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民,龙志贵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43839601
- 页数:362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对象 1
一、文明和精神文明 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对象 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11
一、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开始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1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14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8
第三节 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21
一、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目的 21
二、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意义 22
三、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方法 24
第二章 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演进 26
第一节 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总特点 26
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精神文明 30
一、原始社会的精神文明 30
二、奴隶社会的精神文明 31
三、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 3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34
一、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诞生和形成 34
二、资本主义初期精神文明的发展 35
三、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及其趋势 3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41
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4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 4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47
第一节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47
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 47
二、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内涵 5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5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5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推进的保障 60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3
第三节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65
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 65
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现状提出的战略要求 67
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建立长效机制 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7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74
二、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77
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82
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3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85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89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91
一、在思想建设上做到“两个牢固树立” 92
二、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追求上达到“三个显著提高” 92
三、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9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97
第一节 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97
一、理想信念及其社会功能 98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101
三、理想信念教育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104
第二节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10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108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08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110
四、共产主义信念教育 110
五、社会主义信心教育 112
六、对共产党信任的教育 113
第三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 114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者队伍 114
二、加强针对性,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115
三、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16
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强化网络教育功能 117
五、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118
六、繁荣社区文化,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119
七、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多形式多手段开展教育活动 119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21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121
二、道德是调整个人、集体、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 122
三、重视道德规范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2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道德建设 1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127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结构的科学表述 127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28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130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33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途径 136
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36
二、切实抓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138
三、形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140
四、合理汲取传统美德 145
五、贯彻“富而后教”的方针 146
第七章 社会主义科学教育事业 148
第一节 科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148
一、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149
二、发展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 15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153
第二节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155
一、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156
二、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58
三、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159
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 161
第三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63
一、加强基础教育,继续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63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 165
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166
第四节 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167
一、科教兴国是全社会的行动 168
二、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169
三、努力增加科技教育的有效投入 170
四、落实科教兴国关键在领导 171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体制改革 17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 172
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条件 173
二、发展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174
三、发展文化事业是当今时代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 175
四、发展文化事业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 177
一、弘扬主旋律,繁荣文学艺术 177
二、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179
三、坚持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181
四、瞄准世界水平,发展文化产业 183
第三节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86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86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88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90
第九章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195
第一节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95
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 196
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98
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城市居民的现实需要 200
第二节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02
一、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 202
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04
三、推进社区教育建设 205
四、文明家庭和文明楼组(院)建设 207
五、加强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 208
第三节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与途径 210
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211
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原则 212
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214
第十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20
第一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20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221
二、加快农村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22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24
第二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227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227
二、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28
三、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231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学事业 233
五、抓环境卫生 235
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 236
第三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方式与途径 236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237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 238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240
第十一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45
第一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245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 246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47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 249
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251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252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52
二、团结统一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精神纽带 254
三、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天性和理想 255
四、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身立国之本 256
五、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爱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257
第三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258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 25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 259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264
第十二章 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268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68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意义 269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 27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7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7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276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81
第三节 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288
一、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原则 289
二、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290
第十三章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93
第一节 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必要性 293
一、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主张 294
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联合国的重要原则精神 296
三、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97
四、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299
第二节 当代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主要内容 300
一、科学精神 301
二、人文精神 302
三、爱国主义 305
四、教育理念 306
五、文化事业的产业化 308
第三节 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要求与方法途径 309
一、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本原则 310
二、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 312
第十四章 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3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党 317
一、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317
二、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320
三、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要求 322
第二节 党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324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24
二、必须牢牢把握宣传舆论阵地的领导权 327
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329
第三节 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331
一、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332
二、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333
三、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334
四、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335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 335
第十五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36
第一节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 336
一、文化、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37
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339
第二节 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343
一、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344
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 349
第三节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 352
一、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52
二、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354
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355
四、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作方针 356
五、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356
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357
七、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 358
八、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59
后记 361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海洋文明小史》倪谦谦责编;王存苗译;(法)雅克·阿塔利 2020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四大发明!》蒙曼,张迪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湖南考古辑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