6.3.1 心理契约与法律契约的区别 98

6.3.2 心理契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契约的区别 99

6.3.3 心理契约与期望的区别 99

6.3.4 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区别 100

6.4 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 100

6.5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与假设 102

6.5.1 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102

6.5.2 双重视角下心理契约结构对比与假设 104

6.6 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 107

6.7 本章小结 109

第七章 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分析 111

7.1 心理契约的构成基础——权利义务与诺言的分庭 112

7.2 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114

7.2.1 雇用前 114

7.2.2 雇用时 115

7.2.3 早期的社会化 116

7.2.4 晚期经验 116

7.3 陈加州等(2003)的二维心理契约结构 117

7.3.1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构成 117

7.3.2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含义 118

7.3.3 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比较 119

7.4 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分析 121

7.4.1 样本说明 123

7.4.2 研究方法 124

7.5 数据分析 125

7.5.1 企业责任探索性因子分析 125

7.5.2 知识型员工责任探索性因子分析 127

7.6 分析与讨论 128

7.6.1 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 128

7.6.2 本研究对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管理的影响 129

7.7 本章小结 130

第八章 知识型员工的OI-EP/ES模型及实证分析 131

8.1 PC模型与I/C模型简述 131

8.1.1 心理契约模型(PC模型) 131

8.1.2 诱引/贡献模型(I/C模型) 132

8.2 OI-EP/ES模型及理论假设 133

8.2.1 组织投入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假设 134

8.2.2 组织投入与知识型员工满意感的关系假设 135

8.2.3 知识型员工满意感与其知识绩效的关系假设 135

8.3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 136

8.4 量表及其信度、效度检验 137

8.4.1 企业投入量表 137

8.4.2 工作满意感量表 137

8.5 数据分析 138

8.5.1 企业投入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 138

8.5.2 企业投入与知识型员工满意感的关系 138

8.5.3 知识型员工满意感与知识型员工知识绩效的关系 139

8.5.4 OI-EP/ES模型的FOR八种类型 141

8.6 我国知识型员工默会知识转移与共享动机 142

8.7 基于OI-EP/ES模型的八种EOR默会知识管理导向 143

8.7.1 理想型(高OI高EP高ES) 143

8.7.2 抱怨型(高OI高EP低ES) 144

8.7.3 投机型(高OI低EP高ES) 144

8.7.4 低能型(高OI低EP低ES) 144

8.7.5 奉献型(低OI高EP高ES) 145

8.7.6 直率型(低O1高EP低ES) 145

8.7.7 知足型(低OI低EP高ES) 145

8.7.8 放弃型(低OI低EP低ES) 146

8.8 本章小结 146

第九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分类与管理 147

9.1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分类 147

9.1.1 传统的默会知识几种典型分类 147

9.1.2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分类 150

9.2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管理特征 152

9.2.1 “黏滞”默会知识的管理特征 152

9.2.2 “易离”默会知识的管理特征 153

9.3 基于心理契约的默会知识管理 154

9.3.1 通过激励提升交易维度 154

9.3.2 通过信任建立关系维度 155

9.3.3 通过文化提升关系维度 156

9.3.4 通过沟通提升团队成员维度 157

9.3.5 通过学习提高默会知识价值 161

9.3.6 “移情设计”(empathic design) 162

9.4 本章小结 163

第十章 企业主体间默会知识的互补——“契约关系”的一种衍生形式 165

10.1 关于空间接近与默会知识互补 165

10.2 关于知识互补和衍生的相关解释 168

10.3 横向互补知识及博弈分析 169

10.3.1 古诺博弈 171

10.3.2 知识交换 171

10.4 纵向互补知识及其交换 172

10.4.1 基于增长极的知识互补模型 174

10.4.2 重复进行条件下的知识交换 176

10.4.3 中心场所的阶段博弈均衡 176

10.4.4 重复博弈下的均衡 178

10.5 双边出行的博弈分析 180

10.5.1 阶段博弈中的均衡 180

10.5.2 重复博弈下的知识交换 182

10.6 本章小结 183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185

11.1 本书总结 185

11.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86

11.2.1 建立默会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86

11.2.2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实证研究的深入 188

11.3 未来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9

11.3.1 默会知识的转化(部分解决或深化) 189

11.3.2 企业默会知识共享机制(部分解决或深化) 189

11.3.3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理论构架 190

11.3.4 心理契约与企业默会知识管理实证研究体系 190

11.3.5 默会知识共享方式的选择 190

参考文献 191

一、主要参考文献 191

二、作者研究文献 205

后记 2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