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1895-1949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1895-1949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1895-1949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纪霖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208076162
  • 页数:5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研究了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1895-1949》目录

总序&许纪霖 1

第一章 总论: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1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2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8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21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31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32

1.入上海——初到沪的士人们 32

2.居上海——多重的日常生活世界 39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53

1.三种连结方式——会杜之形成 54

2.借助公共空间——会社之活动 56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62

1.清末上海的集会 62

2.集会的发动、组织 65

3.集会的影响 6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71

1.清末上海的印刷媒介 71

2.上海的传播网络 72

3.印刷媒介中的交往:以梁启超为例 79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89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90

1.陈独秀与《新青年》的作者们 90

2.一校一刊的结合 1

3.《新青年》知识群体的交往世界 113

4.代际合作:《新青年》知识群体与新潮社 131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143

1.“忏悔中的新生”:研究系和《改造》杂志的创刊 143

2.《改造》杂志的作者群 148

3.交往网络与知识群体的重构 153

4.介入五四:文化空间的营造 158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171

一、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171

1.“新青年”的分化 171

2.北京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177

3.上海、厦门、广州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191

二、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199

1.知识分子的“内战” 199

2.胡适的交往网络 201

3.鲁迅的交往网络 204

4.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交往网络 209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220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220

1.“左联”知识分子的汇聚 220

2.夹缝中生存的批判声音 235

3.地下状态的活动空间 244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248

1.“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的汇聚 248

2.占有资源、舆论空间和受众 257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264

1.学缘和地缘 265

2.活动舞台和表达空间 275

3.地方社会的精英 282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286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287

1.《独立评论》社与议政性公共空间的建构 287

2.北大、清华与学院性公共网络的形成 298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向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309

1.苦雨斋的周作人与“十字街头的塔” 309

2.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网络 319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327

1.“星期论文”知识群体与《大公报》的文化权力网络 327

2.《大公报》文艺副刊与文学公共领域 334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348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350

1.社团 351

2.报刊 358

3.民主广场 360

4.茶馆 362

5.文林堂 366

6.树勋巷五号 367

7.金鸡巷的沙龙 368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368

1.学术上的探究 369

2.知识分子的公共议政 381

3.参政的尝试 394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仁群体 407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407

1.储安平与《观察》 408

2.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412

3.想象的共同体 419

二、《时与文》群体 428

1.《时与文》的负责人 429

2.“社务委员会”与《时与文》群体 431

3.《时与文》群体与“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 442

4.《时与文》群体与上海社会各界 444

5.《时与文》群体与《观察》群体 445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447

1.胡适与“独立时论”社的成立 448

2.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451

3.“独立时论”群体与北京大学 456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459

1.吴景超与《新路》创刊 460

2.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462

3.《新路》群体与清华大学 464

4.《新路》与“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 467

5.《新路》群体与“独立时论”群体 470

参考文献 498

后记 5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