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炳权,唐玉兰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5943996
  • 页数:1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基本知识,常见穴位、《内经》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保健灸法及临症医案等。
《针灸疗法》目录

第一章 常见穴位 1

一、手太阴肺经穴 1

(一)尺泽 1

(二)鱼际 2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2

(一)合谷 2

(二)曲池 3

(三)臂臑 4

(四)肩髃 4

三、足阳明胃经穴 5

(一)屋翳 5

(二)乳根 5

(三)天枢 5

(四)归来 6

(五)犊鼻 6

(六)足三里 7

四、足太阳脾经穴 7

(一)隐白 7

(二)三阴交 8

(三)血海 8

五、手少阴心经穴 9

神门 9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9

(一)肩贞 9

(二)臑俞 10

(三)听宫 10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0

(一)风门 10

(二)肺俞 11

(三)厥阴俞 11

(四)心俞 11

(五)膈俞 12

(六)肝俞 12

(七)胆俞 13

(八)脾俞 13

(九)胃俞 13

(十)三焦俞 14

(十一)肾俞 14

(十二)大肠俞 14

(十三)小肠俞 15

(十四)膀胱俞 15

(十五)魄户 16

(十六)膏肓俞 16

(十七)志室 16

(十八)至阴 17

八、足少阴肾经穴 17

涌泉 17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18

(一)内关 18

(二)劳宫 18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19

(一)中渚 19

(二)臑会 19

(三)肩髎 19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20

风池 20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20

(一)大敦 20

(二)太冲 21

十三、督脉经穴 21

(一)腰俞 21

(二)命门 21

(三)筋缩 22

(四)至阳 22

(五)身柱 22

(六)大椎 23

(七)风府 23

(八)百会 23

十四、任脉经穴 24

(一)中极 24

(二)关元 24

(三)气海 25

(四)神厥 25

(五)中脘 25

(六)膻中 26

十五、经外奇穴 26

(一)定喘 26

(二)新设 26

第二章 《内经》刺法 27

一、意义 27

二、针灸得气 27

三、针刺手法 27

(一)迎随补泻 28

(二)呼吸补泻 29

(三)徐疾补泻 29

(四)提插补泻 30

(五)留疾补泻 30

(六)开阖补泻 30

(七)荣卫补泻 31

(八)虚实补泻 31

(九)指飞补泻 31

(十)九六补泻 32

(十一)烧山火 32

(十二)透天凉 33

(十三)阳中隐阴 33

(十四)阴中隐阳 34

(十五)进火补 34

(十六)进水泻 35

(十七)苍龙摆尾 35

(十八)赤凤摇头(白虎摇头) 35

(十九)五脏交经 36

(二十)龙虎升降 36

(二十一)苍龟探穴 37

(二十二)通关交经 37

(二十三)关节交经 38

(二十四)运气法 38

(二十五)龙虎交战 39

(二十六)提气法 39

(二十七)留气法 40

四、刺要论 40

(一)毛刺 41

(二)半刺 41

(三)分刺 41

(四)短刺 41

(五)输刺 41

(六)关刺 42

(七)报刺 42

(八)偶刺 42

(九)扬刺 42

(十)齐刺 43

(十一)傍针刺 43

(十二)巨刺 43

(十三)合谷刺 43

(十四)透刺 43

(十五)腧刺 44

(十六)道刺 44

(十七)经刺 44

(十八)络刺 44

(十九)八卦法 45

第三章 灸法的基本知识 47

一、灸法的历史源流 47

二、历代医家重视灸法 47

三、常用灸法 48

(一)化脓灸 48

(二)非化脓灸 48

(三)间接灸 48

(四)温针灸 49

(五)大面积灸 49

(六)艾卷灸 49

(七)艾条灸 50

(八)灯草灸 50

(九)药碗灸 50

(十)天灸 50

四、施灸体位 51

(一)卧位 51

(二)坐位 51

五、艾灸补泻 52

六、灸疗禁忌 53

七、疤痕灸的灸后处理 54

(一)发灸疮 54

(二)洗灸疮 54

(三)贴灸疮 54

八、灸法的临床功效 55

(一)回阳、固脱、救逆 55

(二)疏解风邪、调和营卫 55

(三)行气活血、温通经脉 56

(四)活血祛瘀、软坚散结 56

(五)通阳散寒、消痞止痛 56

(六)温通经脉、回阳起陷 57

(七)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57

(八)理脾胃、调气血、助运化 58

第四章 保健灸法 59

一、古代文献论针灸保健 59

二、古代保健灸法实例举隅 61

(一)灸神厥 61

(二)灸气海 61

(三)灸关元 61

(四)灸足三里 61

三、不同年龄的保健灸法 62

(一)小儿的保健灸法 62

(二)青壮年人保健灸法 63

(三)中老年人保健灸法 64

(四)妇女保健灸法 66

第五章 临证医案 68

一、内科病症 68

(一)感冒 68

(二)急性支气管炎 69

(三)慢性支气管炎 69

(四)哮喘 70

(五)支气管扩张 71

(六)肺气肿 71

(七)胃痛 72

(八)急性胃肠炎 72

(九)胃、十二指肠溃疡 73

(十)萎缩性胃炎 73

(十一)胃神经官能症 74

(十二)慢性结肠炎 74

(十三)神经性呕吐 75

(十四)呃逆 75

(十五)噎膈 76

(十六)心动过缓 77

(十七)胸痹 78

(十八)郁症 78

(十九)低热 79

(二十)秋温 80

(二十一)便秘 81

(二十二)头痛 81

(二十三)脏腑功能低下 82

(二十四)风湿性关节炎 82

(二十五)肩关节周围炎 84

(二十六)肩胛痛 84

(二十七)背冷 84

(二十八)膝关节退行性变 85

(二十九)高血压 85

(三十)眩晕 86

(三十一)失眠 86

(三十二)肥胖症 87

(三十三)遗精 87

(三十四)阳痿 88

(三十五)前列腺炎 88

(三十六)尿潴留 88

(三十七)坐骨神经痛 89

(三十八)腰椎间盘脱出 90

(三十九)致密性骨炎 91

(四十)腓肠肌痛 91

(四十一)肾绞痛 92

(四十二)雷诺氏综合征 92

二、神经、精神病症 93

(一)面瘫 93

(二)重症肌无力 94

(三)脊髓灰白质炎 94

(四)痉挛性斜颈 94

(五)三叉神经痛 95

(六)上肢痹症 95

(七)股外侧皮神经炎 96

三、外科病症 96

(一)急性腰扭伤 96

(二)闪挫伤 97

(三)肱骨外上髁炎 97

(四)桡骨茎突腱鞘炎 98

(五)屈指肌腱鞘炎 98

(六)胸椎关节痛 99

(七)肌鞘囊肿 99

四、妇科病症 100

(一)月经不调 100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 100

(三)继发性闭经 101

(四)痛经 101

(五)子宫内膜移位 102

(六)子宫后屈 102

(七)慢性盆腔炎 103

(八)胎位异常 103

(九)习惯性流产 104

(十)不孕症 104

(十一)乳腺增生 105

五、五官科病症 105

(一)过敏性鼻炎 105

(二)吞咽困难 106

六、皮肤科病症 106

(一)荨麻疹 106

(二)头皮瘙痒症 1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